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韩联手,突破本国电子支付壁垒
日媒称,日本通信运营商KDDI将参加中日韩IT企业的手机支付二维码共通化机制。该机制已有日本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等7家企业参加,其中4家已经在柜台实现了二维码共通化。消费者无论使用何种手机支付服务,只要读取一个二维码即可结算,便利性提高。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KDDI将参加从事系统开发的Digital Garage公司开发的“云支付(Cloud Pay)”机制。云支付是消费者只要用手机读取店家展示的一个二维码、即可自动识别结算运营商、进而完成支付的系统。店方无需与各结算运营商签约和设置专用的结算终端,即可支持手机支付。
报道称,现在docomo的“d支付”、中国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支付宝HK(AlipayHK)”、韩国Kakao的“Kakao Pay”已经支持这一机制。自2020年春季开始,LINE的“LINE Pay”、Mercari的“Merpay”、中国腾讯的“微信支付”也将支持,届时KDDI的“au Pay”也将能够利用。
报道指出,对消费者来说,如果引进这种机制的店铺和支持的服务扩大,对于“在哪家店能使用哪种结算”的困惑将减少,有可能更容易使用手机支付。
据报道,围绕手机支付的合作,Mercari的“Merpay”和LINE的“LINE Pay”等4家企业12月中旬解除了自今年3月起推进的“移动支付联盟(MoPA)”的合作关系。该机制曾携手推动开拓加盟店,此前力争实现二维码的共通化。
那么是否因为日本的无现金支付环境不够好,导致当地居民并不愿意电子支付呢呢?这个很难用好或不好来一言概之。
实际上,日本即使是发达城市,仍然有不少商家不接受电子支付,仅接受现金,但是大型百货商场和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多能受理各种银行卡、公交卡的支付,也有不少商家已经开始引入新兴的二维码支付。日本的商家并不会因为客户购买小额商品,而拒绝接受信用卡或者公交卡付款,总体来说日本的无现金支付的受理环境中规中矩,不算太差。
对比中国,在信用卡刚刚兴起的时候,不少商家会因为客户购买金额小或者不愿意支付刷卡手续费而各种借口拒绝刷卡,这种情况一直到后来二维码支付大规模兴起和普及以后才得以解决。
对于日本不愿意使用无现金支付的问题,网上有不少文章分析过,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下面几种情况:
1)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降低;
2)日本人重视个人信息安全,害怕电子支付获取到个人隐私信息;
3)使用现金更容易控制自己不自觉的消费,防止过度消费;
4)拿着现金对人的感觉更加舒适。
在我们看来,认为日本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不爱无现金支付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现在在中国和韩国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但是韩国的卡基无现金支付的比例相当高,如果按照国家面积和人口比例来算的话,韩国可以说是全球第一的无现金支付国家了。而韩国和日本一样,都陷入了全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困境。可见岁数大并非是无现金支付的阻碍。
笔者看来,导致日本人偏爱现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众所周知,日本不仅四面环海,而且地处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每年光大小台风、暴雨和地震等灾害给日本造成的损失就无法计数。仅以2018年的北海道9.6地震(又名胆振地方中东部地震)为例,这场地震规模为6.6级,造成北海道大规模停电,札幌市花了3天时间才陆续实现供电。
我们知道所有的无现金支付其实就是电子支付,而电子支付的第一要素就是“电”。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供电必定会受到影响,没有了电,电子支付就无从谈起。地震后的北海道,一切支付手段被打回到现金时代,口袋里的1000日元要比银行卡上的10000日元更加让人温暖,因为立刻就可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食物和水。对于随时随地有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日本人来说,口袋里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是灾难生存的重要部分。显然我们如果忽略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就无法解释日本人为什么有很强的现金情节
对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也心知肚明,毕竟日本是全球的发达国家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无现金支付弱国却配不上自己的身份。加上东京奥运会迫在眉睫,大阪世博会也随后而至,日本政府迫切需要把自己打造成无现金支付大国,契合其发达经济国家形象。日本政府的目标很简单:希望2025年全日本无现金交易比重可以提升到全球平均线—40%,最终提高至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