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8-11-19 11:36 的文章

illusion社打好资源牌下活脱贫棋(脱贫摘帽县系列调查②)

  在两当县,红色旅游扶贫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得到良好把握,帮扶方式得到不断创新

         

  多年以来,甘肃省两当县深陷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特困片区县,到2013年底依然有1.32万贫困人口。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两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1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8%。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公告,两当县获甘肃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甘肃陇南市首个脱贫摘帽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表示,巨变的背后,是革命老区人民因地制宜、盘活资源的不懈努力。

  点亮红色旅游

  发挥旅游扶贫效应

  一大早,住在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红军街街口的陈翠芳就开始忙碌了,数十个人在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午餐。农家腊肉、干豆角、豆腐、土鸡蛋,深受游客喜欢。“近两年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游客越来越多。去年一年,我家仅靠农家乐就带来6万元的收益。”

  在离陈翠芳农家乐不远的红军街上,一棵700多年的大槐树和树下的石碾,是当年“两当兵变”的历史见证,不时有游客驻足。1932年,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两当兵变”就发生在两当县。太阳村是“两当兵变”部队改编地,也是红二十五军的休整地。

  为了擦亮红色旅游品牌,两当先后建成了两当兵变纪念馆、两当兵变旧址、两当兵变部队侦察地东山、两当兵变部队改编地太阳寺、两当兵变前部队驻扎地杨店等红色旅游景区。2013年以来,景区接待游客105万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

  两当创新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立足蜂蜜、香菇、核桃等土特产资源优势,开发出12大类75种旅游商品,加强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乡村旅游拉动2000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陈翠芳说,太阳村在2012年以前,还是个贫困村。全村57户,贫困户就有47户,占比高达82.5%。后来,村里成立了“太阳村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包销包装贫困户农产品,扶持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通过土地、劳务等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利润分红。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

  “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红绿结合。”两当县委书记梁英介绍,两当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辐射带动周围群众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效应。两当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全域旅游示范村9个,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105家,直接带动478户2000余人增收。

  激活“绿色银行”

  实现生态和增收双赢

  走进两当,负氧离子含量高得醉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4%,林木绿化率83.5%,名列甘肃省第一、全国前列,被称为天然氧吧。梁英说:“绿色是我们发展的底色,要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把握好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两当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化和贫困群众收入增加的双赢。

  在云屏镇几个贫困村走访发现,一个个蜂箱摆放在屋檐下、山坡边,密密麻麻的蜜蜂穿梭飞舞。“这里是天然蜜库”,云屏镇镇长吕彬介绍。两当县山地多、立体气候明显、山花蜜源丰富,有蜜源植物144种,一年春、夏、秋三季繁花盛开。“生态好,蜂蜜品质好,知名度打出去后,不愁卖。”

  长期以来,两当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受到束缚,不少群众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为此,县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出台特色产业奖补办法、中蜂产业发展意见等扶持措施。根据12个乡镇不同的气候环境,扶持群众精准对接“两主四辅”(核桃、食用菌为主,蔬菜、中药材、烤烟、畜禽为辅)和“三养一育”(中华蜂养殖、食用菌栽培、生态鸡养殖和苗木繁育)农业特色产业。

  如今,特色产业遍布两当县的崇山峻岭,全县发展核桃420万株、食用菌900万袋、中华蜂5.57万箱、生态放养鸡97.4万羽,实现了核桃、食用菌、中华蜂、生态鸡、中药材、珍稀苗木等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走近秦南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很远就能闻到蜂蜜的香甜,尝一口原汁蜂蜜,还带有淡淡的花香味。公司董事长蒋宇仁介绍,公司已对接周边云屏、兴化、显龙等8个乡镇的132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种蜂,提供专业的养蜂技术,派出质量检验员全程监督采蜜,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对所产蜂蜜进行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