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校长:中国很多省提煤就怕 我们只能这么
来源:瞭望智库
如今,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气候变化,令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失去昔日光环;消耗巨大、储量有限,更是让能源危机的阴影笼罩世界。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仍在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问题。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59.0%。石油和天然气虽然比重较小,但是对外依存度很高。贫油、少气、煤炭较多,我们如何充分发掘煤炭的潜力,保障能源安全?黑色的煤炭能否给我们带来绿色的惊喜?
迎接能源革命,新能源百花齐放,氢能更是备受瞩目,甚至被誉为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然而,目前氢能技术尚未成熟,还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等诸多难题,氢能社会离我们还有相当距离。氢能发展目前遭遇到哪些技术瓶颈?我们该如何突破?
面对重重难题,催化技术被寄予厚望。催化是一种化学作用,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和速度,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比如消化、发酵等过程都离不开各种酶的催化。而在工业生产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也都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的。那在能源领域,催化技术如何大显身手?如何通过催化技术破解现实中的种种能源难题?
演讲 |包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嘉宾简介:
包信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我想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好多环境问题都是和能源有关系的,能源又离不开化学。那么我们现在从化学家的角度来看,未来的能源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当中,化学到底能做些什么事?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催化科学。我们都是搞化学的,我们很自豪。我们一直都在讲化学是中心科学,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时代。
在整个能源环境当中,实际上我们化学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三个元素:一个是碳,一个是氢,一个是氧。碳跟氧结合,氧多了就是二氧化碳;碳跟氢结合起来就是烃类,烃类就是我们的油品,我们的化学品;氢跟氧结合起来就是水,或者就是其它一个水,我们化学基本上就是做这样一件事儿。
催化是化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电解水也好,转化反应也好,处理二氧化碳也好,没有哪一件事情会离开催化这件事。
催化如何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要聚焦在这三个方面:一个就是化石资源的优化利用,就是我怎么把化石资源利用好;第二个事情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二氧化碳利用起来;第三个事情,也是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就是氢能做燃料电池,我们到底怎么看这样一件事儿。首先来看看我们国家整个的能源环境,关于绿色发展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贫油、少气”,如何通过催化发掘煤炭的巨大潜力?
世界上能源结构的比例是三分之一左右是煤,三分之一左右是石油,再三分之一左右是天然气,大概还有一部分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国在能源结构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煤为主导的,甚至有些地方的煤可以达到80%。但通过现在这几年的变化,我们使用煤的情况在能源结构里面的占比逐步降低了,去年煤的使用大概就占到60%左右。按照现在石油开采的量,中国探明的可开采的石油大概可以采十二年,天然气大概是三十年左右,煤多一点,大概就是四、五十年的样子,或者是更多一点。
而从对外依存度来看。比如说现在我去加一箱油,70%左右是进口的,30%是我们中国自己开出来的;天然气大概45%左右是进口的, 50%左右是我们自己开出来的。中国的能源强度非常高,能源强度是什么意思呢?一万美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我们中国消耗的能源跟国外消耗的能源不是可比的。本世纪初的时候,我们消耗的能源大概是日本的8—10倍。也就是说,我们生产一万美元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我们消耗比如说是8份的煤,日本人可能就消耗1份的煤。所以我们的效率确实是非常之差的,再加上由于烧煤这个事儿,对我们的空气、水的污染非常之大。
到底中国怎么发展?从2000年到201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数据来看,所谓依存度,就是我们到底要进口多少?2018年我们进口的天然气大概是45%,进口的石油依存度大概是70%。但我们现在一年开发多少油呢?大概最大的产出量不到2亿吨,现在差不多1.9亿吨这个样子,但我们要用到6亿吨这样的油。接下来我们肯定是开发不了这么多,但对于中国来说,真正资源占比比较大的,相对来讲就是煤。
