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疫情影响决战脱贫攻坚(人民政协新实践)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汉王镇马坝村,村民正在犁地松土。 农民抢抓有利天气翻耕早稻田。
冉创昌摄(人民视觉)
张 玉摄(人民视觉)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抗击疫情也是眼下的一场“硬仗”,两场“硬仗”叠加,困难和挑战自不会小。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围绕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保护和恢复农业生产,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建言资政,为决胜脱贫攻坚强信心、添动力、寻良路。
缓解销售难,鼓起钱袋子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其中以农产品买卖收入为主的经营性收入占36%,产业兴旺成为鼓起农民钱袋子的重要抓手。
滇西贫困户字观(化名)近年来靠养鸡实现了脱贫,可因为疫情期间禁止销售活禽,最近日子不太好过。“一只鸡一天饲料成本要3毛钱左右,1000只鸡多养一天就是300块钱。拖得越久损失越大。”字观表示,鸡蛋销售也不理想,为了减轻损失,只能选择将未销售的鸡蛋制成皮蛋。
“养鸭养鹅的受冲击更厉害。”字观的同行邹斌(化名)的1300只肉用鸭养殖时间已经近6个月。“正常情况下,鸭子应该在3个半月左右达到体重峰值,养到4个月鸭子的体重不仅不再增加,反而可能会下降,多出来的这俩月实际上都在赔钱。”邹斌说,以往都会有商户即时上门收购,如今只能自己想办法联系买家。
降价销售,肯定亏钱;持鸭观望,接下来价格可能会略有增长,但1300只鸭光饲料每天就要700元。为了控制成本,邹斌早就已经减少了每天的饲料量。“如果大规模宰杀,我们没有屠宰冷藏设备;零星宰杀分散销售,送货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邹斌有些无奈地说,“前两年赚的钱,这次可能要全赔进去了。”
疫情对本是弱质产业的农业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建议,加大对畜禽水产企业复工复产政策支持力度,对饲料企业、重点地区损失较大的家禽养殖企业、水产加工企业等行业,给予临时贷款贴息支持或产品临时收储等政策支持。同时,尽快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产地建设冷藏保鲜、分拣包装、初加工等设施,支持在重要物流节点、销区布局建设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对冷链运输车辆予以补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疫情影响,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暂时关闭,但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只是购买渠道发生了变化。一些地方认识到这一点,开始转变思路寻求新出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红土地镇仓房村通过当地工商联协调超市和城市社区采购,缓解了村民蔬菜滞销问题,给正在努力脱贫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采用统一订单生产模式,团队作业,分散县里贫困种植户的经营风险;阿里巴巴等电商也发起了爱心助农计划,试图用直销破解滞销难题。
“在一些贫困地区,信息滞后现象明显,只靠互联网等新的交易手段来缓解农产品滞销难题是远远不够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建议,在低风险地区尽快开放人流、物流,疏通农产品远距离运输通道,给销售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要有计划地重启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来可以有效减少库存,避免农产品变质腐坏,二来可以满足需求端,改变量少价高的局面;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帮助偏远、贫困的农产品产区精准对接需求。
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短期要有应对之策,如协调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组织产销衔接,鼓励合作社对口销售,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对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同时,也要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全方位强化农业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运输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应急管理、物资储备、人才储备等方面。
解决就业难,拓宽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