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1-25 20:16 的文章

理论护航,科技陪跑 基普乔格“破2”背后有门道

    不到两小时!近日,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一场非官方马拉松比赛中,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成为世界上首位马拉松跑进两小时的运动员。他的这一壮举,被媒体称为打破了人类极限。

  从2015年柏林马拉松上,他的鞋垫“跑”出鞋外却始终“磨脚”奋战,到今天装备齐全、“兔子”护航、汽车激光指示等一系列高科技陪跑,35岁的基普乔格用实力证明了人类可以不断超越,在打破极限过程中找到身体的“自由”。人类一直在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科学和技术是其中从不缺席的关键辅助部分,在马拉松“破2”的征途上,又有哪些科技“陪跑”呢?

  氧的代谢结构成就过人之处

  对于普通跑马者来说,跑进330(3.5小时)是一个可以追求的梦想,这意味着不到6分钟跑完一公里。而基普乔格缩短了将近一半的用时,这意味着他能够在别人拼尽全力跑一步时,跑一步半甚至两步。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

  “马拉松是独特的长距离跑比赛。”首都体育学院钟景辉认为,这项运动所锻炼的内容,包括高强度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肌肉耐力、乳酸耐受力、速度、无氧耐力、肌肉力量以及爆发力等。在《基于RPE的训练冲量在业余马拉松跑者训练负荷监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钟景辉表示,马拉松训练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运动员的乳酸耐受能力和将乳酸阈值推向更高水平的能力。

  这是由于当肌肉里平常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在运动最初的40秒消耗掉之后,血糖需要迅速合成新的ATP来供能,无氧代谢形成ATP快,但是会产生乳酸。因此,一个运动员的乳酸耐受能力和乳酸阈值决定了运动员的奔跑状态,前者关系运动员的敏感程度,后者关系运动员身体机能产生ATP的效率。

  前人研究发现,运动员冬天的训练质量与次年的比赛成绩呈显著相关性,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大部分教练员都会相对地增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但这需要把握一个平衡。钟景辉表示,训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于运动员状态和负荷刺激的精确把控是教练员训练艺术的最高体现。

  达到最佳状态,需要机体内糖代谢赋予的能量“多快好省”。在肌肉剧烈收缩的情况下,糖原或葡萄糖分子通过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丙酮酸后,一部分氧化,一部分不能进一步氧化,便还原成乳酸,整个系统需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循环路径。

  最直接的体现是,爱好者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增肌”。“去年‘铁三’的破纪录者也是体格健壮者,体重不轻。”一位跑友表示。虽然体重会增加跑步中的消耗,但运动员需要肌肉提供力量,这也需要优化训练的艺术。

  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运动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教研室主任戴剑松撰文称,基普乔格将自己的周跑量从之前备战伦敦马拉松时的190—210公里提升到200—230公里,指导他训练的是多年的老搭档、著名教练帕特里克桑。基普乔格保持每周长距离高强度拉练3到4次,但他并不是每次都跑得飞快,在调整日训练时,配速仅仅为600(6分钟完成1公里跑)左右。他每周还会安排一天在健身房里训练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

  从训练的角度看,“刚柔并济”是最重要的秘诀。一味地有氧训练或者一味地无氧增肌都不会达到身体内的最佳平衡。当然,针对不同的专项运动,无氧代谢能力存在不同特征,有研究表明短距离项目(如场地自行车、短跑)代谢效能在15瓦/千克左右,高于长距离项目(如马拉松)的12瓦/千克左右,无氧代谢能力与肌肉量有关,但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之间无此消彼长的负相关,而是协同增加的。

  99%世界纪录已接近人类极限

  在开跑前,基普乔格在他的微博上写道:我不清楚人类的极限究竟在哪,但我就是想试着抵达那里。

  这是一项很难突破的世界纪录,尤其在所有的竞技运动中,田径运动最古老,在技术方面占比相对要少,主要依靠纯粹身体机能。例如在田径项目中,10.49秒的女子100米跑世界纪录是在1988年创造的,至今还是该项目的世界纪录,这个纪录看起来是无法被打破的。

  法国科研人员曾通过数学模型研究世界纪录发现,99%的世界纪录在2007年已经基本达到极限,如果不改变当前条件(人体力学结构、生理、基因等),到2027年,一半的世界纪录的极限渐进值提高幅度不会超过0.05%。

  人类是否有运动极限的问题毋庸置疑,答案一定是有,因为不会有人在1分钟时间内跑完1公里。但是推进迈向极限的征程、最大限度触摸极限,将不断展示人类的身体魅力。

  高科技“外挂”助力突破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