自然界有它的一个安排,中东那一块油多,中国这一块相对来讲就是煤多。有些煤矿里面,十几米全是煤,就堆在那个地方,我们再用机器去把它挖出来就是煤,而且就是好煤。所以对我们中国来讲,有一件事情是很有必要做的,而且是战略性的,就是怎么把我们已有的资源,把我们的煤变成我们有少的油、天然气或者我们的化学品。这块东西美国人不做,因为他们的油、天然气很多,它根本不会要用煤来做这个事儿。欧洲人做不做呢?欧洲人也不做。所以实际上这一块东西,就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我们是一定要将此作为我们战略的储备。
但做完以后是不是马上就开成工厂大量生产?这个不一定,要看经济情况。经济有需求我就用它,经济没有需求我就不去用,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怎么做能把煤变成油,或者变成化学品,这个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想我们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人也在做这件事,而且这件事情还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比如煤制油这一块,我们中国16万吨年产量,煤制油做了好多,我们中国最大的一个煤制油的工厂在宁夏的宁东这块地方。最大的一个装置一年可以供我们生产400万吨油,这个量就是很大的。
中国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煤先变成甲醇,然后再把甲醇变成烯烃。烯烃是一种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它是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塑料、橡胶、服装、汽车、家具、装饰材料、包装材料等多种产品。在工业上,烯烃主要通过石油裂解来生产,也可以通过甲醇、乙醇等其他原料等制取。如果能直接利用煤生产烯烃,可以大大降低石油的消耗。
煤变成甲醇以后,再把甲醇变成烯烃,然后再把它变成聚烯烃,整个这是一个产业链。以前烯烃我们都是怎么来的呢?都是炼油过程当中产生的石脑油,把石脑油裂解变成烯烃。10吨的原油大概可以炼3吨的石脑油,3吨的石脑油可以炼一吨的烯烃,10吨的原油才能搞出一吨烯烃来。我们中国大概一年消耗烯烃大概就4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炼油能力就要到4亿吨才能够做这样一件事。现在呢大家可以看到,有1000多万吨我们可以从煤中来,这解决了很大的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但是一谈到煤这件事吧,好多地方都打怵,为什么打怵呢?一个是因为煤有污染,一个就是中国还缺水。大家都知道,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煤化工了解,要搞煤化工它一定要用水。我们到底怎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先给大家看一看煤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别以为煤就是个炭,不是的。你要把煤仔仔细细看到里面,它有很多分子。自然界经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跟水什么东西弄在一起,氢同碳弄在一起就变成不同的芳烃。这样一个烃的分子后面再埋在地下去以后,这些分子慢慢就在这个里面了,这些分子好多都是我们需要的。
那么大家在想,有没有可能直接把煤用催化剂把它像剪刀一样剪下来,变成我们需要的东西呢?大家知道,石油炼制它是用催化剂把这个油品剪断以后,拿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来。那么哪一天有没有可能这个煤也找到一个催化剂,或者怎么样把它剪断,不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了吗?
1924年,有两个德国人,一个叫弗朗兹·费歇尔,一个叫汉斯·托罗普施,他们就把这个过程弄出来,叫“费托过程”。九十多年来,一直是这样一个过程。“费托过程”是怎么做的呢?是用一个水跟这个一氧化碳反应,变成了一个氢气加二氧化碳,就是水煤气变化反应。那接下来再用这个氢气把这个一氧化碳的氧给拿掉,变成了水,一氧化碳跟氢反应就变成了CH2(低碳烯烃)。那我们现在做了个什么事呢,这十几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儿,就是不用费托反应这个催化剂了,而用另外一种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就直接用催化剂把这个一氧化碳跟这个氧反应,变成了二氧化碳,这个碳跟这个氢反应变成了这个东西。那么一个优点就是不用水了,再循环是没有了;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把这三步的反应最后就变成一步了。
现在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比如说做烯烃,也就做到58%的低碳烃选择性。那我们就用这个反应去做,因为它选择性高了嘛,它一下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几的低碳烃选择性。大家知道,这个百分五十八同百分九十几可是差别很大了。这件事情出来以后,我们不光是就做这样一个反应,我们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推广,它实际上是一个平台,最起码可以少用水,少排二氧化碳,少耗能,因为这个过程就节能,而且它的反应选择性高。所以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绿色的过程,我为什么讲催化能够来支撑绿色发展呢?支撑这个协调发展呢?那这个也就是我们做的一件事,就通过催化在煤化工当中来支撑绿色发展这样一件事。
全球变暖已成为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引发冰盖融化、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危及人类生存。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联合国专门针对二氧化碳减排进行过诸多努力。但是,在科学家眼中,二氧化碳除了危害,还是一种储量丰富的“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循环利用,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如何将温室效应的元凶,变成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呢?
