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30 14:31 的文章

抗日名将傅作义之女:我家七兄妹都走上了治学之

为了这个专访,84岁的傅克诚特意作了一个PPT。

“我昨天做了一些功课。”上海大学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戴副眼镜的傅克诚轻描淡写地说。她娴熟地打开电脑,一页页地向我们展示这个PPT,家史、经历、学术观点、样图模型,文字图表排版都挺考究。

“傅老师现在什么都自己做,买菜、烧饭也是自己来。”一旁的上大老师佩服地说道。傅克诚的眼睛不好,却每天坚持看书查资料、敲键盘;她的腿也没之前灵便,却坚持自己去菜场买菜,“走得慢点儿就好了”。 这么大的年纪,她每年还要飞到日本去淘书带资料。“我就是这个性格,自己做,才踏实。”她说。

傅克诚是抗日名将傅作义的第三个女儿,不同于父亲的经历,傅家第二代都走上治学之路。

“我们家七个兄弟姐妹都是读书人,没有一个经商的。”傅克诚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任教30年,后以清华副教授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做研究员,获得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傅克诚受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之邀,从日本来到上大任建工学院院长,就此在上海扎下了根,教学研究之外还担任市政协常委、市政府参事等职。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做国际大城市发展比较模式研究。“上海在全世界的几个单项排名已经很靠前,公共资源很丰富。但是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她翻出那些国际数据指标,一项项做解释。

我们赞她,这么大年纪,依然视野宽广、思路清晰。她摇摇头说,现在新知识更新太快,快跟不上了。“比如区块链我就不太懂,查了资料,还是不懂。你能跟我解释下什么是区块链吗?”

傅克诚傅克诚

她把自己放得很低,说“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普通人,我一直就是个学生”。

而能一直保持着这么旺盛的好奇心,就是最好的求索。

在清华读书时,梁思成教过我

上观新闻:今年您家被邀请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游行活动。

傅克诚:是的。国庆70周年大阅兵有个致敬方阵,中央统战部和全国政协决定,父亲傅作义以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身份由子女举相片参加游行。

上观新闻:您父亲傅作义是由谁来举牌的?

傅克诚:我儿子罗兵代表我们家举着父亲的照片通过天安门接受了检阅。我们一家都很感动,也特别高兴,这些年来,我们亲身体验祖国的巨大变化和日益富强,也感受到了国家对父辈有意义的工作的肯定。

周恩来总理与傅作义、张治中、屈武合影(1961年)周恩来总理与傅作义、张治中、屈武合影(1961年)

上观新闻:您父亲是一位抗日名将。

傅克诚:我出生没多久就是八年抗战,父亲在前线抗日作战。母亲带着我们一家到后方逃难,所以我小学、中学都没好好上过,很多小学的题我都不会做,拼音也没学过。解放战争期间,母亲带着我们去了香港。解放后回到北京我才上了中学。

包头之战傅作义率军全歼日寇一个日军骑兵联队包头之战傅作义率军全歼日寇一个日军骑兵联队

上观新闻:傅作义是建国后第一任水利部部长,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克诚:是的,这次去北京,水利部还找到我,他们想为父亲塑一尊铜像。我们表示承受不起。领导说父亲是第一届水利部部长,任期长达21年。觉得有必要这么做,大家都没忘记他。

我们亲身体会,统一战线是党的一贯政策。这些年来,从中央到上海市委统战部都很关心我们。2016年我母亲106岁去世,几十年受到了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细致的照顾。

上观新闻:您有不少兄弟姐妹吧。

傅克诚:我们一家七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从商的,都是走念书的路。七个人都考上了北大清华。北大化学系有两个,北大气象系有一个,我妹妹是清华电机系,还有北大物理系的,一家子学的都是理工科。

上观新闻:您上的是清华建筑系。

傅克诚:是的,1954年我考进清华建筑系。在清华学习任教历经30年。我们那时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教过我们有吴良鏞、关肇邺、李道增三位院士。所有教师水平都很高。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对建筑学的深爱。在我读书时,梁思成教授还教过我。

上观新闻:您还记得当时上课的情景吗?

