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者聚谈:“国会山事件”的历史反思
2021年1月6日,正当美国国会参议院清点总统选举人票之际,数千名特朗普支持者聚集华盛顿的国会山,并强行闯入国会大厦,以阻止参议院确认拜登当选总统,导致国会议员紧急疏散,计票工作一度中止,并造成5人死亡。四个多小时后,闯入者被警察和国民警卫队驱散,随后参议院重新开始计票,并最终宣布拜登当选美国总统。这一事件引发全世界的同步关注与热议,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上海大学邀请部分美国史资深专家和中青年学者,于2021年1月13日举行网络圆桌会议,与会者从美国史专业的视角,对“国会山”事件的起因、后果和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展示了史学工作者的现实关怀和专业思考。
一、国会山事件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与会者回溯历史,发现美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类似的事件,比如:1856年,来自南卡罗来纳的众议员在国会殴打来自马萨诸塞的参议员;1915年,哈佛大学教授在参议院接待室引爆炸弹;1932年,约2.5万名一战老兵围堵国会大厦;1954年,4名的波多黎各分离分子闯入众议院并打死打伤5名议员;1983年,国会山发生爆炸事件;1998年,有持枪者袭击国会。
蔡萌(上海师范大学)将此类事件归结为“民众通过制度外的集体行动或法外行动冲击现有制度”的抗议形式。1787年确立的宪政体制并未否认这种抗议形式的正当性,且选举制、司法制度、修宪机制、政党制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使得美国能够用制度改革的方式吸纳社会不满、消解暴乱或革命的风险。杜华(武汉大学)认为这是民主政治的有效补充。
但是,与会者认为,这次国会山事件乃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暴力事件。王希(宾州印第安纳大学)谈到,这次事件严重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会山是国会所在地,是美国民主的象征;其二,国会山事件是总统(执法部门)动员其支持者冲击国会(立法部门),表现为美国国家权力的两大分支——执法与立法之间的冲突;其三,国会山事件还涉及社会阶层的对立,即总统支持者与国会支持者的对立,其中特朗普支持者集合了反奥巴马、反民主党、反共和党建制派和少数族裔等多个群体,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原祖杰(四川大学)谈到,国会山事件没有发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取决于许多偶然因素,因而不可低估这次事件所暗含的危险信息。张勇安(上海大学)对总统特朗普与占领国会山事件的关联性提出疑问。并表示,作为历史学的研究者,我们需要更多资料和文献来梳理特朗普、周边的政要以及幕僚和这次的暴力事件的相关性。焦姣(上海大学)认为,这次事件中有部分基本事实尚不明确,有些“诡异”的细节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例如围绕事件中缺位的主角——警察为什么没有及时赶到。事件真相需要等到最终调查结果公布。鉴于有舆论把国会山事件比拟为“巴士底狱事件”或“国会纵火案”,王立新(北京大学)认为这显然是类比失当,夸大其词。在他看来,美国目前的国内分裂和政治紧张,并非是意图颠覆立法机构的尖锐政治冲突。杜华(武汉大学)对前述观点加以补充:他将目前美国社会与内战前的美国社会分裂状况、冲突激烈程度相比较,发现当今美国社会的分裂呈现出网络化、碎片化的特征,并不存在以地域、政治经济的严重对立。
二、国会山事件的性质及对美国民主的影响
目前美国舆论对国会山事件的定性,有“骚乱”“暴动”“政变”“革命”等多种说法。但与会者认为,这次暴力冲击国会事件带有“叛乱”的性质,是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多种矛盾的集中爆发。
王立新认为,从规模来看,这次事件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事件持续时间较短,暴力程度较低,且事态在几小时内迅速平息。参与者并无严密组织,也未能阻止国会对拜登当选总统的确认。但此次事件给美国民众心理、美国的国家形象和民主声望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同时,此次反映了美国社会加剧分裂的现状、所遭受的深刻危机以及美国民主所面临的多重挑战。
王希谈到,从表面上看,自2017年特朗普就任总统以后,美国的宪政危机就已经开始;在特朗普败选后,特朗普团队的上诉在各级法院的受理及驳回、提请重新查证选票等一系列行为,使得宪政危机进一步凸显。但是,从体制的层面看,美国民主并没有陷入危机,宪政运作机制仍在按部就班地有效运转。
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赞同王希的观点,认为此次事件既不是宪政危机,也不是社会危机,仅是美国当前面临的社会危机的组成部分。特朗普无疑是此次事件的主要责任人,在败选后起诉、查票、号召选民为正义自由斗争的言行实则违背了美国宪法。相关追责程序也已启动。特朗普竞选总统的过程是保守主义者、种族主义者、白人之上主义者、新纳粹主义者等社会群体之间统合价值意识形态认同、统合利益诉求的过程,这与过去注重阶层界限的社会结构截然不同。同时,美国个人主义传统也是促使事件发生的因素之一。一味强调权利,忽视社会责任的个人主义传统暗含着族裔认同、意识形态。这最终危及到美国的社会秩序,致使国家权力结构失衡。此次事件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种族问题、两党制度以及特朗普极端利己主义杂糅而成。
