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24 17:48 的文章

专家学者合肥研讨长三角产业与科技创新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中新网合肥12月23日电(吴兰 杨凡)“科创时代,洞见未来——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科技与产业创新研讨会”21日在安徽合肥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社会、科学与产业的交叉点进行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主办此次研讨会。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查正军教授认为,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是大势所趋,智能化将是人类社会下一个技术形态的标志。目前,人工智能在若干个单点问题解决上取得了成功。类脑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从单点向通用方向发展的前沿性、颠覆性途径。

查正军教授认为,揭示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发展类脑智能技术,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有效促进中国智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江俊教授认为,新材料的发展意味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传统的材料开发没有数据支持,只能通过“猜测—尝试—错误—再猜测” 的反复循环实验进行,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花费了整整十年。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材料研究方式将颠覆这种低效的试错模式。数据缺乏一直都是我国材料产业在知识源头上的“卡脖子”问题,因此,构建材料数据库对“基础数据收集—量子化学模拟—人工智能分析—新材料设计—器件制备”的新材料开发新范式全流程至关重要。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教授认为,大科学装置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前沿科技研究的“旗舰”,是凝聚多学科多领域科学家同时工作的大科学平台,是“科学界的互联网”。世界上每年有超过10万名用户在50余台大科学装置上工作,产生大量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性研究成果。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张文禄教授认为,数字化时代的高性能计算无处不在,这种先进计算赋能先进生产力。以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AI 、分子影像为代表的新兴前沿科技将是云端智造和工业仿真的核心领域,而智能制造离不开行业先进的软硬件计算技术和优异的加速性能。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苑震生教授分享了量子信息科学前沿与热点问题。他认为,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手段、能够有效揭示复杂物理系统规律的量子计算与模拟、测量精度超越经典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是目前量子信息领域的热点方向。

苑震生教授认为,对光子、超导、超冷原子、离子等各种有望实现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物理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提高量子计算的可扩展性,对特定问题的求解实现超越经典计算机能力,揭示若干复杂物理系统的机制是量子计算与模拟的未来发展路线。

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辉认为,医疗健康行业处于新一轮的变革中,数据将重塑人类对医疗健康的认知,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如此方便地采集大范围人群、真实世界中的与人有关的海量数据。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完整的院内疾病诊疗,将是“十四五”科技重构健康产业的重点。

中国电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马敏认为,未来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消防、万物互联安全等领域发展都离不开大数据。要解决“数据孤岛”问题,就要进行“重构数据、设计数据、用‘机器智慧’代替人” 的尝试,要打破数据“藩篱”,整合孤立数据,保障资源全局统筹调拨,提高数据资源调度效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和绿色创新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是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使命和价值所在。

阿尔法公社创始人许四清认为,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科技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是科技、社会与产业交叉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陈晓剑教授认为,科学的核心追求是发现自然规律,技术的核心追求是改造世界有用的发明范式。未来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有三大趋势。例如,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难以分开,一股新的力量在推动跨学科的创新。“学科孤岛”正在逐步瓦解,交叉点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