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印度裔,为什么总能过得风生水起?
拜登总统一上台,就开始着手“拯救美国”了。没成想,更多的网友却笑道,新总统的首要任务,当属“保重身体”啊。
毕竟,1942年出生拜登,快80岁的人了。要知道,他老人家呱呱坠地的时候,美国刚加入二战,希特勒还在巴伐利亚州的鹰巢遥控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呢.....
所以,这届美国民主党政府,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俨然成了全球瞩目的人物——作为现任总统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哈里斯将有可能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位女性总统。
更何况,除了性别,哈里斯女士还身兼非洲裔、亚裔双重身份,简直堪称“政治正确”的完美典范。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哈里斯的老妈希亚玛拉离开了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老家前往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营养学和内分泌学博士,求学期间,认识了同校的济学博士唐纳德,一位来自牙买加的非洲裔男生。
于是,在这所美国顶尖高等学府,两名二十来岁的学霸,幸福地结合了,并以高层次人才的身份,顺利入籍美国。
1964年,哈里斯快出生时,希亚玛拉还坚持在实验室工作;也正是这一年,她拿到了博士学位。
哈里斯刚上小学,父母就离婚了,她和妹妹跟妈妈希亚玛拉一起过。希亚玛拉作为癌症专家和社会活动家,经济条件不错,也享受到了相应的社会地位,能为哈里斯姐妹提供很理想的学习生活条件。
在美国,像哈里斯这样的印度混血或者移民二代,大多生活体面,甚至很多诸如哈里斯老妈这种“印一代”,也总能比较顺利地融入美国社会,跻身成功人士阶层,遭遇到的排挤和歧视,明显少于同为亚洲移民的华裔。
据统计,2016年,全美印度裔家庭中线收入10.2万美元,(当年美国家庭平均中线收入为5.3万美元),比华裔还多出了3万美元,也超过了犹太裔家庭,成为了全美收入最高的族裔。
而且,跟侧重学术的华裔不同,印度裔在政商界也是全面开花,像全美各大知名公司的中层甚至高管,印裔的占比都非常高。典型的像硅谷三巨头——苹果、谷歌和微软,印度裔已经成功收割了后两个的CEO宝座。
此外,从地方州县到国会议员,还活跃着大量印度裔政客的身影,除了副总统哈里斯,还有路易斯安那州的首位非白人州长鲍比·金达尔,他也是迄今为止全美最年轻的州长。
更有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她的父母均为印度锡克人。黑莉处处以自己的印度裔血统自豪,虽然早已改宗基督教,但仍时常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锡克人的女儿”。
类似的还有大洋另一边的英国,本届约翰逊首相内阁,也出现了三位印度裔大臣,中间那位,是财政大臣苏纳克。他虽然是个二代移民,但却时刻保持着对印度教的虔诚,像印度本土的婆罗门种姓一样,平时都吃全素。尴尬的是,当苏纳克参加各色自助餐会的时候,他能接受的,只有不加任何调料的沙拉.....
这么一看就显得很奇怪了,印度作为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它的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却很容易跃身为成功人士,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或者知名政客?
其实,虽然他们都叫印度人或者印度裔,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在印度,但亚洲的首富,也是印度人。
能走出国门的印度人,几乎全为有些家底的印度中高种姓群体。比如,美国副总统哈里斯的姥爷就是泰米尔纳德邦的高级公务员,配有专门秘书的那种。
在印度,要想出国深造,本科学历得拿得出手。如果你打算在印度上个像样的大学,学费高昂的私立中小学自然也是必须的,而这一切,主要就取决你的家庭收入和种姓、阶级背景。
然而,印度首都圈内(类似于北京地区的概念)的让穷人免费上的公立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连100以内的加减法都捋不清,也说不出什么完整的英语句子。要知道,在印度,如果你不能熟练掌握英文,基本等于跟高等教育和坐办公室的职位拜拜了,剩下的,就干一辈子体力劳动吧。
再加上种姓方面的各种三六九等的划分,导致了印度阶级固化严重,有的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有的人,甚至连起跑线都没得划。这种环境下,能去海外求学、工作的印度人,几乎都是国内的拔尖人才。
因而,就美国的印度裔来看,量大、素质较高是这一族群的特点。他们本来就是优中选优的精英人才,人手都有两把刷子。比如,印度软件从业者在美国就很受欢迎,干得好的,能做到CEO的级别。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当属英语的作用了。
七十多年前,印度刚独立那会儿,面临着民族、文化和语言认同方面的巨大难题。
这时,说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作为印度共和国的“主体民族”,人口也仅仅占比46%左右,其他另有大量印度人使用乌尔都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旁遮普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等等,算下来,印度全境大概流行着400多种语言。
