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9-12-04 10:42 的文章

非标的气数 怕是真的要尽了

感知中国经济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谁能代表2019年度商业最强驱动力?点击投票,评选你心中的“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来源:袍哥书生

非标,学名叫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咱能不能别搞这么复杂?不就是资管的钱套个通道,放贷款嘛。

但凡放贷款,就会有坏账,不然是神啊?那坏账谁担?现在是投资者不担,资管机构咬牙担(真的咬得滋滋响)。这就有问题了,牙可以咬到什么时候。

1、在刚兑没有破的情况下,非标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有人说,资管新规不是打破刚性兑付了么?幼稚!谁告诉你打破了?君不见,xx公司换股东之后,马上公告说我要对所有的本金收益承担兑付责任。有人去央行举报吗?神经病啊,因为大家都明白,打破刚兑这事,事实上停下来了。

资管新规有妥协也有坚守,最大的妥协就是打破刚兑这个事先不强推了。这本来是资管新规最大的“初心”。没有办法,现在把P2P的雷爆掉,还没清理完呢。承受不起这样的震动,更何况现在是六稳。

当然,监管不会给你发个文,说还是要刚兑。刚兑本来就不合法不合规,是一种潜规则。当然,打破刚兑这事迟早要重启,这是后话。

刚兑的存在,使得非标这个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一边是新常态企业违约不断,一边是要刚兑,夹在中间难受啊。坏一单,再发一产品,倒一下。坏第二单,资金池接了。坏第三单,自有资金接了。坏第四单,自有资金再接?总经理就要颤颤巍巍了。坏第五单,自有资金再接,股东就要跳起来了。

曾经有家机构的股东(是股东),找我去做交流,非常私密的一个环境。我说不准录音,不准记录,我才可以说。然后给我提问,商业模式是什么?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假的,就是收管理费,如果真的,融资类的涉众项目,就是影子银行。这玩意很残酷,挣一年的钱,一单可能就赔进去了。

2,非标无非地产城投,规模萎缩是趋势。

非标干这么多年,主要就是地产、城投的融资,后来弄了个消费金融,就是对个人的零售贷款,但是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都干不了。

地产非标,兴旺了10年,就是做明股实债,花样特别多,但是本质都是帮开发商加杠杆,所谓地产前融。

什么叫明股,就是名义上是股(或者非贷款形式),这样可以不满足432(432之后才可以用银行开发贷),什么是实债,就是拿固定回报,资管机构愿意要固定回报(因为背后的投资者要固定回报啊),开发商也愿意给固定回报,剩下都是我的啊。

地产行业玩的是杠杆,项目利润率没那么高,但是加杠杆之后,算股本回报就很吓人,因此也愿意给更高的利率。然后房价单边上涨,土地、房子都增值,开发商、资管机构、投资者,你好我好大家好。

那么现在是什么监管形势?所有的地产前融模式都被监管点名限制了,然后房地产信托每个月都要压缩。现在有的还能干干“432套壳”,真正用款的是其他项目,还是明股实债。

不能指望这一轮地产调控很快又放开,大家回到老路接着干。房住不炒啊,不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啊,能够容忍更低的GDP增长啊。逻辑不一样了。现在就是要逼开发商降杠杆,拿地自有资金拿,不能背个银行去拿。

资管机构以后干地产,要么就是做真股权投资,要么就是做证券化,再加上买买楼,装修改造这些。地产还是得干,这是最主流的资产,但是真的干不了前融了,只能做股权。

投向地产的非标固收产品,肯定是要萎缩的。那么剩下什么?就是政信(现在改叫城投了)。这是个“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无奈的现实选择。实质风险可控,想明白了,这玩意就是类永续债,只要隐含的政府信用在,一直借下去。

但是有流动性风险啊。G省就比S省安全,真不见得。但是金融机构都这么觉得的时候,G省真就不敢去了啊,因为转不动了,产品兑付就会有流动性风险。

今年下半年以来,大家都在干城投,没办法啊,不干这个干啥?但是真的是越干越害怕,标准一降再降,降无可降。需要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强化信仰。像样一点的抵押物也没有了,多半是搞点应收账款,城投之间互保。

城投也是要萎缩的。上头的思路其实很明确,不能搞出系统性风险来,到处都在暴雷,肯定要尽量避免,但是一定得把这个灰犀牛管住,慢慢腾挪,时间换空间。发债替换各种形式的平台债务和隐性债务,银行贷款替换非标融资,降成本。资管机构在里面也就是腾挪一点存量,润滑一下,而且能干的时候也是一阵一阵的。

再来说消费金融,很多机构问我干不干,我就说“要干就好好干,不高就趁早别干了”,还后半句没说“很多机构都干不了,八字不合”。

3,刚兑破了,资管机构也难辞其咎。

以前我们喜欢用些高大上的词(抱歉,我以前也用),比如私募投行、实业投行、资管投行。

我最近认真琢磨了下,资管机构的投行业务和证券公司干的投行业务是两回事。不管发股还是发债,证券公司就是承销,投资者是和企业发生关系。然后投资者风险自担。

而我们所谓的资管投行,是发一个资管产品,然后给企业提供融资,我们资管机构是“把自己摆进去”了啊。投资者是和资管机构发生关系,一旦出了问题,冤有头债有主,投资者肯定找你资管机构啊。

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你都能扛得住,一定告到法院。法院怎么来判,一定是保护弱者,保护投资者啊。投资者告你什么,不是说你没给我刚兑,就说你受托管理不尽责。那么反观我们现在做业务的整个流程,我们能否经得起推敲?

我们的产品销售环节有没有误导?是不是销售的诀窍就是永远不要说出刚兑两个字,但是通过所有的信息去暗示一定会刚兑。我们的期间管理有没有做到位,贷后检查啥的,有没有记录留痕?我们的信息披露怎么做的?是不是“本项目运作期间,一切正常。”到最后一个星期突然说还不了钱,投资者能饶得了你?

这么看下来,打破刚兑之后,不是资管机构就轻松了,而是苦日子刚刚开始,整个业务标准和流程都需要重构。因为你这个模式,你把自己摆进去,根本不是真正的投行。

非标还得干(如果监管允许的话,还保留牌照的话),但是真心奉劝一句,规模别干那么大,更别搞大量的期限错配。金融行业,真是没有奇迹。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