焦姣提出,在宪政危机的视角之外,国会山事件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场由底层发动的、去中心化的社会运动。着手了解特朗普支持者中各个群体本身的属性和诉求,并对美国新兴右翼团体进行深入的在地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任务,对厘清事件脉络有重要意义。
徐天(美国天主教大学)认为,这些闯入国会大厦的人可能受到了特朗普的煽动,但从美国政党政治的历史来看,自新政以来民主党联盟长期受到共和党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反制,共和党和特朗普支持者的行动,以及国会山事件的爆发,可以说是这一历史的延续。
杜华立足托克维尔的研究成果,例证当今美国所面临的三个危险:一是行政集权,二是所谓多数的暴政,三是民主政治秩序的非政治化所导致的民主暴政。他认为上述危险不是美国民主制度的特例,而是民主社会难以克服的共性问题。
原祖杰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一些危险的信号,具体包括:如何解决美国代议制民主制中,更加倾向民众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制度性隐患?如何解决全球化导致诸如贫困阶层形成、社会分裂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媒体实际上已成为“第四权力”,社会媒体作为私人企业,免受言论自由原则的制约。在美国七大媒体联合下,甚至可以限制和改变总统乃至政府的权力。例如,推特、谷歌等社交媒体对特朗普的封杀。媒体权力是否应该受到制约?又以什么方式制约?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当代美国社会提出挑战。
张勇安谈到,特朗普无法接受败选事实,在最高法院判决后依然鼓动民众重新选举的行为,实际上显示出当前美国正处于社会结构性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可以追溯至199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影响。尽管特朗普任内采取一系列支持底层的政策。但是由于疫情的发生,逆全球化的思潮的传播,使得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在政治分裂进一步扩大。
2021年1月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当天下午召开联席会议,对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各州选举人团计票结果进行统计认证。会议开始后不久,部分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的支持特朗普的示威者冲进国会大厦。议员随即被疏散,国会休会。随后,警方对国会大厦内部实施清场,联席会议于20时恢复。与会学者都不认为这次事件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动,但一次无计划的事件何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呢?王希认为,这与特朗普的政治影响力有莫大关系。特朗普的出现是对政党政治现存格局的反叛。此前美国两党政治和极端政策已使美国民主体制陷入僵化,而特朗普用民粹主义方式赢得了初选,并成为共和党领袖,随后又利用推特等大众传媒,建立起与民众沟通的更有效的渠道,创造了特朗普模式以及对特朗普的个人崇拜,这种崇拜类似于某种“邪教”。特朗普还借助宣传“失败者”的论调,激发对多元文化主义和种族正义的反感,强调中国威胁论,最终把反奥巴马、反民主党、甚至包括反共和党建制派的各种力量集合在自己的旗帜下。
徐天借助身处美国的便利,从国会大厦闯入者所持旗帜的直观形象,解读了特朗普支持者的复杂成分。他以QAnon为例,阐述阴谋论作为负面黏合剂在这次事件中的作用。同时,对于自由主义没落趋势下,观念的力量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威胁和冲击表示担忧。观点不同的众多社会阶层将如何平衡相互之间的利益这一问题系带解决。当代的阴谋论在互联网的加持之下又会对美国的命运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李剑鸣(复旦大学)从共和制和政党政治的异化谈到了这次事件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共和制的形成和发展中,对单独一个人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加以“驯化”,乃是保证共和制不变质的关键之一。但在特定的社会情势下,行政权力扩大、其独立性不断增强;特朗普更是被塑造(或自我塑造成)特定选民群体和大众的精神领袖,在他的鼓动下发生了这场政治风暴。这表明,当年施莱辛格所说的“帝王般的总统职位”,已再不是一个吓人的幻影,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另一方面,特朗普的任意而强势的作为,乃是政党政治异化严重破坏美国制衡体制的结果。美国宪法设计的制衡机制,原本建立在纯粹的权力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并未考虑到政党活动、政治利益和派别斗争对制衡机制的腐蚀作用。实际上,如果一个政党同时控制立法机构和行政部门,那么权力制衡机制就会失灵。特朗普的为所欲为和巨大影响力,都部分地缘于异化的政党政治给美国分权制衡机制带来的破坏。