在主体民族都没过半的情况下,如果要把印地语选作唯一的官方用语,强制推广,显然行不通,尤其是在南部各邦,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抗议和暴乱。
老百姓之间语言不通,主要靠肢体语言比划,印度的精英人士呢,同样也是鸡同鸭讲一般。在印度独立代表大会上,议员们各自操自己的语言,结果发现没法顺利沟通,英文反而成了最好的交流工具。
既然用印地语当官方语言,很多人不服,那么就加上一门各地区的精英人士们都认可的英语吧——不同的民族之间,用英语交流,就无所谓谁刻意去“将就”谁了。
而且,在印度人看来,这也不存在什么“殖民历史的阴影”,他们素来自诩为大英帝国南亚遗产继承人的印度,显然,英语也算是“遗产继承”的一部分了。
长期以来,印度的中上层阶级总是以说英语为荣,能凭实力考上大学的印度人,都具备着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虽说口音怪异,但写作方面还是相当可以的。加之,印度的一些知名高校在西方的“受认可度”也比较高。所以,印度留学生国内本科毕业后申请去美国读研、读博,毕业后找工作等总会更容易一些。
不过,有人又会问了,咱们虽然英语语境不比印度,但大量海外华人的英语说得也普遍不赖,像那些留美的研究生们,论口语发音,比印度人那浓郁的咖喱味道要顺耳的多,为什么跟同样量大,受教育水平高的华裔比,印度裔总能受到特别
相对于内敛的华人来说,海外印度的一大特色就是——更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
一方面,印度人常说英语,影响的不仅是交流方式,还有思考方式乃至文化。这可以帮助印度人到了美国后较快的克服文化隔阂,融入主流社会。
此外,他们的“能说会道”也跟其民族性格有关。大部印度人在表达上相对主动、自如、大方,不太会拘泥于口音上的偏差,词能达意即可。
更何况,他们打心底里也不认为自己的英语口音有什么可指指点点的,文化自信方面是满分。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总是羞涩地纠结于“字正腔圆”,往往会让意思的表达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么个道理。敢于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的印度裔,总能抓到更多的展示机会,给导师或者管理者留下不错的印象。
接着要说的就是三观问题了。
无论是官方的热情往来,还是民间的各路“瑜伽大师”的文化传播,美国人对印度这个国家和印度人,正面印象占主流。
比如,2019年莫迪总理访美时,华盛顿方面给莫迪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活动,活动的名字就叫做——“你好,莫迪!”
美国国会的欢迎词是——美印两国有着牢固、坚定和不断增长的友谊,两国有着太多的共同利益.......我们共享历史,我们共享文化,我们共享语言,我们共享价值观。 印度是地球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很自豪能成为你的朋友。
“地球上最大的民主国”,看这高帽子给扣的。
访美期间,莫迪受邀在国会做了激情演讲,场面火爆,曾多次被掌声打断。讲完后的莫迪还被议员们团团围住,求亲笔签名,场面跟明星的粉丝见面会似的。
很明显,同样是亚裔,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社会对印度人的接受程度都要高过华人。
比如,资质相当的华裔和印度裔学生或者应聘者,美国导师/老板通常会更倾向于那个印度裔。甚至,在学术科研环境方面,发表论文论著,跟华裔相比,印度裔也通常能找到更多机会和捷径。
最后要说的,当属印度复杂的民族、宗教和种姓限制。
在咱们看来,到了美国,印度老乡们更应该互相多交往,多照应才对。然而,出于种姓和宗教的差异(甚至同一种姓里,还要再细分出来高低贵贱),往往让这些海外的印度人并不会因为“老家都是印度的”就倍感亲切,进而形成类似“唐人街”的那较为单一族群大量聚集的模式。
所以,长期以来,中产以上的印度人总是多选择白人社区居住,这也间接地促使了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快的进入主流社会的社交圈子。
再加上个人奋斗,很多印度的移民一代就实现了美国梦,比如,谷歌、微软的CEO;而到了二代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彻底的美国人了,少数族裔的身份还成了他们从政的加分项,比如,开头提及的哈里斯、金达尔和黑莉女士。
总之,对于印度裔在美国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利好因素。但最主要的还在于,能去美国闯荡的印度人,本身就不差。
可是,这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
大家想想,如果华人也像印度人这般,精英人才都选择留在美国了, 咱们心塞还来不及呢。
这方面印度自己也是一筹莫展,他们最顶尖的智力资源,到头来,都白白外流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整个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几乎全部被美国收割,去建设美利坚了。
针对这种现象,印度学界都在自嘲——近代的印度曾经被用作英国的“棉花殖民地”,而现在则沦为了美国的“人才殖民地”——由输送棉花,变成了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