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军事 2019-11-29 10:12 的文章

寒区保暖也是战斗力:从传统“四皮”到新式防

二战期间,美军预防战壕足宣传画

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美军出现大量冻伤

朝鲜战场的严寒,对交战双方都造成阻碍

寒区作战环境下,部队每天有60%的时间暴露于严寒之中,加之频繁机动,暴露时间延长,取暖休整机会少。如何科学着装成为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各国军队都从实战中汲取了很多经验教训。

1941年冬,由于希特勒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时,对酷寒天气估计不足,没有准备足够御寒被装,一些纳粹德军士兵身着单衣在-40℃以下的严寒中挣扎。到1942年2月底,冻死、冻伤的纳粹德军高达11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的冻伤人数达9万,其中欧洲战场冻伤人数达7.1万。朝鲜战争中,美陆军冻伤人数虽降低到9000人,但占伤员总数的比例达到1/4。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个冬季,我军也出现很多冻伤,志愿军各部队开动脑筋,琢磨出不少因地制宜的防冻伤措施,如志愿军某师在朝鲜济泞里穿插战斗中,面对20多厘米厚的积雪、-30℃的气温,发动战士利用棉被、旧毯自制棉手套、棉袜,大大减少冻伤。

严寒环境下,空气潮湿加上雨、雪导热性强,会导致人体热量散失增大,极易引发非冻结性损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士兵长时间站立在寒冷、潮湿的战壕内,一些士兵脚部先是出现冻伤、肿胀,后来开始变红、变青且奇痒无比,最后发展到脚部组织坏死,轻则造成减员,病情严重者甚至导致坏疽而必须截肢,这便是军事医学史上的著名病例:战壕足。据统计,一战中有两万名士兵因这种脚部疾病丧生。二战欧洲战场上,潮湿引发的战壕足也使美军束手无策。为保持脚部干燥,有的美军士兵不得不将湿袜子挂在脖子上,以体温烘干。朝鲜战争时,美军坚持“换袜制度”,要求寒区作战的每名士兵至少应配发两双备用袜子,减少了脚部疾病的发生。

在某次边境作战中,我军部队向战区机动时,普遍配发“四皮”(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和毛皮鞋),单兵负荷超18公斤,个别单位为提高行军机动性,去掉了皮大衣、皮帽子。战斗即将开始时,有战士又偷偷换掉皮手套和毛皮鞋,结果发生冻伤减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我军已完成了从传统“四皮”到新式防寒服装的变革,并积极借鉴外军防寒被装“绝热、多层和透气”等经验,为高原和寒区部队新研内衣、绒背心、绒衣、棉衣、冬作训服、仿毛冬常服、棉大衣,防寒鞋、外套靴、内外手套和面罩共11个品种,积极改进棉衣、绒衣、内衣,新研毛衣裤和作训大衣,保暖层增加到7层,在防寒服装轻量化、保暖性和穿着舒适性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科学换装要求也逐步写入条令,为高原和寒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为68303部队15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