人民日报社马跃峰:每一次都不能懈怠
原标题:我的新闻座右铭 | 人民日报社马跃峰:每一次都不能懈怠
“每一次都不能懈怠”,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采访遇到一位基层干部。她说,自己之所以从乡下丫头成长起来,得益于一句话——“每一次都不能懈怠”。听后,我深以为然。
“不信?你懈怠一次试试,肯定要栽跟头。”她感慨地说。有一次,她负责举办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演练过、检查过,只有音响布置,因有专人负责,她忽略了。“第二天,嘉宾上台,话筒不响,全场尴尬!”现实再一次让她深切体会到“懈怠”的苦涩。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人名、地名、数字、标点,倘能做到倾心尽力、精益求精,才可脚踏实地,不断前行。否则,也会栽跟头。
回想6年前,在海南分社工作,我给“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栏目投稿。三次选题,三次采写,两稿失败,至今难忘。
马跃峰(左)在海南省三沙市采访。
第一次选人物,我只是按常规应付,让有关部门、市县推荐线索。结果,看名单,几乎全是村支书;看材料,几乎都是“过去式”。采访所得素材陈旧,不符合栏目定位。第二次遴选,我汲取教训,和一名优秀信贷员走进村里,记录他辛苦工作的一天。落笔时,感到现场多、故事少,更缺打动人的故事。可既然采了,不写可惜,或许能“蒙混”过关呢?带着这个想法写完,交稿时就感到“忐忑”,结果是预料之中的“被拒”。
“自己不满意的稿子,再不能上交。”两次失利,我心有不甘,沉下心来,再寻机会。3个月后,台风侵袭乐东黎族自治县。采访受灾情况时,偶然听说共产党员邢孔丰。建高铁,他先拆自家的楼;修水渠,他先砍自家的树;台风来,他先顾拆迁困难户。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像燕子垒窝一样,花了10年刚盖起的新楼,因支持高铁建设被他率先拆掉。故事感人,采时动人,写时入神,水到渠成。
事虽过往,时常想起,以警醒自己:“不懈怠”说说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有时,懈怠来自对采访对象的熟悉,所以轻视;有时,懈怠来自多重任务的叠加,所以逃避;有时,懈怠来自业务目标的不确定,所以徘徊。而要做到“不懈怠”,必须端正态度、细化要求、经常反思。对于熟悉的题材、领域,是不是“随便写写算了”?对于多种采访任务,有没有“交差了事”?面对媒体转型要求,能不能转变工作模式、写作方式?
“每一次都不能懈怠”,是一种工作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