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市值屈居第二,马化腾发“红包”引关注,
一直以来,马化腾若说腾讯市值港股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但斗转星移,如今腾讯失去港股市值之王腾的宝座,但马化腾正在赶超的路上。
无巧不成书11月26日9点30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话音刚落,随着一记响亮的铜锣声,阿里巴巴集团港交所上市了,总市值4万亿港元,超越腾讯(市值3万多亿)成为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也在马化腾的意料之中,毕竟此时阿里风头正盛,还带着情怀和使命来港上市。既然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碰撞”,如果不能紧急刹车,能改正面碰撞为侧面碰撞,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于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前夜,在马化腾的主导下,腾讯控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为表彰获选参与者所做的贡献,并吸引、激励及挽留获选参与者,公司董事会已采纳受限制股份奖励计划,该计划初步将于采纳日期起15年内有效及生效。
此次的股权激励的范围扩大至包括腾讯集团成员公司,投资实体、商业伙伴的任何雇员、专家、顾问、代理,包括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以及董事。
按照当日的市值计算,此次马化腾为了赶超阿里巴巴,激活组织,发出了总计648亿港元的“红包”。此次发“红包”的时间节点颇耐人寻味,在“阿里上市”铺天盖地的报道面前,马化腾的股权激励计划有点“万里从中一点红”的味道。
在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齐聚港股时,绝不可能让一家占尽风头,腾讯无论在股价、业绩以及市场表现上都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对象,此次被阿里赶超,马化腾只能不断“进化”,降低阿里系在资本市场对腾讯系产生的不利影响。
因此无论从公司长远治理的角度看,还是从媒体关注度、企业公关方面考虑,马化腾此时祭出的股权激励计划,着实棋高一招,马化腾赶超阿里的一盘大旗正在开始。
创新离不开激励相比于马云“忽悠式”的演讲口才,马化腾只能自叹不如,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都是“尧舜”,何况马化腾早已有“尧舜”之基因。
有人说,腾讯产品做得好,但组织架构跟阿里相比略逊一筹。但事实上人们只看到了腾讯前期发展的一些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后期的变革。
阿里组织中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2010年马云果断地将创始人制度变革为合伙人制度,留住了人才,激活了组织,将“十八罗汉”变成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但事实上,早在马云之前,马化腾就意识到这类变革的重要性,只是鉴于腾讯的体量及发展的背景以及创始人的个性不同,腾讯采取的是“保守式”的长期股权激励措施,虽比不上马云“粗暴”地造就成群的亿万富豪,但他所作的变革保证了腾讯创新的活力。
此前,马化腾曾分别于2007年、2013年提出过员工股份激励计划,分别拟授出不超过当时总股份的2%、3%,这极大地刺激了腾讯的创新活力,也因此产生了所谓的“赛马”机制。
而这正是腾讯成功的关键因素,灵活多变地满足用户需求,其核心就是创新与用户体验,只要有了好产品,腾讯基本上就能赢。即使战略眼光差一点,起步晚一些,但马化腾总能通过诸如“股权激励”“赛马机制”这样的方式后发制人、后来居上。
微信的成功自不必说,单说微信支付一夜就干完了支付宝8年才干完的事,被马云说成是“偷袭珍珠港”。足见马化腾内力之深厚,看似文质彬彬,腼腆内敛,但动起真格的也是“杀气腾腾”。
除了股权激励,马化腾在人员工资上也毫不吝啬,据2019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腾讯员工平均单季薪酬为22.31万元,平均到每个月月薪达7.44万元,涨幅巨大。
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举措将是击败阿里的有力武器,这也是企业创始人格局的重要体现。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如果说马云是“仰望星空”式的人物,那马化腾一定是“脚踏实地”的人物,有空的时候,也抬头望天。
