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画像分析
用户画像( personas)
(1)用户画像
Alan Cooper (交互设计之父)最早提出了 persona 的概念:“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Persona 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 建立在一系列真实数据(Marketing data,Usability data)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
简单来说,产品设计的时候,你需要一个抽象群体,用来描绘你的产品对象。
(2)构成
分析用户,需要有一定的维度去分析,就像是用画笔描绘一个人像,维度越多,越细腻,用户画像越清晰。
我通过二维的分析方法,把用户画像划分为基础属性和特性属性,这是一个完全穷尽的分析方法。
基础属性
个人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
职业属性:职业、工作时间
区域属性:国家、区域、环境
特性属性:
个人特性:习惯、性格、喜好、宗教
组织特性:所在组织、公司
行为特性:行为特点
环境特性:环境人文、生活特性
用户具备的基础属性,属于群体属性,相对不变的因素,这部分因素会对用户的认知产生根部的影响。
特性属性,更多的是个体差异属性,个体差异属性,不一定会受到基础属性的影响,不同年龄、地域、种族的人都喜欢同一件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是我很早以前做过的用户画像,可以参考维度:个人信息、行为、需求、特点、场景。
层次化的思考逻辑,能够帮助你思考清楚一件事情,而不是看到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面是混乱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给一个人贴一些标签,慢慢标签多了,就越来越了解一个人了。
在通过数据获取用户数据之后,系统不断给用户打标签,形成一个输入、计算、输出的循环,慢慢收集到的数据,用于支持内容推荐、运营策略行为。
比如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如果系统判断你是老用户,使用产品对优惠和价格不敏感,那么系统就不给你发优惠券,如果系统判断你是一个价格敏感、优惠敏感的用户,就会通过优惠券来吸引你,消费更多。
(3)本质
用户画像是产品设计者对用户深入理解之后,将理解的内容通过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能够让团队内的人理解用户。
你不会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在产品演变过程中,用户画像也会随着演变,可能是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更加广阔。
用户画像对于产品设计是指导作用,用户画像准确有利于产品设计,但不能表示准确的画像设计出的产品就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就像我以前做过的Tob的业务,业务本身是存在的,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业务和数据进行整合,提升商业运作效率,所以并没有运用一个标准的用户画像模型去设计非常细节的地方,而是根据用户角色场景进行了产品设计。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核心的画像,就像是少儿编程领域,面向的用户就是6岁以上到12岁之前,但用户不一定完全是这个范围的。面向的客户是家长,家长的诉求就是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机构去学习,对于机构背景、师资条件会比较看重,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兴趣。
所以,产品设计会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需求,吸引家长购买,同时让孩子有兴趣学习。家长的统一诉求就是望子成龙,需要让家长感知到价值所在。
当我在做一个社交类的产品,一开始也不会考虑写一个用户模型,而是会从公司的商业角度来考虑,这个产品的用户是什么样的?市场是什么样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样的?进而来决定产品的设计方向。
这里有两套经典用户模型推荐给你,希望你能建立一个基本模型。
用户画像经典模型
(1)羊群与草地——YY创始人和董事长李学凌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草地上养羊,所以我先要有第一只羊。
如果这只羊能够在我的草地上活下来,玩得好,那么我的草地就是没问题的,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你就会发现头羊才是关键,为什么呢?
因为一只头羊可以管一群羊,那些小羊就不用管了,头羊会管。只要有头羊,羊群就可以聚集。
羊多了就会有狼,狼多了,我就把羊圈起来,然后向狼收费。
我们看现在有2.2亿用户的知乎,就是按照这个场景和用户描述去做的。
这里有几个用户画像:第一只羊、头羊、狼。
草地上来了一只羊,然后这只羊吃了一口草,死了。
这表示你的第一个用户来了,然后很快就走了,再也不来了,就叫“死了”。
那怎么办?
再寻找第二只羊来吗?
不是的。
梁老师举了一个相亲的例子:
为什么相亲后男生不再主动联系,你就放弃,在这里也一样,就是因为不匹配。
一个人的自然状态,让另外一个人觉得不喜欢,和你准备的一个产品请一个用户来用,用户不喜欢,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
可以为了留住这只羊,动用很多外部资源,比如我可以从外面买草料,可以暂时把这只羊留下来。但这其实是靠额外的付出,才能撑住场面。
并不是说你的产品、你的草地已经具备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所以如果你要有羊,还是需要回来解决你自己的草的问题。
回到刚才说的草地,如果你的草地来了一只羊,这只羊吃了一口草,没死。
但是不开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有了一个产品,来了一个用户,然后用户用了一下觉得也还可以,但是没那么爽。
这个时候可以引入更多的羊吗?也就是说你要开始推广你的产品了吗?
还是不行,其实依然是草的问题,你的产品的问题。
所以测试一个产品,不需要其他的条件。
只需要:
1 首先有第一只羊;
2 这只羊在这里过得很好、玩得很开心,他得到了即时满足;
3 这时可以引入更多羊,也就是产品可以推广了。
做产品要有定力,清楚自己的产品,能够坚守原则,不要骗自己。
不要觉得万一推广之后,别的羊可能会喜欢呢?
不可以这样,你要从第一只羊开始。
第一只羊是最关键的角色。
你找到这个用户,他可以在你的产品里面得到即时满足,玩的开心,那么针对这只羊,针对这个用户的同类用户去做推广,你的产品就可以被快速推广。
头羊与网络效应
第二个关键角色是什么?是头羊。
李学凌说整个生态发展到最后,最核心的就是头羊。
整个企业的核心资源就是要去维护头羊,只要有头羊就会有羊群。有时候小羊叫一叫表示不满,我们根本不用管,因为企业资源有限。
什么是头羊?
