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10-13 10:11 的文章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图片来源:《演员请就位》官方剧照

作者 | 七月 庞宏波

一场全民瞩目的演技“矫正”活动。

当流量无法撬动市场,演技成为全民群嘲,那么随之而来的“矫正”就是一种必然。当影视寒冬来临,整个市场的下行似乎也决定了电影人的“亲自下场”。

今年,演技类节目扎堆。相比前两年踏实演戏但不红的演员,今年则是电影人“入侵”综艺的集体狂欢。对于综艺来说,这是造势的绝佳时刻,但对于电影来说,这是逼近危险的“艰难时刻”。

起码到目前为止,今年电影人在综艺里表现鲜有亮点,且不说是否证明了“演技”。大量导演+演员的组合模式陷入了挣扎。爆款电影的段落放在舞台上不出彩、演员不知道究竟该呈现舞台感还是镜头感、电影导演不停的“黑灯换场”同样在破坏着舞台的观感。

如果说,电影人的“下场”是综艺吸引流量的招牌,那不得不说想要矫正演技的综艺正在消费电影。

对演技的“误解”

舞台标准。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国内电影市场被唯流量论和“履历、颜值”等浮于表面的词汇所支配,陷入了仿佛只要遵循了“流量+IP”的公式就能拥有票房的误区。

经过了这一段粗放的野蛮生长期,产业化水准开始有所提升,整个行业和市场已经逐渐回落到了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不难发现,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流量体系几乎受到了大众普遍质疑,口碑为王、内容为主逐渐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大众市场对整个市场的专业要求归位渐趋高涨的当下,大众开始更加关注好演技、好演员,优质的内容和过硬的演技逐渐成为市场的硬性需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演技类综艺节目应运而生。

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演技类综艺节目真的达到了所标榜的证明演员演技,最大限度地发掘、培养新人了吗?目前看来,并不是这样的。演技类综艺节目似乎让观众们对好演技有了误解。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演技类综艺节目,因为本质上还是呈现舞台效果。所以演技的标准更趋向于舞台剧,但舞台剧演员的“小众”显然又无法匹配大众化的综艺。所以电影演员的亲自下场,是一个必然。

今年《巅峰对决》在同类综艺里,明星最多、导演最多、经典片段相比也最多。但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最多、矛盾同样最多。

梁静与佟大为合作的《夏洛特烦恼》,喜剧尝试的效果差强人意,甚至被当场质疑引发“演员应不应该走出舒适圈”的讨论。没有参加过此类节目的梁静也坦言自己演得并不顺畅,开始迷茫怎样的表演方式才能打动现场评委和观众。

从电影本身来说,《夏洛特烦恼》的效果呈现是搞笑的。但是放在舞台上,在并不“喜剧”的演员呈现下,尴尬是必然的。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而在下一期,梁静选择的则是截然不同的表演风格,在看似极为“感人”的片段结尾,甚至一起同观众唱国歌,以希望达到最大程度的舞台渲染力。

实际上,这几年出现在小屏幕上的表演类综艺,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让观众“哭”成为了唯一的准则。从舞台呈现的方式来说,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快速能够激发观众情绪的表演方式,但演技的好坏难道仅仅是观众哭与不哭、笑与不笑吗?

对于有一定舞台经验的演员来说,切换表演风格稍显容易。但例如像佟大为、梁静、秦昊本身并不擅长舞台表演的演员来说,可能就并不容易。那么所谓的“巅峰对决”,真的有所谓“巅峰”吗?起码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迷茫和困惑“我为什么来”成为了节目一开始的核心。

对经典片段的“误操作”

舞台剧式呈现。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演技类综艺从一开始便与电影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目尝试着将许多电影的经典片段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现场表演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诠释。再加上,电影演员与电影导演也越来越多地活跃在演技类综艺节目中,电影元素已经成为演技类综艺最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演技类综艺正在不断升级,尝试以舞台呈现给观众更多电影质感——“电影演员+电影导演”的组合已经成为节目为了打造电影经典片段的高配置。