催化能否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什么叫温室效应?我们小时候在乡下买棒冰,卖棒冰的人会把这些棒冰摆在一个箱子里,上面用被子把它盖好,当有人来买了,几分钱一根就拿走了。我小时候就一直就想不大通,为什么要把棒冰用被子盖起来呢?棒冰不是怕热吗?用被子盖起来不是更热了吗?因为我们平常都有这种印象,我们冬天天冷才盖被子,为什么要把棒冰盖着被子拿出来卖呢?我后来慢慢就知道了,实际上,盖被子是为了隔热,使热量不散发出去,达到保温的效果。所以现在大家就认为,二氧化碳多了以后,就在我们的大气层上面产生一个像被子一样的东西,把地球给盖上了。但地球的能量从哪来的呢?是从太阳来的,太阳的能量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要通过红外光散发到大气当中去的,以此来保持地球温度基本平衡。那么,假如说给地球盖上一个“被子”,不管厚的、薄的,那来自太阳的能量散发起来不就是难了吗?地球温度不就增加了吗?所以根据这个理论就说,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
世界上大概一年要将40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当中去。早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常低的,总量非常低,人均排放就更低,那个时候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排放的量是很大的。这几年以后,这个量慢慢在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有了大的飞跃以后,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根据统计,到2018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每年要排100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其中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特别多,以煤为主的这样一个能源结构使中国在环境方面的压力非常大。
国际社会就坐在一起商量,大家认准了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会对地球的温升包括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大家就在考虑要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西方人就说要先限制,先把一个总量控制好,先把该减的减下来。所以,不管是《巴黎协定》也好,气候谈判也好,中国都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后我们中国认为,西方发展得比较早,而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可能都是经过百年或者几百年排放的积累了。那么,现在中国要发展了,而西方突然限制了,我们就变成不能排放了。曾经有一段时间飞机飞到欧洲去要收碳税的,不收碳税就不让飞机降落,因为飞机排放二氧化碳。所以,万一未来哪一天世界上都说二氧化碳是一个问题,中国人排放了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一定要收中国人的税,我们还真没办法解决,是吧?
大家又在说了,我能不能用能源,但是不排二氧化碳呢?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用了化石能源,碳加氧总要产生二氧化碳。一吨的煤就要排放两、三吨以上的二氧化碳。还有人说,二氧化碳是能量来的,那么我就少用能,但少用能的话对发展来说是不是就有问题了呢?我们中国就想对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与发展是有关系的,但并不是说少排了二氧化碳发展就一定慢了。从这个地方来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要想办法用可再生能源,少排二氧化碳,这样就对国际社会、对大家都有好处。
但是现在假如说可用的可再生能源也不多,现在二氧化碳也都排出来了,或者马上还要排二氧化碳怎么办呢?美国人就想了个办法,叫CCS,即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把它变纯了之后再把它压缩。我们不是已经开了那么多煤矿吗?我们最后能不能把这些压缩的二氧化碳藏到矿井里面去,或者藏到岩石里面去?还有人说藏到海底去。美国人用的这个方法叫CCS(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要花很多钱,大家都在做这件事。
大家判断一下,将压缩的二氧化碳摆到岩层下面去或者摆到什么地方去,这个事情是不是靠谱呢?当然要是保存得好的话也是蛮好的。但万一哪天地震了或者什发生什么自然灾害呢?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费用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最高的发电厂的能源效率大概是50%左右,一半的废热散掉了,还有一半就是发电了。假如用这个方法去弄,以后发电效率就变成40%,也就说有10%的能源都去处理二氧化碳了,那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合适呢?
但是现在也在研究,也没有哪个地方大规模地做这件事。但马上就会有人问了,我们能不能把二氧化碳用起来呢?最近还有人在做什么事呢?就是在电催化转化上面二氧化碳加甲烷这两个共转化以后,变成化学品甲醇,将来再变成乙烯、乙醇这样的东西。假如说未来直接用电把二氧化碳在电极上面用水或者甲烷这样东西,就能变成我们需要的化学品,我认为这个过程还是可行的。因为电化学过程规模做得比较大的,而且它的法拉第效率相对讲比较高,专一性比较强。实际上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把二氧化碳转化这件事可以看成一个储能的过程。也就是说,你把风能弄来,把二氧化碳变成甲醇,实际上就是把这个光电风产生的电能,最后就变成了甲醇,把能量储存到甲醇里面,甲醇再一燃烧就获得能量了。
很多人就畅想,未来有没有可能做成一个树叶,因为树叶是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二氧化碳变成我们需要的烃类了。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用人造树叶直接进行转化?还有人就用一个光反应器,直接把二氧化碳、水加进去,光一照,在催化剂上面,我们就可以得到燃料、油品。这些有没有可能在可再生能源场景下转化二氧化碳呢?我自己认为是可能的,但什么时候能实现就不知道了,就得要靠大家来共同做这个事儿。我想大家都是任重道远,这个事情在科学上都是可行的,但怎么把这些事情变成一个实际的过程,要大家去费很多劲来做这件事,所以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人类对能源的追求永无止境,而各种新锐能源正演绎着各自的风云,试图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氢能就是其中之一,它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在人们的期待中,氢能取之不尽、清洁高效,还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不会有化石能源的枯竭焦虑。
2018年我国将氢能源及燃料电池的产业定为发展元年,日本也成为全球首个将氢能发展定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氢能还不是最方便、最实用的能源,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还制约着氢能的广泛应用。未来,我们如何解决氢气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制备的问题?怎样突破氢燃料电池的耐久性和氢气的储存问题?2050年,将氢气作为新能源的愿景能否实现?
