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14 01:24 的文章

千里水脉润北方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全面通水5年,长江水源源不断汇入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滋养着沿线40多个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缓解缺水问题,保障用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构建人水和谐的生动实践。

     

  “告别苦咸水,吃上甘甜水,美啊!”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镇崔俊臣老人感慨,南水一来,深井封了,再也不用为饮水发愁了。

  “水垢少了!”北京市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刘梅拿出烧水壶现身说法。南水北调,让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130毫克。

  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全面通水5年,沿线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水质好了,水量足了,环境美了。“新水网”优化水资源,东中线工程5年累计调水3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5年来,沿线各地坚持调水、治水和用水相结合,不断推进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

  调水——

  7个太湖水量,让40多个北方城市解了渴

  缺水!缺水!北方大地盼水。

  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这是一道令人纠结的不等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黄淮海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等布局极不匹配。

  经历50多年论证,数十万建设者10多年攻坚,南水北调,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变成现实。

  千里江水北上,效益几何?

  ——这是解渴北方的输水线。

  5年来,东中线调水300亿立方米,相当于调出7个太湖的水量,大大缓解了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河南省平顶山市居民张海青忘不了,2014年那场大旱,让“水缸”白龟山水库见了底,这座人口达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关键时刻,南水北调应急调水,长江水400里驰援,解了燃眉之急。

  同样大旱,2016年山东南四湖湖底干裂。东线工程泵站开足马力,为久旱的南四湖送来“救命水”。

  “调来的长江水,和本地水南北相通、东西互济,‘新水网’惠及齐鲁大地,供水范围覆盖61县市区,每年可增加净供水量13.5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瞿潇说。

  在北京,年均调水10亿立方米,打通水系,构建“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的供水保障网,全市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150立方米。

  ——这是保障饮水的安全线。

  “南水甜到了心窝窝!”河北泊头市灌河村村民赵志轩高兴地讲。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让河北黑龙港地区500多万群众告别了高氟水。

  调水沿线,供水结构变了。长江水成为40多个城市、300多个市县区的重要水源。在河南,鹤壁、许昌、漯河主城区全部用上南水;在河北,石家庄、邯郸、保定等地主城区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在天津,南水成为14个区居民的“水缸”;在北京,南水占到中心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七成以上,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这是复苏河湖的生态线。

  “看着滹沱河静静流淌,儿时的记忆又恢复了。”河北省正定县的居民石晓旭说,一度断流的滹沱河,河道裸露,沙坑相连。“多亏了南水北调,让滹沱河恢复了生机。”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于合群介绍,从去年9月至今,中线工程向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补水,累计补水近10亿立方米,生态水让干涸的河流缓过劲来。

  生态调水效益显著。数据显示,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30条河流补水,东线工程让古老运河焕发青春,修复南四湖、洪泽湖等数十处景观。

  地下水位回升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由年均下降1米,转变为近三年累计回升2.88米。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表示:“有了地表水,严控地下水,深层地下水位实现了由降转升,极大促进了地下水源的休养生息。”

  南水北调,优化了南北水资源配置格局,大大提升了沿线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缓解了华北地区生态环境退化趋势。

  治水——

  “硬杠杠”倒逼重拳减排,流域治污成典范

  千里调水,水质是焦点。“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水质达标是南水北调的一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