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2-02 00:29 的文章

智慧楼宇|大企业的“高大上”和小企业的“野

颇具现代感的建筑设计和大气、酷炫的操作界面,采用指纹、人脸甚至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授权出入,室内光线、温度以及湿度等的自动调控,车位等公共资源的智能管控……

“高科技”和“未来感”是人们对于智慧楼宇建筑的“美好印象”。

但在现实世界,智慧楼宇管控可要比想象的“接地气”得多。

近年来,“智慧楼宇”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发展迅猛,“大单”不断,吸引了相当多圈内供应商的关注

这其中有霍尼韦尔、西门子以及施耐德电气这一类的国际巨头,也多得是名不见经传的民企。

就“智慧楼宇”话题,工控小编在近年来的采访和活动中也与行业相关企业进行过交流,这其中也反映出了很多比较现实的问题。

智慧楼宇并不遥远

所谓智慧楼宇,其实就是将普通建筑中应用的不同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不同系统的自动化。

再将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以及楼宇自控系统等不同系统串联起来,从而拥有“智慧”,是万物互联时代的典型产物

在当前的楼宇解决方案中,供应商的重点一般不在硬件设备,互联和不同系统的“对话”是难题。

比较出名的智慧楼宇建筑要数不久前通航的大兴机场,其智能化程度再创新高,快速通关、自助托运都是基本,刷脸登机、APP追溯行李等直接将机场智能化标杆抬高了一个层次。

因为项目比较庞大,大兴机场建设涉及的供应商很多,我们之前也做过分析。

其中比较重要的楼宇自控就由西门子提供,在高性能底层设备的加持下,大兴机场绝对是“标杆型”的案例。

但大项目其实是有限的,智慧楼宇的崛起,房地产商的推动也不容小觑。“智慧社区”、“智能小区”也正逐渐成为新卖点。

而且传统建筑的改造项目 也是智慧楼宇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说不定你的小区就在或多或少地推进改造项目。

“高大上”VS“野路子”

也许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进入智慧楼宇市场的大多数是拥有强大电气设备、照明设备或暖通设备用户基础的大企业。

但我们在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规模不大的民企也是非常关注这一市场的,但他们有着不太一样的思路。

Q

对于市场如何看待?

“大象”:国家基建推进力度比较大,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像我们也是行业内经验比较丰富的大企业,也比较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近期还接手了不少大型项目。

蚂蚁”:这个肯定不用多说了,房子肯定还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嘛。而且城镇化、居民建筑优化啊这些政策对于行业还是推动挺大的。

Q

主要客户有哪些?

大象”:我们主要还是中高端和大型项目吧,比如一些场馆、会议中心,还有一些大的写字楼等。民用也会涉及一些高档社区的项目,但说实话数量不多。

蚂蚁”:我们没有什么局限,大项目一般肯定是轮不到的,不过在控制方面我们还是积累了一定客户的。很多改造啊,或者一些新小区、办公楼的项目会找到我们,我们也从来不会让他们失望。

Q

项目实施的主要挑战?

大象”:一般还是不同系统的集中管控吧,像现在“国产化”的倡导,很多单位会指定相应品牌的设备,有些数据的打通可能会有一点困难。不过我们也在积极与相关厂商合作,凭借我们的影响力,很多品牌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愿意合作的。

蚂蚁”:现场情况还是很复杂的,尤其一些改造类的项目,很多设备的数据不太好采集。但这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难题,我们总有办法破解,打通数据。

*插播和“蚂蚁”的引申对话

Q:“破解”的话,是与相关厂商合作吗?还是……

蚂蚁”:很多厂商根本就不开放的,我们总得想办法解决问题啊。

Q:但是这

……不会担心被告吗?

蚂蚁”: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这样做的啊,他们也告不过来啊,而且我们的客户不重叠,也并没有影响到设备使用的稳定性、安全这些,我们只是获取了里面的数据方便管控。不过随着订单量增多,我们也会加入相关协会,或者和相关企业合作。

Q

这类项目的成本如何?

大象”:成本的话还是要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吧,我们经验丰富相对品质更有保障。而且其实系统本身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我们会配合我们的硬件设备一起提供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尽量压缩成本了。

蚂蚁”:成本的话我们当然还是相当有优势了,谁都知道大品牌的好,但是能有多少人用得起啊,上海别墅区里面随便一个开关面板就要几万块,老百姓家用的国产牌子不也是能开灯。

通过和不同企业讨论过后,其实我的心情也比较复杂。

楼宇建筑说大了是关乎民生,但根本上还是供人所用的房子罢了。

人还是核心。

光鲜亮丽固然喜闻乐见,但很多现实问题是不得不去考虑的。

也许很多人会对于破解、模仿或者低价替代嗤之以鼻,但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人能够轻易地判断对和错,这样的情况也不仅仅是在这里。

对于智慧楼宇,你是如何看待的,留言见咯~

声明:本文为中国工控网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若转载者为团体,务必注明“本文转载自中国工控网(www.gongkong.com),版权归中国工控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