傅克诚:梁先生是特别纯的人,非常幽默。梁先生教我们建筑史,他在课上会放一些幻灯片,他的腰不太好要用拐杖。助手帮他放片,他在台上指挥,每讲到转换处,就拿拐杖敲一下地板,示意切换。清华学堂是木地板,声音很响,大家都笑了。那个情景我至今记得还很清楚。

梁先生很有建树,将国外建筑学教育体系,带到中国,组建了清华建筑系,他通过调查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模式,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为中国古代建筑科学体系争得席位。

上观新闻:清华的老朋友老同事您现在还有来往吗?

傅克诚:前不久我还去看望过几位老教授。王瑋珏教授退休后承担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香港、澳门、人大常委会等大厅就是她设计的。她90多岁了,对建筑教学还很关心。特别强调用电脑也不能放弃传统清华的手头基本功 。那一代教授的气场不一样。你偶尔会在校园里看到他们,往往骑个破自行车,手上拿个布包,貌不惊人,却胸有丘壑。

钱伟长校长把我从日本招到上海大学

上观新闻:后来您去了日本留学。

傅克诚: 80年代后期,我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槙文彦研究室做研究员。我还申请了做博士论文,进行比较建筑研究。那时,我们的论文审查很严格,有6个教授来审。通过建立比较体系研究顺利,一年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除了东京大学,我还在日本大学、千叶大学、东京艺术大学任研究员,做多学科研究。采访了很多日本著名建筑家,及参观建筑。在日本,我最喜欢的就是图书馆,常常在研究室直到深夜。

上观新闻:后来怎么会选择来上海?

傅克诚:我还在东京做了几年建筑师,1994年,钱伟长先生邀请我到上海大学,我就从日本辞职来到了上海。原来我是研究建筑艺术的,回国后转向国际化大城市的研究。2000年左右,正是上海发展很快的一段时期,我们既是研究者,也是见证者。

上观新闻:您曾对金融中心CBD作过系统的研究。

傅克诚:是的,我在东京新宿CBD工作过,200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出版过《世界三大金融中心CBD概况,纽约,伦敦,东京》。我也参加过北京朝阳CBD工作,对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也提过一些建议和提案,并带研究生做小陆家嘴提升服务业课题。这些年,城市功能和CBD都有很大变化,CBD由单一金融功能转变为功能复合化CBD。需要跟踪研究。

2017年9月在第11届参事国事论坛发言2017年9月在第11届参事国事论坛发言

上观新闻:当年您做的避灾防灾地图,颇受关注。

傅克诚: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3月11日本大地震,引起世界震惊。参事室组织我们到民防办去调查研究,并对上海应急避难场所都做了分析,制作了避灾防灾地图。

安全是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016年,在参事室的支持下,我们出版了《综述集约型城市三要素 紧凑度,便捷度,安全度》。

上观新闻:您做的城市比较模式研究,都放在全球背景下,上海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

傅克诚:“世界城市综合实力研究”(Global Power City) 每年都要做世界44个大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有一定影响力。将城市综合实力比较体系分成六个方面:经济、研究、开发、文化交流、居住环境、交通便捷,细分为70项分项指标。2016年,在全球44个国际化大城市里,上海已经跃居第12位,北京是第17位,这就意味着上海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城市”。

上海也进入“Global Power City”世界八大城市中心比较体系,上海有些指标靠前,有些指标还需要有提升。这八大城市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上海、新加坡、香港、首尔。这一比较体系共有20项比较指标,比如人口、高100M以上建筑、世界顶级企业、世界顶级大学、剧场、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交流中心、国际学校、大使馆、领事馆、顶级宾馆、餐厅、顶级商业中心、大型购物中心总合;医院、公园、绿地、地铁站、高速道路、机场便利性等。

上观新闻:在比较研究中,如何看待上海的紧凑度、便捷度?