但是,随着节目的播出,在将电影表演搬上舞台、有限的创作时间、不熟悉的搭档和剧本等不利因素,再加上赛制、规则的设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电影经典片段非但没能得到创新诠释,反而开始受到了各种质疑和争议。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上一期《巅峰对决》中的《调音师》片段,作品本身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导演田羽生直接质疑这个经典短片本身并不适合舞台,因为原短片的气氛营造、悬疑色彩都是借助镜头推进来完成的,舞台表演并不能呈现出这些。

此外,还有很多经典电影片段改编的舞台表演不尽人意。改编自张爱玲作品的文艺片《半生缘》被搬上舞台,虽然有影帝影后的诠释以及知名电影导演的执导,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过表现平平。而《王贵与安娜》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究其根本,无非是原作品《半生缘》和《王贵与安娜》本身文艺属性偏重,并没有太多戏剧张力和冲突点来匹配具有强爆发力的现场表演方式。再加上,原作品整个故事脉络较长、内容复杂度较高,并不适合改编成舞台剧呈现,一小段舞台剧表演只是片面的内容,无法给观众带来代入感,更谈不上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同样,隔壁的《演员请就位》在新一期同样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郭敬明尝试改编经典影视作品《大话西游》。这种陪伴许多年轻人成长的经典本身就是“雷区”,而郭敬明在缺乏基本人员配置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人物关系还是故事脉络亦或者主题表达,都有极大的反差。从结果来看显然是失败的,而且失败的根本是这种改编带来的争议显然无法让大众的聚焦点放在演技上,而是对改编本身的讨论更为热烈。

对电影导演的“消费”

电影导演的危险处境。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以往演技类节目,顶多是明星“下场”,但今年电影导演成为了演技节目更大的“卖点”。相比《演员请就位》常驻的四位导演,《巅峰对决》的导演阵容极为“豪华”。上到张纪中、高希希、尹力、李少红、许鞍华等在行业内具有极高地位的老导演,再到陆川、田羽生等在市场具有一定号召力的爆款导演,还有忻钰坤、刘杰等文艺片导演。

如此多的电影导演“操刀”内容,看似是对演员的保证。但实际上,导演和演员所呈现出1+1 2的寥寥无几。甚至不少导演操刀的段落备受质疑。电影导演也被扔到了舞台标准中去呈现电影作品,专业性没能得到匹配的同时反而引起质疑,仅仅满足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却使自身处于被消费的危险边缘。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电影导演本身是一个时间计算极为精细的工种,镜头拍摄甚至以秒为计量单位。而舞台剧本身更像是长达15分钟以上的“一镜到底”,导演需要对剧本、表演以及服化道进行全盘集中把控。这对于大部分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极高的挑战。而很多导演实际上并不懂得舞台的灯光、转场,所以很多呈现在舞台上的表演片段用了大量的字幕甚至是“黑幕转场”。

这让演员本身的表演情绪断裂,实际上也让导演受到了大众的口诛笔伐。上一期《父王》虽有郭涛、张国立的演技加持,还是受到了内容创作上的批评;而佟大为的《调音师》也被指出由于缺少了矛盾的递进而导致内容快慢进度失调的问题同样突出。

此前,李冰冰与郭涛的《冬之光》由于角色与故事的复杂,需要不断进行换场和换装,考验演员更考验导演,但最终的成果不如人意,在冲淡了观众代入感的同时,更多的是引起了对尹力导演选择作品初衷的不解以及舞台调度能力的疑惑。

电影圈集体“入侵”综艺 被矫正还是被消费?

绝大多数演技类综艺节目都是为了影视拍摄“供血”,但实际上最后都背离了初衷。或许演员演技好坏,标准各有不同。但导演呢?谁会在意导演在舞台和影视二者“跨界”技能的不同?

那么回过头来,演员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节目曝光获得更多的演戏机会?而导演又通过这样的节目获得了什么?而节目的初衷对于“演技”的重视,在这种矛盾频发爆发的节目里如愿了吗?

很难想象,电影圈集体入局综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但起码,从目前综艺节目来看,综艺似乎正在“消费”电影,这给电影圈又带来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