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题: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新华社记者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谈及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佳话,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读史明志,增信笃行。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与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红色文化铸魂
“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筑牢少年儿童的理想之基,强调“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循循善诱,春风化雨。
88年前的1935年,怀揣抗日救亡理想,“新安旅行团”踏上征途。出发时,团员仅14人,年龄最大的20岁,最小的12岁,他们都来自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新安小学。
近年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进行了展陈升级,展品中一张特殊的任务表引人注目:13岁的曹维东负责营业,13岁的张敬茂负责管理药品,16岁的程昌林负责交际兼编辑,19岁的嵇钰负责电影技术管理兼记录……
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后期加入的团员、如今87岁的张承明湿润了眼眶。他动情地说:“小时候我不理解,一个人的人生观到底来自哪里?长大了才懂得,是少年时进入‘新旅’,让我很早就树立了爱国理想,培养了自立自强的品德。”
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下,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没有英雄模范的牺牲,哪来和平幸福的今天。
走进青山环抱的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红色大字醒目地立于教学楼上。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重走红军路,开设以《红色照金》为主教材的红色教育课程……先辈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激励一代代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说:“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叮咛,不断深化红色教育,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责融入学生心中,把‘四个自信’植根在孩子们思想深处。”
传统文化培根
“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强调“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殷殷嘱托,言谆意重。
“大运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刀为笔、以玉为纸的玉雕,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精髓之一,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在梅岭中学“运河思政”的融合课堂上,不同学科老师以“延续文化血脉”为主题,以因运河而兴的扬州玉文化为线索,轮流授课。讲到玉雕时,美术老师带学生借助肥皂体验雕刻技艺,语文老师重点讲述玉文化,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则引导学生认识工匠精神。
“动手、动脑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加深对运河文化认识、认同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政治教研员王恒富说。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在这里,灿若星辰的大运河文化“流”进校园,为孩子们提供了精神滋养。
走出校园,不断升温的博物馆热、考古热,成为吸引孩子们认识灿烂中华文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佳“教材”。
在西安博物院,以“乐知学堂”为载体,该馆先后举办“彬彬有礼中国人”“我的城市我的家”“大唐印色”“我来守护长安城”等活动,无一不是人气爆棚。
在南京,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六朝博物馆开设“探秘六朝——瓦当的一天”等博物馆课程,拉近孩子与文物的距离;南京博物院开展“种子教师”培训,让文博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传播给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涵养自信要从孩子抓起。我们要大力开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吸收的方式,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使之成为孩子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六朝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宋燕说。
文明成果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