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11-29 09:55 的文章

人工智李鹏逝世能训练师、无人机驾驶员……你

阅读更多精彩案例、多维视角、独家访谈:中外管理杂志

(羊毛党也可以转发赚钱哦)

中外管理杂志全年订阅—开拓视野理念领先 - 中外管理

身处科技巨浪中的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释放人的价值——技术越先进,人们就越需要关注自身的“人类技能”,领导力、同理心、沟通能力等等人类独有的“人性”,才是工作中致胜的武器,也是一系列新职业出现的底层逻辑。

文:本刊记者 王爽 责任编辑:李靖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职业也如同物种演化一样层出不穷,甚至“千奇百怪”。

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新职业不断涌现。例如:网络鉴渣师。他们通过聊天,帮客户测试男友是不是忠诚。更在淘宝明码标价出售感情鉴定服务,“17.8元一天试探;35.8元两天考验;53.8元三天看透”。虽然多数从业者是图好玩兼职鉴渣,但生意好时可以月入过万。

不止鉴渣师,每天最少尝10杯奶茶的奶茶品鉴师;1天吃完20斤零食的零食试吃员;陪你买买买的陪购师;监测与分析“臭味”对城市空气影响的闻臭师;专门逗你笑的职业逗笑师……先不要急着贬低这些新职业,自然界的新物种在刚刚诞生时,不也都是传统物种眼中的“怪物”吗?如今,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着各行各业,乃至创造着各行各业,很多以往听都没听过的职业正在兴起。

1

数据标注师:中国最新的劳动密集型岗位

在人类的“AI大厦”还在打地基的现阶段,可以说是“有多少人工,才能有多少智能”。机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收集、整理、标注的“喂养”工作。

由此,数据标注师应时而生。

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需要人来教汽车“看”路上的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是,在一段行车视频中,把出现的人、车、路牌等所有事物贴好标签,然后将这段视频输入汽车驾驶算法。这些标签全部都需要人工手动标注,每小时视频有近800小时的标注工作要做——要“训练”人工智能,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就催生了数据标注师这一新职业。

数据标注师找工作也很容易,无论美国还是中国,在线标注平台上有大量任务正在等人接单。例如:在亚马逊旗下的Amazon Mechanical Turk上,发布了诸如“圈出图片中的人”“标出街道上不能撞的东西”“标出会出现在厨房中的事物”等等五花八门的任务。2018年《纽约时报》曾报道:“数据标注正在成为中国最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广泛分布在中国的河南、河北、贵州等人口大省。网上甚至出现“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贵州做标注”的段子,数据标注成为贵阳这个“大数据之城”的名片之一。

但即使是新技术,也面临着隐患: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不再需要这一环节。2018年,华为发布了最新AI战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道:“华为要做的改变是提升AI自身的自动化水平,比如在数据标注、数据获取,特征提取,模型设计和训练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这意味着,数据标注领域也酝酿着“产业升级”,目前只懂简单标注的数据标注师,很有可能仅仅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史上的短暂一幕,未来对数据标注将会有更高的要求。

未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对已有的粗略标注进行二次整理,很可能将是数据标注师的重要工作。在海量标注过的数据中,筛选出符合客户需要的数据,再进行“清洗”和“重建”,然后二次标注,构建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数据库。

2

人工智能训练师:把“机器人”训练成你的“闺蜜”

如今,复杂的人工智能系统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层出不穷,但人工智能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代码,它严重依赖于向人类智能来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

于是,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职业诞生了。帮助人工智能学习人类智能的老师就是人工智能训练师——让人工智能系统通情达理,赋予它们人格,就是人工智能训练师们的日常。

被训练师操练过的、训练有素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实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网购时,和你聊天的店小二,可能并非真人,而是被训练过的智能客服。它不但能在你咨询时秒回信息,完成基于购物行为和浏览路径,构建你的个性数据模型,推荐你喜欢的商品这类人工智能的工作,而且会让你觉得它非常“亲切”,尽最大可能去除“机器味”,增加“人味”。甚至还能像闺蜜一样讨论购物建议。例如:当你犹豫不决时,根据你的购物记录为你推荐口红色号。甚至当你第一次点进某个购物网站时,智能客服可以主动进行搜索、问询、付款等环节的障碍预测,并及时给与建议和帮助,给你流畅的购物体验。这些智能客服的行为,都是人工智能训练师对“机器人”训练后的结果。

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对话交互。如何回答,才能让机器显得好像自己能思考?怎样回答,才能不把天聊死?说什么才能增加对话轮次,实现持续性聊天?这些都需要人工智能训练师,一点点教给机器。

而在诸如股票推荐的场景中,简单的对话不足以应对,必然会产生多轮、复杂对话。这就要求人工智能训练师根据复杂场景,结合行业知识,设置表达精准、逻辑清晰的数据标注规则,然后不断培训问答数据,最终确保对话流畅进行。