王立新指出,目前美国民主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对美国民主的挑战——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正在威胁美国的民主;第二,广义的文化冲突对于美国民主的挑战——文化的冲突加剧了社会的部落化和政治的两极化,削弱了许多人对于美国国家的认同;第三,互联网革命对于美国民主的挑战——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传播假消息和散布阴谋论提供了绝妙的机会;第四,新冠疫情对于对美国民主的挑战——美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利于新冠疫情的防控,而新冠疫情也导致了选举结果争议的扩大;第五,特朗普对美国民主的挑战。
三、国会山事件在美国和世界的后续影响
与会者认为,国会山事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社会的分裂;如何抑制民众心中的恶,如何用宪法和司法手段来应对类似事件,这次事件是否会成为进一步危机的序幕,它对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权力交接会产生什么影响,又会给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关注。
梁茂信提出了三点质疑:1。美国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处于权力交接之际的政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个人(公民)应该怎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权力?如何制约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3。今后如何从体制和法制两个层面杜绝类似特朗普的政治人物当选?
谢国荣(武汉大学)、蔡萌有着同样的担忧。在美国社会加剧撕裂、政党政治极化严重以及媒体权力不受约束等因素作用下,民主党是否会打击共和党、极化政治极化?国会山事件能否激发国内政治改革?改革的力量来源是什么?社会的共识在哪里?是否会有另一个特朗普出现?如何杜绝极端政治理念的政治路线扩散与效仿?这都将是美国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张勇安谈到从短时段来看,这个事件释放出民众心理的恶,对此应如何进行规制、限制?司法和法律如何来应对这一次的危机?同时,此次事件可能会影响共和党、民主党政治的交接和交替。事件最终走向还要等待法律的最终裁定。
从长时段来看,此次事件可能会影响美国的两党的票仓分布以及民主选举。特朗普当年当选美国的总统、民主党拜登高龄当选美国总统,其中均有一定的随机性成分,但是这其中也有成为常态的可能性。对拜登执掌政权之后,美国国内社会性的危机和政治的分裂,会对包括对华政策、对外政策等内政外交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剑鸣谈到,国会山事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可能留下较深的印迹。首先,国会山事件可能会加剧全球性的“去民主化”趋势,因为美国民主的样板效应以及美国在海外推广民主的努力,对于20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民主化进程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这次事件导致对美国民主的妖魔化,无疑会为全球性民主化退潮推波助澜。其次,这次事件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全球性的“反美主义”的发展。最后,这次事件具有极大的负面象征性,美国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特别是道德感召力,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三种趋势交织在一起,可能会给世界政治留下长久的负面影响。谢国荣则结合民权运动时期美国致力于修复其国际形象的做法,认为这次事件以后,美国政府需要用很大的气力来修复美国民主的形象。
四、结语
作为中国的学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国的历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研究美国史的最初动机是学习美国,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美国一直是先进的、发达的、民主的,美国的历史与现实不是完美神话。美国社会确实存在危机,其中往往蕴含改革的动力。只有破除其中的刻板印象,史学工作者才能够正确看待。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此次圆桌研讨会议的与会者充分挖掘国会山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含义,详细阐释了美国当今面临的社会危机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因素以及该事件的必然影响。为中国学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