催化能否助力氢能社会早日到来?
现在社会上一直在讲氢能,还有氢能经济、氢能社会,都在讲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搞化学的人要有个判断,氢能到底会是怎么样?未来会怎么走?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才能说氢能这件事?
我们看看氢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能源碳跟氧反应,比如说当空气和汽油、柴油等燃料一混合,遇到火花就会发爆炸,这样的爆炸在气缸内进行,会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内燃机就是这样来的,它所产生能量大概效率是是百分之三十几这个样子,还有百分之六十几就损失掉了。
碳是自然界里就有的,我们是能够挖出碳来的,但是它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自然界它还是很平衡、很公平的,有的东西一定会相应产生不好的东西出来。
氢很好,跟氧一反应就能生成水,但是问题就是在自然界当中,氢是不存在的。氢可以用于燃料电池,而且它的运行效率很高,可以达到60%,但是自然界当中没有氢气。我们从没听说有人可以在什么地方挖到一个氢气矿出来。所以,虽然氢能的利用会产生水,没有污染,但是氢这个原料在自然界是没有的。
为什么人们会想到利用氢这回事呢?大家可以看到,从我们人类的能源发展来讲,最早是木材,木材基本上就是碳,也含有一点点氢;后面是煤炭,煤炭里面大概是两分碳一分氢;再到后面发展到石油,石油大概是两分氢一分碳;再后面就是天然气,天然气是四分氢一分碳。从这个发展过程看下来,基本上人类的能源发展是逐步向氢碳比高的方向迈进的。
氢气在自然界当中是没有的,但是水通过电解可以产生氢气,而且它可以跟可再生能源连在一起。有这些条件以后,大家就认为氢可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能源。未来,氢能在我们的能源体系当中可能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在的能源体系是怎么做的呢?化石能源,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液体材料,像油这样的东西,最后到终端用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儿,就是化石能源可以发电,变成电能以后到终端用户。但我想未来再怎么变,电总不会少,核能也好,光也好,风也好,电是不能少的。
但是电力能不能开飞机呢?现在还没有这样的飞机。假如说未来有了氢燃料电池可以开飞机、开船,就类似于跟油差不多一样的道理了。所以在未来能源体系当中,氢就有可能替代现在液体燃料的角色。要把氢能这一块做起来,会有个很长的产业链。
首先自然界是没有氢气的,你要制备出氢气出来,接下来储存、转换、应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一个产业链有好多作研究的人在做这么一件事。比如制备过程,制氢的方法很多,通过化石能源、水电解、化工原料、工业尾气等。全世界一年大概用5000亿立方米的氢气,非常遗憾的是在这个制氢结构当中,4%是从可再生能源来的,96%是化石能源来的。使用化石能源就要排放二氧化碳,所以,要想发展氢能经济燃料电池,就一定要跟可再生能源连起来。
未来可以从可再生能源发展,用光、风、核能把水电解变成氢,只有在这个时候,整个氢能才能够被利用起来。所以我要套用一句广告词,自然界当中实际上是没有氢的,没有氢能的,氢能实际上就是可再生能源的搬运工,把可再生能源从这里搬到那里而已。
那么氢能利用我们到底有什么卡脖子的事情?搞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就没有搞起来呢?这个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是制造技术,怎么把燃料电池制造得非常之可靠。氢跟氧在这个燃料电池上面它是不反应的,它一定要有催化剂。催化剂是什么呢?贵金属催化剂,用铂、钯、钌这样的东西。这个贵金属呢,它是吸附氢或者吸附氧,解离以后呢,氢氧才在表面反应,反应以后再电子传递才会发电。所以大概算了算,现在最好的就是这样一个技术,依靠现在的条件,一部车子大概需要50克左右的铂。你们现在谁有一个白金的项链或者一个戒指,50克重也不这么容易吧?搞一个车子就要50克。出点钱倒没什么问题,比如现在有钱的,50克能有多少钱呢?50克,我估计可能几万块钱,可能也能拿下来吧?