这样的人生事业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事业根基稳固,即使踏空,也不会受到较大伤害。但如果爆发,也能腾空跨步,马化腾就是这样的人。
对比阿里和腾讯两家公司创始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年龄上相差了7岁,但他们的起点相差无几。1998年,马化腾创立了腾讯;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
但因为各自所处的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马云和马化腾一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发展理念。马云大气地将股份分给了“十八罗汉”,奠定了“偶像”的地位。而且,他一上来就坚定地看好电子商务的未来,不断地“吹牛”,但从没将牛皮吹破。此后破天荒地提出了发展百年(102年)企业的梦想。
相比马云,马化腾的梦想没那么大。毕业后,他也没有创业的雄心壮志,只想成为一个做好当下的务实者,进了站在“寻呼机服务”风口的润迅公司。
在润迅公司,他也只是一个“怀揣赚钱梦想”的小城青年,他捣鼓出了不少给传呼机配套的小软件,让生活“有肉有蛋”。
1994年底,一个叫惠多网(BBS建站程序)的新物种吸引了他,给了他极大的震撼,此时他隐隐约约觉察到即时通讯的未来已来,但他没有马云的口才大肆宣扬。
就在他花重金,拉电话线建立了一个“马站”时,马云的中国黄页也诞生了。但是“马站”就是“话痨”的地方,没有看到好的商业模式;而马云的黄页被迫卖身,他也败走他乡。
此后的马化腾不断折腾,当马云还蜗居在北京跟部委领导“争论”时,马化腾发现了一个新的项目OICP,就这样日后叱咤风云的腾讯QQ诞生了。
只是初期的QQ跟马化腾沉闷的性格一样,在一众互联网企业中,毫不起眼,甚至一度寻求买家。而事实上,那个时候的“仰望星空”的马云也好不到哪里去,拿着孙正义的2000万美金进行国际化扩张,最后差一点收不了网。
2002年,马云提出“阿里巴巴要赚一块钱”,而这一年马化腾凭借移动梦网实现净利润1000多万元。
此后马化腾急于赚钱,实行QQ号码注册收费制,但是差一点葬送了QQ的未来;而马云也做了同样的事,推出“招财进宝”。好在他们都是及时醒悟的人,所以他们成功了。此后,张小龙为马化腾做出了微信,而张勇亦帮马云在无线领域打了一个漂亮仗。
马云在创业之初,就坚称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谈到都是未来,很少谈到明天,反而功成名就后更加注重“明天”。马化腾说过,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马云从 “仰望星空”开始,最终也能“脚踏实地”;马化腾从“脚踏实地”开始,最后也能“仰望星空”,终于他们成为赛道上的同一类人。
未来需要更多的“马化腾”腾讯与阿里这两个巨头在港股的争霸赛上将此消彼长,一路“相生相杀”,但是对于众多的普通创业者来讲,更多的要选择“脚踏实地”式的起步,社会需要更多的“马化腾”式不断创新的人物,而马云属于稀缺性人物,可能就是一个“传说”。
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马化腾,承受了几次“危难”时刻,经历了几次变革,他开始重新思考腾讯的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属性,开始放大格局,喜欢跟人交流,以极为谦卑的姿态,积极听取社会的意见,谋求重构腾讯。
于是腾讯有了“科技向善”的企业使命与愿景,尽管这个使命愿景会将自己置于社会舆论的严格审视之下,使自己失去大量与“科技向善”使命愿景相违背的商业机会,但马化腾还是义无反顾地宣布了这一愿景使命,因为他可以看见未来。
那个睿智、内敛、谦逊、低调的马化腾此时不仅专注产品,而且注重战略,在前瞻战略上有了跟马云一样可圈可点的地方。
2018年,他上榜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100人名单,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马化腾)的公司与产品,极大改变了中国人信息交换与获取的方式与成本,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从此,他知道社会需要领袖级的企业和企业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腾讯责无旁贷,而他义不容辞。
也许在“科技向善”的“善”举下,腾讯市值将会一举超过阿里,但马化腾知道,这不是“竞”,而是“合”,因为我们心怀善意,所以化敌为友。
作者:电商报 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