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或成扩内需政策发力重点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12月1日在“2019年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到关键时期,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有把握完成的。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城乡融合已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有效提高供给质量、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下一步,农村消费和基建或成扩内需政策的发力重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
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并有效维护了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陈亚军透露,截至目前已有9000万农村人口进城落户。2018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和59.58%。他表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5%和60%,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是有把握完成的。
在降低落户门槛方面,此前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透露,着力抓好重点人群落户,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便捷落户”。
近日,海南省发布新政,明确租房居住在海口的省内外户籍居民可落户,取消办理夫妻投靠业务中“市外夫妻投靠需结婚登记满一年”的限制条件。云南省公安厅日前也表示,自2019年12月1日起,在昆明租房者可在征得所租房屋产权人或合法拥有人的同意后,申请将户口登记在所租赁房屋。
陈亚军表示,近几年不仅放宽了在城市的落户门槛,同时城乡人才机制逐步建立,双向流动渠道开始打通。如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入乡政策普遍推开,鼓励引导大学生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允许大学生保留农村户籍等。
城乡融合进入攻坚阶段
“当前城乡融合进入到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主席蒋正华表示,我国城乡融合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矛盾和挑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史育龙也表示,目前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等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不畅,以及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史育龙表示,从统计上看,近两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大幅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人数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城乡统计单元代码变更。
此外,史育龙表示,需要关注部分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他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仍较为明显,即使在北京、广州等发达城市周边,仍存在贫困农村。陈亚军表示,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合理,例如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为95%、97%,而农村仅为22%、60%。
“同时,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挑战。”陈亚军说,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虽然城乡收入比已从2007年3.14倍的最高点,下降到2018年的2.69倍,但近几年缩小幅度有收窄之势,继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面临一定压力。
激发乡村市场消费潜力
蒋正华表示,目前世界经济大环境整体疲弱,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较大压力。提高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利于培育国内市场,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表示,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能激发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农村发展包括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顺利推进可以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会对消费的增长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发掘培育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陈亚军表示,如果说城镇化第一阶段是从农村走入城市,那么第二阶段就是有效扩张上述人口的消费空间。建立强大国内市场,启动农村有效需求或是未来的着力点。
陈亚军介绍,从消费看,当前5.6亿农民、2.3亿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仅为城镇居民的47%、68%,如果通过市民化解除消费后顾之忧,消费支出将以几千亿元的规模逐年递增;乡村拥有优美生态和优质农产品,如果能够供应适合市民下乡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将释放极为可观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