是不是?也不一定算什么,但是这些贵金属自然界中没有这么多量,所以就有问题。所以就出来一个什么研究呢?非贵金属催化剂做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的耐久性问题,已经获得了比较好的突破。原来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呢?就是燃料电池在实验室做,做3000小时5000小时,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一放到车上去开,一两千小时就不行了。为什么就不行了呢?燃料电池它是要吸空气的,不是吗?空气里面有粒子,粒子里面就有金属,贵金属,还有硫。这种东西一吸进去以后,燃料电池的催化剂,它就慢慢就中毒了。就因为这些东西,膜也就堵塞起来了,催化剂就中毒了。本来在实验室搞得好好的,到这个地方就不行了。
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储氢。这个氢大家知道,实验室也有储氢的钢瓶。氢是很轻的,是不是?你要把这个氢带到车上去,你可不能弄太大的东西,你一定要把它弄得很小。现在有三个办法,把它弄得很小。
一个办法是压缩氢,就把氢压在钢瓶里。我们现在不是用钢瓶吗?但我们实验室的钢瓶大概是130个大气压、150个大气压,在实验室里很少有超过200个大气压的。据说车子上中国现在已经在搞标准,在搞350个大气压,日本人是搞多少呢?700个大气压。大家可以看到,700个大气压同300个大气压就差一倍多一点,同这个150个大气压相比就差5倍,是不是?也就说,150大气压的钢瓶,储存的氢在车上可以跑100公里,假如700个大气压,同样的钢瓶储存的氢可以跑差不多500公里。所以储氢相对比较好的还是氢瓶,现在基本上世界范围之内都是这么干。
第二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把氢冷却下来,变成液氢。冷却下来到这个地方呢,再把它释放这个出来。这个氢密度是很高的,但是安全性差,而且它要耗很多能量,把它冷却下来。而且在行驶过程当中,还得防止瓶子漏气了,一漏气以后热量就进去了,接着就放出来,可能就得爆炸了。假如说这个压力太高了,它不就爆炸了吗?所以安全性这地方还有问题。
第三个事情,这都是我们化学搞的,材料储氢。各式各样的储氢材料,高分子的也有,金属的也有,用纳米碳管的也有,什么东西都有。但非常遗憾,迄今为止重量百分比都没有达到6%。也就说,100公斤的储氢材料,都储不了6公斤的氢,储氢的效率是太低了!假如有一天,储氢能达到10%这个样子就好了。因为它压力也不高,是吧?就储在这个里面。所以,燃料电池要做起来以后,储氢的这个事情还得要考虑,你不考虑你是没办法走下去的。
日本人最近氢能推广得很厉害,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日本人已经做到什么程度呢?到2040年它要普及,2020年就有4万台。大家可以看到,日本人是用700大气压储氢的,大概储氢的重量比是7.5%。那么也就是说,这里面如果用个大的瓶子,它可以走得很远。那么它的行驶里程,据说到2040年的时候,可以跑1000公里。大家想一想,假如加一次气跑1000公里,倒也是蛮好的,是吧?
我们中国从奥运会开始就有燃料电池车的示范,从上海的那个世博会开始,一直在作这样一个示范,包括现在还在作这个示范,一直在做,做得也是蛮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制氢。大家知道,张家口我们2022年是要搞冬奥会的,冬奥会里面就希望能够推氢能燃料电池这样一个事儿,所以最近他们就在搞一个项目,就是用这个风同太阳能产生电,电解水制氢,制氢以后就运行在燃料电池车子。这件事情假如做成了以后,我认为意义还是很大的,经济上可能马上起不到作用,到不了经济实用这样的程度,但最起码为未来作了个示范。
所以中国也有个目标,到2035年,中国希望一公斤的氢能够降到25块钱。一公斤氢大概就是11立方米左右,现在跑得好的车子,据说一公斤氢可以跑100公里不到一点。大家知道油现在多少钱一升呢?可能是六、七块钱左右一升,是不是?那么一升油大概能跑多远呢?小车大概一般跑100公里,好的车子耗油大概五、六升的样子,大型的SUV,可能就要15升这个样子,那么就是要60块钱,是吧?那假如百公里消耗氢气能够变到一公斤,跑100公里25块钱,就是跑50块钱,我认为也是合算的。
来源:中国经济大讲堂”(ID:cctvzgjjdj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