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社会 2019-11-27 11:06 的文章

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原标题: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不时有以农村、乡土为背景的故事出现。这些作品大多以穿越、重生、架空历史的二次元叙事方式,臆造一夜致富、改天换地的传奇人生。它们固然描摹了乡土情结、故园美好,但无论是从类型故事的创新,还是从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农村现实题材的突破来说,都乏善可陈。优秀的网文作品往往都会成为下游产业与资本追逐的IP。考察近年来网文IP的影视、动漫改编案例,不难发现,农村题材、乡土概念的网络文学与其庞大的用户群,与这二十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变革是不匹配的。

  当我们把视域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更大的范围来考察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作品,可以发现,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曾经创造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一些作家与作品甚至享誉国际,成为永恒的经典。鲁迅的《故乡》《社戏》《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秦腔》《带灯》、铁凝的《哦,香雪》、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关仁山的《九月还乡》《农民》等,这些作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乡村变迁史上浓墨重彩地绘制了一幅全景图。或状写乡土文化,或忧患乡村困苦,或营造精神家园,或寄托羁旅情思,或直面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冲突,或揭示时代变革的风云激荡。可以说,这些作品整体反映了百年来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而且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其“镜像”价值不言自明。

  在这个意义上,有20年发展历史的网络文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缺席。文学不仅仅是个人化写作,不仅仅是供娱乐休闲的工具,而且要经世致用,与家国命运、时代兴衰紧密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和故事,必然反映出这个时代民众的趣味与面貌,必然要参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议程设置,以锻造与改变民众的审美品质,提升国民世界观与民族凝聚力。网络时代之前的传统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继承与发展了这一优秀文学传统。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以网络文学为核心资源的网络文艺怎样为乡村振兴“铸魂”?网络文学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作为?能够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作者应该有乡土文学自觉,要有自觉创造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经典的理想和追求。今天的网络文学作者应当自觉继承与发扬从《诗经》以来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乡土文学传统,自觉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以来中国现当代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自觉以新的媒介语言和叙事策略,讲好当代中国乡村故事,为新时代农村与农民提供新的文学养分,为新时代农村与农民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新农民的心声,记录他们作为建设主体参与的伟大创造,以创造新的乡土美学范式。尽管这个时代的“乡村”面临的是一个高度迭代、日新月异的世界,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无论如何变迁,乡村地域文化、乡贤乡绅文化、乡风家风文化、乡土民俗文化等内涵构成国人共同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这都是共性的存在。守护乡愁与建设乡土文化家园是新一代网文作者的使命。

  网络文学各个界面要有“网络文学+三农”的产业自觉。网络文学以其海量内容和庞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已经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网络文学+”成为网络文艺产业的一个主流。但是“网络文学+三农”的成熟案例目前鲜有实践,更谈不上成功。究其根本,是乡村题材的网络文学IP的缺失。如果从传播渠道与营销工具的角度来说,网络文学依然可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当前,由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有购买力的城乡居民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转向智能手机。以类型故事为主体内容的网络文学及其衍生的影视产品,成为娱乐营销、大众传播的主要载体。原产地农副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产品(如民宿)、乡村生态保护等,都可以经由“网络文学+创意传播”的策略进行有效推广。如果泛网络文学产业的各个层面能够以产业自觉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每一个环节,则乡村振兴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