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迎来黄金时代
科幻究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书写,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尽管不那么直接的,关于当下的书写?
随着《三体》横空出世,《流浪地球》成为爆款,一扫之前中国科幻文艺界的晦暗底色,中国科幻是否真的迎来“黄金时代”?2019中国科幻大会日前在京举行,科学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和不少热爱科幻、从事科幻的人们聚在一起,诠释他们关于中国科幻的时代命题。
本土科幻生根发芽
雨果奖的两度殊荣,让中国科幻作家蜚声国际,令科幻读者振奋不已。北京、深圳、成都各地科幻盛典繁荣开展,大咖云集、论坛争鸣……人们欢呼,“中国科幻的春天已经到来”。
从统计数据而言,这般自信是理直气壮的。由本届大会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指出,与科幻相关的电影、游戏、阅读产业涨势强劲,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达到456.3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3.26倍;且今年上半年,中国科幻电影总产值已达172.33亿元。产业拓展将更加丰富与健壮、产业从业人数稳步增长、新技术研发与科幻产业结合的趋势显著、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等新现象,令人无比期待中国科幻下一阶段的精彩未来。
“我们是充满未来感的。在世界整体科幻的衰落下,中国科幻迎来自己的辉煌,产生了科幻黄金时代最有利的条件。”科幻作家刘慈欣,更看好科幻影视的发展前景。他认为,未来5到10年,中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科幻影视作品诞生,在国内或国际上取得一定突破。
热潮之下,科幻作为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文化“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焕发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光彩。“虽然中国科幻来自西方,但与中国文化必须有机结合。”科幻作家何夕认为,中国科幻具有多元化特点,存在各式各样的流派或风格,但作品的根还在这片东方土地上,当把那些传统而优秀的部分沉淀下来,同时大胆拥抱新鲜事物,极有可能在未来塑造出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科幻符号。
那么,强调“中国特色”会是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主流吗?科幻作家王晋康不以为然。“这么丰富的文化体量,这么悠久的传统积累,这些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作品中,我们想不让它带点中国特色都难。”他认为,不用刻意强调中国特色,如果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那就是不要刻意模仿。
“只要踏实回到生活环境里取材,写出来的作品百分之百是中国命题。”业内人士李兆欣则说,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能从自己身边取材,这不单是有没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看的问题。“如果写了一个故事,里面都是外国人的名字、外国人的场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探讨外国人关心的主题,这连中国人都不爱看。”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作品在海外收获关注与美誉,中国科幻自然而然成为向世界“表达中国”的重要途径。在美国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凯文·安德森看来,中国科幻作家和读者的思考角度与西方有所差异,人们接受不同教育、有着不同观点,中国科幻向世界提供了新视野、新表达,这样的碰撞交流最令他感到兴奋。
科幻科学两翼齐飞
人们渴望探索太空,于是宇宙飞船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困窘于不够精准的诊断和昂贵的治疗费用,于是病症扫描仪和修复仓在小说里炙手可热;人们痴痴寻觅着无所不能的“伙伴”,于是人工智能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时光飞梭,科幻正在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科幻还只是科幻吗?它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科技在生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幻开始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大众深刻理解科技到底是什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冲击和影响,对培育整个民族创新性、想象力以及科技素养来说,都会是往上走的态势。”青年一代科幻作家陈楸帆说。
科幻究竟是一种关于未来的书写,还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尽管不那么直接的,关于当下的书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有感于全面勃兴的中国科幻与科技革命一体同源,“科幻具有反科学性,它能够对科学神话进行质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而当科幻在中国成为巍然壮观的事业时,我们必须思考,关于科幻的功能和意义,科幻精神不仅是想象、探索或是拓宽人类视野,它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包括对社会、对此刻和对明天的展望”。
来看看敏锐的科幻研究者们都洞察到了什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科幻作品兼具四种功能,一是表达科技时代的生活,二是协助人们描绘未来,三是对科技经验的发展路径进行批判,四是抚慰人心。“虽然科学普及和创意创新是两个‘轮子’,科幻作品不负责普及科学知识,但它负责打开想象力,打开思维边界,这么来说也可以把它纳入进科普,算是体现科学精神的一部分,科幻创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