比如贴吧吧主、YY公会老大、微博大V、重度用户、淘宝店主,这些都是头羊。
当你的草地上出现了头羊,头羊开始自己管羊群的时候,这代表着什么?其实这就是代表自组织的开始,你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什么?
就像微信的联系人,当你的朋友都在用微信,联系人扩散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并且难以脱离,这就是网络效应。
Uber和滴滴有头羊吗?
没有,因为他们都是单点服务于每一个司机,所以Uber和滴滴不存在自组织,也就是没有网络效应。
当你要评估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有多大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方式就是头羊数量。
比如淘宝,淘宝上有多少卖家,就有多少头羊。微博上有多少大V就有多少头羊。
他们的数量都非常巨大,所以他们的网络效应是非常巨大的。
草地、第一只羊、头羊和狼是一个经典的用户画像。
梁宁说:基本所有互联网网络效应的、玩社区的,都是用这一组用户画像开启他的生态体系。
我们先介绍下一组用户画像,狼最后再说。
(2)大明——梁宁
这组用户画像是梁宁自己做的,有三个核心角色,叫大明、笨笨和小闲。
第一个角色——大明
特点是: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
比如说男人买衬衫就是大明,或者男人买一个手机和数码产品,他就是大明。因为需要买的东西非常清晰,所以需求核心是价格或者硬货。
针对大明用户,界面设计的漂亮,产品不好,大明是不买账的。
互联网产品中,大明最依赖的工具是搜索,因为大明对自己主动寻找的东西,目标是非常明确地。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明用户。
比如成熟最早的旅游产品是旅游,预定机票、预定酒店,这些都是标准品。然后卖3C产品,也是标准品。
京东是定位于服务大明的,所以标准品的竞争几乎都是京东赢。
为什么?
因为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事:
一、 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
二、 比价
随着京东的体量越来越大,对供应链的挤压能力越来越强,所以京东服务大明用户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大明用户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忠诚度。
比如一个男士,买衬衣,买了就走,不会看其他东西。
第二套用户画像——笨笨
笨笨的特征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没有明确。
如果说男人买衬衣是大明,女人买裙子就是笨笨。
如果你问一个女生想要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她不清楚,得看、挑选、比较,最后从各种信息中做一个决定。
所以男人出门买衬衣,基本上一定会买一件衬衣回来;但,如果女人要出门买裙子,有可能逛了十家店100条裙子,最后买了一顶帽子回来。
如果京东是服务大明用户,那么小红书和淘宝就是服务笨笨的用户,这就是一个经典的服务笨笨的应用。
小红书和淘宝的分类和检索功能,只要搜索都会有一堆结果出现;而京东会出来准确的答案。
因为女孩儿的目的不是有效率地、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东西,而是想东看看、西看看,看看有什么她不知道的,有什么她没见过的,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买。
最后买的东西和她最初象牙的东西有没有关系,这不重要,这就是笨笨用户。
马云说淘宝是一个娱乐公司,为什么?因为每天晚上都有2000万的女生在逛淘宝,什么也不买,就是逛。
但是,笨笨一旦决定了要买什么产品?那么下一秒又70%~80%的概率变成大明,然后开始去追求价格。
一个经典的场景就是,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什么想买的东西,接着就是淘宝搜索,然后选最便宜的买。
第二个角色——小闲
小闲的特征是:我没有消费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如果说百度、京东是服务大明用户,淘宝是服务笨笨用户,那么腾讯其实就是服务小闲用户。
QQ聊天是因为闲,微信刷朋友圈还是因为闲,你玩游戏是因为闲。所以你在任何一个闲的时候,打开腾讯的产品一定可以帮你杀时间。
所以腾讯的用户往游戏和视频转化,转化率会非常高,为什么呢?
因为玩游戏、看视频,其实都是因为闲,是沿着小闲的既定心理需求和行为路径发展下去,继续打发时间。
但是如果让腾讯的小闲用户流量转化为购物电商,效果就差,为什么?
因为场景不对。
总之,一个人是来打发时间的,如果突然让他购物,他会觉得心理建设还没有准备好,没有这个预期。
不单是腾讯,其他服务小闲的社区,比如豆瓣、马蜂窝,用他们的社区用户去做产品交易导流,效果都一般。
以上就是2套经典用户画像。
百度读物大明,你要什么说清楚,我帮你找。淘宝服务笨笨,没什么事你就来逛,有层出不穷的东西给你看。腾讯服务小闲,闲着没事的时候,打开腾讯的任何一个产品打发时间。这三个用户和之前说的草地与羊的关系是什么呢?
不管是大明、笨笨、小闲其实都是羊,你想服务哪种羊?你就要按照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三种不同羊的需求,来关系你的草地,制作你的产品。
所以具体到痛点、痒点、爽点,就需要让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按照他的心理预期来吃口你的草,如果吃的开心就再也离不开了。
说完羊,还有一个角色——狼。
狼是谁?
对于B2C的企业来说,如果你向B端收费,那其实B端就是狼。比如京东、淘宝,他们都是向上游挣钱,所以商家是狼。
对于腾讯,腾讯的主要收入是游戏,游戏的收入贡献是用户,用户是C端用户,所以腾讯依靠剪羊毛来成为一家巨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