3

物联网工程师:难觅人才的跨学科混合型新岗位

物联网被称作“互联网的延伸”,这张有史以来最大的“网”,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到车联网等等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204亿个物联网产品被使用。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1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达到近1.4万亿美元。

但与物联网蓬勃发展现状并不匹配的是——物联网人才的缺失。全球卫星通信提供商Inmarsat的数据显示:已经46%的公司表示,缺乏能胜任物联网相关工作的员工。

因为物联网项目涉及各种学科,复杂性前所未有,所以一个合格的物联网工程师需要“无数技能”。例如:在智能家居场景中,首先在电视、空调、冰箱等电器中内置服务器系统,然后连入家中的WiFi局域网,再通过手机控制电器芯片,实现智能操作。这中间涉及了硬件改造、网络通信、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知识,如果还想通过语音控制电器,就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叠加语音技术。

物联网改变了IT领域的工作,单一技术工作逐渐被跨学科混合工作替代。IT招聘公司SoftNet Search Partners首席执行官Bill McCabe说:“理想的物联网工程师,至少应该具备硬件、网络、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想要在物联网公司实现职业进阶,还需要“知道如何预测物联网将带来的破坏。”猎头公司Heidrick&Struggles的合伙人Matt Aiello说:“公司并不是要求CIO或CTO成为物联网专家,而是需要他指导和帮助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公司战略。”

4

数据保管员:在透明化社会为你创造“安全岛”

Nicholas Evans在《计算机世界》中曾提到:“随着大众对网络的认可和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就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数字化时代的另一面,就是信息泄露带来的“透明化社会”——没有人和企业能保证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是安全的,而信息采集却无所不在。

Verizon的《数据泄露调查报告》则指出一个严峻的现实:2018年全球至少有2216TB 的数据被泄露。而且大多数的数据泄露事件(58%)发生在小型企业。

对小型企业而言,数据泄露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根据IBM Security和Ponemon Institute发布的《2018年数据泄露成本研究》,全球数据泄露的平均损失为386万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每一条包含敏感和机密信息的记录丢失或被盗,平均损失148美元。

但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大多并没有在黑客面前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数据保管员”则应运而生。通过采集和同步公司内外部数据源,帮助企业管理数据资产。他们通过严格加密和备份数据、设置精细数据恢复程序、抵御病毒等措施,灵活部署企业数据保护手段,实现用户数据的全面保护。

谷歌数据库

有实力的大公司,也在不断完善自己数据管理者的角色。为了实现数据在公司内部无障碍的收集、存储和共享,公司“数据保管员”要创建数据加密管理系统,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存储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保护这些数据,免受攻击而泄露。

与此同时,公众对个人数据的重视,也促使企业不敢随意使用、泄露和丢失用户数据。而且随着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隐私法》和巴西《数据保护法》的颁布,各国对数据保护越发重视的态度已经很明朗。欧盟2018年5月颁布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英国航空公司已因违反其中条款,被罚款1.834亿英镑。

5

专业无人机驾驶员:年薪10万美元的新岗位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政策的放开,商用无人机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大展拳脚。

中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农业无人机在有效提高喷洒农药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物流无人机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是偏远山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利器。航拍无人机可以携带专业的拍摄装置进行各种高难度、大规模的记录。不仅如此,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测绘管道、警方巡逻等公用事业。

无人机已经从曾经的“小玩具”,发展到应用在农业、物流、影视、公共事业等越来越多的领域,但是,能驾驶专业级无人机的驾驶员却寥寥无几。

北京TT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毅表示:中国目前至少需要1万多名这样的“新飞行员”,但全国持有无人机驾驶执照的人只有1000多名。而且,无人机驾驶员的缺口,还将随着无人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而增加。

无独有偶,美国无人系统国际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无人驾驶飞机在美国领空合法使用的头10年,就将创造多达10万个新工作岗位。美国北达科他大学无人机系统中心主任Al Palmer曾在采访中谈道:无人机飞行员年薪超过10万美元。亚马逊和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都在高薪招聘合格的无人机驾驶员和无人机工程师。

随着科技发展,机器将获得超越人类能力的高性能,因而会被越来越多的采用。麦肯锡研究院在跟踪调查了全球46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发现,大约60%的职业,有至少1/3的工作可自动化。这意味着大多数职业都会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将不得不使用技术,被技术替代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在很多领域改变了竞争的本质。当我们的竞争对手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我们当然会输。但如果我们的助手是不会出错的机器,我们肯定能事半功倍。未来的工作,几乎不可能与“科技”无关。身处科技巨浪中的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释放人的价值——技术越先进,人们就越需要关注自身的“人类技能”,领导力、同理心、沟通能力等等人类独有的“人性”,才是工作中致胜的武器,也是一系列新职业出现的底层逻辑。

来源:中外管理

阅读更多精彩案例、多维视角、独家访谈:中外管理杂志

(羊毛党也可以转发赚钱哦)

中外管理杂志全年订阅—开拓视野理念领先 - 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