傅克诚:我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历了现代城市两个发展转型期。第一次转型是1995年起以地铁高架建设为标志,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向国际现代大都市转型;第二次转型是以集约紧凑型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与国外部分城市同期进入集约型城市转型。

但我们必须看到,上海的紧凑度、便捷度存在极度的不均衡。上海市人口密度指标显示出极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每平方公里人口从崇明岛的几百人,到最高密度的3万多人。因而,上海空间转型也必然要适应两种城市密度空间形态,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区跟其他区应该有差异化的转型策略。

上海浦西中心区常住人口是700万人,占了全市的30%,其面积是289平方公里,仅占全市面积的4.5%,拥挤。上海的平均人口密度是3800多人/km2,而浦西的平均人口密集达到了2.6万多人/km2。与此相比,巴黎是2万多人/km2,东京1万多人/km2、纽约1万多人/km2,伦敦5000多人/km2。所以,上海的情况是分布极不平衡,中心城区过于集中,人口密度很高,发展的唯一政策出路就是紧凑、便捷、安全的紧凑城市理念。电商快递,提高了上海的便捷度。

我一直是个学生,不断扩充新知

上观新闻:除了教学研究外,您还担任了市政协常委、政府参事等职责。

傅克诚:我做过第八、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参加城建组参政议政。城建组有很多资历很深的常委,带领我们一起做过很多专项调研。2003年我被聘为市政府参事。有很多资深参事,参与上海发展很有经验。不少是老上海,讲一口上海话,一开始我听不大懂,就坐在后面听,慢慢地大家就熟了。参政议政,使我了解到上海的城市发展,结合专业,也更加深了这方面的思考。

参事室上海规划院“国际大城市研究会”访问东京大学日本都市环境研究所。前排左一为傅克诚。参事室上海规划院“国际大城市研究会”访问东京大学日本都市环境研究所。前排左一为傅克诚。

上观新闻:您很多研究都是以日本为参照。

傅克诚:担任政府参事、政协常委的期间,使我学习到要关心中国城市特别是上海城市发展问题。由于我对东京比较熟悉,可以在这方面尽些力。上海和东京都是特大的国际城市。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会遇到许多共同问题。东京发展的成败经验会对上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日本在很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有上海可借鉴部分,比如城市安全问题、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缺乏,怎么发挥老年人和女性的作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在特大城市的城市再生、再改造等政策法规方面值得关注。

上观新闻:您曾多次提到槙文彦这位建筑学家的作品。

傅克诚:是的,我出了两本关于日本现在建筑家的书。一本是《日本著名建筑事务所代表作品集》,介绍了我采访过的当代日本最著名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20家122项作品。一本是《世界著名建筑家 FUMIHIKO MAKI 槙文彦》。槙文彦是世界著名建筑家,获日本最高国家文化功劳賞,也是普利茲克奖获得者,在世界各地设计作品100多项。国内建筑界也很熟悉槙文彦的作品,如SPIRAL、幕张国际展览中心、纽约世贸中心重建4号馆、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等。我在介绍他的作品外,还编辑了槙文彦创作原点以及论文部分。槙先生说,他的作品集世界至少有100种,但这本内容最全。

访问世界著名建筑家槙文彦访问世界著名建筑家槙文彦

上观新闻:听上大老师说,您也多次呼吁加大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

傅克诚:这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我国城市化水平很高,有很多成就。在城市运营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拥堵环境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改造。现代化城市充满了人、车与生活的各种动态,城市问题很复杂,需要有很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科学、城市经济科学、城市环境生态科学、城市行政管理科学等,越大的城市越复杂。日本首都大学设“都市科学研究学院”将城市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研究。多学科交义研究对应复杂的城市问题;东京大学等将生活形态引入,设“街区设计”专业。

上海大学力学所教授们的研究城市模型也启发了我。城市模型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城市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来研究,基于数据研究城市的发展规律,用来预测城市政策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

上观新闻:看得出您很关注新事物,很多研究很超前。

傅克诚:研究需要数据、文献。我尽力收集日本相关书籍资料,我常去日本国会图书馆、建筑学会图书馆,我会逛各种书店,或者去东京相关单位、区政府做访问调查,百货店倒是很少去。

我从东京带回来的东京都统计年鉴为我最近研究东京大都市圈提供了可靠数据。

不过,现在知识更新太快,我还有很多不懂,如区块链我就不懂,我也查了。但说实在话,我真看不懂。

上观新闻:很多人也看不懂。

傅克诚:是吧。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普通人,我就是个学生,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如果放松对新知识的更新学习,就很容易与时代节奏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