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20-06-19 15:28 的文章

“新发地”成疫情焦点 改造生鲜供应链一共需要

“新发地”成疫情焦点 改造生鲜供应链一共需要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王鹏

近日北京的疫情反弹,使“新发地”这个地名被全国人民熟悉。媒体对其“北京菜篮子”战略意义的反复报道,也让所有市民知道,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在进入超市前,还有好多我们不熟悉的环节。

农产品的商业模式跟一般的工业品很不一样。果菜终端价格中,种植成本和纯粹的物流费用只占到不到一半,装袋费、装车费、代收费、市场管理费、菜市场地皮费、代销费、检疫费、税收等诸多成本才是大头。

在农户 → 合作社 → 各级批发市场(批发商) → 超市 → 消费者这样一个基本链中,两头都在空间上十分分散,需要层层集中后再层层分发,往往实际会有十来个加价环节。

在这么多的利益集团影响下,电商平台号称要砍掉中间环节(其实是取而代之)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反而批发市场越来越多,所占流通份额越来越大。

而此类市场往往规模、人口密度、人员流动性都很大,又通常交通拥堵、卫生环境很差、阴冷潮湿、污水横流,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疾病的几率很大。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和北京的新发地,成为两次病毒“策源地”并非偶然。

调整生鲜商品供应链体系迫在眉睫

在疫情之后,无论从降低流通成本、还是高效利用城市土地,或者卫生防疫的视角来看,重新调整生鲜商品的供应链体系,减少批发市场、尤其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型批发市场数量,是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批发市场扮演的显然不只是容易被互联网取代的中介化的信息交换角色。在城市规划中,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每个城市必须的生活配套建设。

类似新发地这样的巨无霸往往还占据了城市交通最便利、人口最密集的高价值区位,是放射状高速路和市区环路的交点,方便外地大货车和市区各种客货运交通的集散。批发市场的最特别和难以替代之处,在于信息中介职能与空间枢纽职能的高度耦合。

在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中,我们会越来越多遇到类似的“信息-物理”复合功能空间的布局问题。其基本的方法论,一是识别行业发展的长远方向,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一是分解其职能,并探讨各自解耦和流程再造的可能性。

作为城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有产品集中仓库、物流集散以及产品分级和交易这几项职能。

1、产品集中仓库:空间需求可替代性较强

在城市规划中,仓储功能布局基本的原则就是位于城郊,交通便利。由于城市的扩张,很多原来的郊区市场现在已经融入了城市核心区。

批发市场早期往往就是停车场和货场大棚,但经过多年经营,一般已经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区和建设量。对于生鲜市场,冷链仓储中心、综合冷库、冷链交易中心、冷藏停车区等冷链设施已经成为标配。

理论上,仓储职能可以随着城市的扩大逐渐外迁,但拆迁成本和其他众多历史原因导致决心难下。疫情之下,触及了市民生命安全的底线之后,恐怕不难做出壮士断腕的抉择。

事实上,北京疫情反弹之后,迅速关闭了新发地、京深、石门等六大批发市场,周围的岳各庄、八里桥等市场迅速分流和代偿,基本恢复了全市的农产品供应。所以这个层次的空间需求不可替代性较低。

2、物流集散、分拣配送:第三方物流或为其带来革新

这是一个物流枢纽的概念,在空间上通常与仓储职能很难分开。有些城市由于大货车限行要求,往往大型批发市场所在的环路就是大车换小车的边界。

当然,北京因为历史原因,整车运送鲜活农产品的载货汽车被排除在六环以内的限行名单外,所以四环边上的市场往日也并无生存压力,还顺便承接了大量南城居民甚至房山人民的日常买菜零售业务。进出城区的大货车、区域集散职能带来的过境车辆、市民日常买菜的出行等,都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新发地”成疫情焦点 改造生鲜供应链一共需要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市场每个档口背后,都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十个产地几十亩地的产出,背后都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完整的供应链。而每天的库存,又要供上万人食用,需要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省级尺度的接力配送分发,送达二三级批发市场、农贸肉菜市场、超市、社区店、食堂、餐馆、酒店等渠道。

理论上这是一个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供需关系的场景,但供需两端的高度空间分散仍然给运输组织带来极大困难,只能通过逐级集散,靠尽可能大的规模来降低成本。

即使是大型电商和超市号称产地直发和农超对接的模式,也很难组织足够的点对点物流运力,通常只能作为批发市场模式的补充,而且大多数实际上还是难以脱离一级批发市场。

但随着信息的高频、高效连接,基层供需数据的沉淀,物流和集散场地也可以在实体空间上实现小型化和分散化。在生鲜电商领域,中央仓-城市仓-具备冷链仓储和快速交付能力的社区前置仓体系正在以更灵活和分散的方式重构城市生鲜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

第三方物流可以实现很大程度的专业化组织和调度,也是目前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主要演进方向之一。

第三方物流主导的流通模式将众多分散的流通主体有效组织起来,对物流资源、物流作业等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现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营以及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降低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

3、产品分级、定价,撮合交易:互联网化改造是大方向

批发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并定价。果菜品类繁多,一个辣椒都能分出上百个SKU(存货单元);生产难以标准化,颜色、新鲜度、成熟度,甚至虫口、机械伤等大都只能人为把握。加上天气、产地、供货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分类、分级和价格。

这种复杂性给数字化带来了很大难度,但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商品的全流程溯源和监管,基于图像识别和机器人技术的自动化分类和分拣逐渐成为可能。

在批发市场,各种渠道的采购人员在短时间内可以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并形成交易,信息反馈到产地,产地按照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分级、包装。

不同级别同种的产品,按质定价,按供求关系变价,短时间形成价格,也会在瞬间涨跌波动。在产品特征和流通环节数字化之后,交易的在线化可以更容易实现跨地域的供需匹配和交易撮合,最终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改造。

此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都绑定在商户的关系网上,靠海量的人力凭经验推动运转。即使物理空间迁移,这些供应链也会与商户一起转移。

这张信息网如果转化成线上的交易网络,传统的大型批发市场就可以实现去实体空间化转型,成为综合的信息中介和第四方物流商,实现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以各级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城市生鲜供应体系是很难短期内被完全替代的,但在大规模疫情背景下,我们的确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走向。

“新发地”成疫情焦点 改造生鲜供应链一共需要▲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通过空间调整、功能解耦与重组、互联网化改造等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空间规模、数量,并提高供应链效率。

但运用新技术,真正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价值链的组织方式,才是提高农民收入、减少流通成本、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最终方向。

利用各种新技术装备、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方式发展高效农业,使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尤其是高度内卷化的果菜种植逐渐具备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征;而互联网和物联网带来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农业新技术,使农业生产的时空灵活性进一步增强,甚至可以通过立体种植、屋顶种植等方式在城市空间中渗透;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更低成本的个性化、精准化物流方式,也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流通环节成本;CSA(社区支持农业)使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可以促进农业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减少流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