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也玩跨界融合中铁工服为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增值赋能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着挑战,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挑战之下,盾构服务新模式却应运而生。
智慧互联、远程诊断、大数据应用正改变着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设备管理模式。在盾构服务领域,有这样一家企业,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行业,它就是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工服)。11月27日,人民网“一撇一捺看发展”大型主题调研采访团走进中铁工服,专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牟松,听他讲述传统企业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盾构机作业现场(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记者:在盾构施工服务领域,中铁工服在“大智云物移”前沿技术的推动下,通过创新跨界学科交叉、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盾构施工及设备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模式?
牟松:简单来说,中铁工服就是根据盾构机目前的应用链,搭建互联网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盾构全产业链中。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发展,国内盾构机的市场需求规模随之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盾构机数量已接近2000台,虽然盾构机数量规模庞大,但由于项目施工地点分散,施工周期较长,因此行业内存在安全隐患难排查、工程项目难监管、施工效率难保障、掘进风险难把控、设备故障难定位、盾构数据难存储等诸多难题。
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在各行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盾构施工的数据未能形成规模化存储,导致了大量数据的遗失。盾构施工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通过对盾构施工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将逐渐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这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技术中心(图片由中铁工服提供)
近年来,中铁工服通过跨界技术创新、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生产+服务”的完整组合,开辟了“盾构云”、“掘进机租赁网”、“中铁工服MALL”、“共享工程师”等四大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依托大数据处理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盾构机运行监控、报警管理、健康诊断、掘进进度与安全风险管控、部件维护保养、项目资料归档、安全教育、工序优化及智能掘进、盾构机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一站式服务、知识共享等应用功能。
为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公司开发了满足业主需求的业主版、满足现场管理需求的现场版以及满足施工服务需求的施工服务版,同时,为了方便用户的携带和使用,开发了与网页版配套的手机APP,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均可进行下载并安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了解工程状况、管控安全风险、监控项目进度、录入维保数据、上报停机原因、观看现场视频、评估设备状况、了解盾构租赁以及配件销售信息等,实现了管理人员与现场的零距离接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记者:信息的不对称、施工及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差异以及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盾构机的高效利用和行业的高效运行。为解决行业发展痛点,企业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动盾构服务产业进步?
牟松:从实质来看,我们平台核心是借助共享经济的模式,打破大型设备产权的限制、打破传统盾构机租赁的配比模式,将不同公司、不同地区的资源实现了实时共享。
中铁工服已逐步形成装备管理及研发技术服务、施工技术服务、信息化技术服务和机械制造服务等为核心的四大业务板块,正积极构建以盾构云平台(组织平台)、掘进机租赁网(调度平台)、中铁工服MALL(物资平台)、共享工程师平台(专家平台)等四大平台为主的工业互联网。通过“四大业务”与“四大平台”的有机融合,互相支持,联动发展,公司正快速向管理型、科技型、平台型的地下工程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升级。
记者:如何实现共享工程师?
牟松:共享工程师平台是围绕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为政府、企业以及工程师提供专业的“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以“专家”为核心的行业交流圈,充分运用工程师的实战经验,及时解决地下空间开发中的装备、施工、运维等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