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中俄能源合作新蓝图
位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恰扬金气田。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供图
12月初,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将投产通气。这意味着在中国,黑吉辽、京津冀等地的民众可以用上来自俄罗斯的清洁能源。不久的将来,长三角地区的居民也同样可以使用俄罗斯天然气。两国外交部日前双双“官宣”:12月初将举行相关仪式,庆祝该项目竣工通气。被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称为“全球能源领域最大投资”、4年前正式开工建设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牵动人心
它是中俄两国的“元首项目”。从商议、推动到建设,项目始终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关注和亲自推动,被称为“中俄合作的世纪工程”。它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输气管道”。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中国长三角,长逾8000公里,仅中国境内,途经9省份,跨越5111公里。它是将大资源与大市场对接的“战略通道”。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出发,3000公里一路向东向南,经黑河正式进入中国境内,覆盖东三省、京津冀和长三角广阔市场。
诸多“标签”,让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动议初期就频上国际舆论“热搜”。从2015年管道开工,到2017年全面提速;从今年10月管道北段贯通,再到过境通气,工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牵动人心。作为大手笔的“世界级订单”,工程总价超过4000亿美元,依据合同,俄罗斯30年内将向中国市场供气超1万亿立方米;管道满负荷运行后,每年供气能力将高达380亿立方米……
10月2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布消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部分已完成注气。恰扬金气田的天然气输送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计量站——那里距中国的黑河首站仅仅16公里。与此同时,从“最后一公里”现场——管道项目过境段,本报记者获知最新进展:施工全部完成,黑河站正在进行最后设备调试,已具备商业运营条件。
克服极端气候和复杂地形,针对工程特性做出诸多创新
万事俱备,只欠“通气”。不过,蓝图变现实,不易。沼泽、山地、地震活动区、永冻土地段……施工建设不仅要通过这样的地理地貌,还要面临低至零下62摄氏度的极寒考验。
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联合项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包括俄境内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以及中国境内的管道建设。10月16日,随着黑河至长岭段的贯通,最关键的联通过境环节完成。
管道过境段由中方施工。项目经理伍迅告诉本报记者:“项目建成非常不易,仅过境段控制性工程,从选择穿越点、穿越方式到确定设计标准和现场施工执行,就历经了22轮谈判。”
中俄建设者为项目建成付出了辛劳和智慧,不仅克服了极端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还针对工程特性做出诸多创新——中国境内管道工程黑河至长岭段长728公里,为确保6万余条环焊缝万无一失,全部采用自动焊接工艺;俄罗斯段,管道内部是采用先进工艺的光滑涂层,外部保温层由纳米复合材料制成,不仅运输成本低,还耐腐蚀。为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管道选择铺设在森林较少的地区,并在施工中采用特殊桥梁,避免对河流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如今,一条具有超大口径、高钢级、高压力的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已经铺就。
“这对于俄中两国,是双赢的好事”
这是中国东北方向首条陆上天然气跨境战略通道,将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务实合作。这是双方优势互补、共谋振兴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献给中俄建交70周年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的一份大礼。
这条凝聚着合作、友谊的管道,将给两国人民、给中俄合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影响太大了!”中油国际俄罗斯公司总经理蒋奇说:“它将大大助力我国打好‘蓝天保卫战’!”
蒋奇告诉记者,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建成后,将与中国现有区域输气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向东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稳定供应清洁优质的天然气资源。中国每年因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有效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缓解沿线地区大气污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