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1-01-30 00:57 的文章

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他山之石)

 

  在荷兰羊角村,一只“耳语船”静静驶过一幢茅草屋。
  本报记者 任 彦摄

 
 

  在德国弗隆姆博恩村,当地儿童正在面包房体验制作面点。
  德国弗隆姆博恩村供图

 
 

  日本长野县松川村恬静自然风光一瞥。
  日本松川村政府供图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整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让乡村美丽宜居,留住看得见的乡愁。许多国家的乡村建设都先后经历了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回归传统乡村特色的发展阶段,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努力

  

  德国弗隆姆博恩村和埃佩尔斯海姆村         

  提升乡村人文居住环境和吸引力

  本报驻德国记者  李  强

  弗隆姆博恩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村庄,在村庄中心的草坪上,竖立着一块看起来不起眼的石碑,上面模糊地刻着“1600 F”的字样。旁边的简介牌讲述了它的来历:这是1600年时弗隆姆博恩(缩写F)与邻村的界碑。几年前,这块界碑被村民挖掘发现,成为弗隆姆博恩村史最早的见证之一。在石碑旁边,一个弃用超过半个世纪的水井同样得到良好维护,井口搭建了精致的铁艺装饰,成为村庄景观。

  村委会成员赖因海默介绍说,村民们非常珍视自己的历史,并以此为豪。目前弗隆姆博恩已为十几处地标建筑和景观竖立了简介牌,向村民和游客介绍该村的历史和文化。村子还计划增加二维码,让村民和游客获得更多有关村庄的信息。

  对村子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并非弗隆姆博恩独有,在1公里外的埃佩尔斯海姆,村民甚至在村公所里设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村里挖掘出的化石、农具及其他展品,图片和文字详细介绍了村庄逾1200年的悠久历史。

  在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德国,数十年前,农村的硬件设施已与城市无太大差别。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甚至吸引很多城市人前来定居。而挖掘、保护村庄历史和传统风貌,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文居住环境和吸引力,则是近年来德国农村建设的重点。弗隆姆博恩和埃佩尔斯海姆,正是由于因地制宜,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村庄文化,在德国联邦农村竞赛中获了奖。

  这样的成绩与村民广泛参与村庄治理密不可分。在弗隆姆博恩的村公所里,村委会成员用数十页的PPT,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村庄开展的一系列美化工程:地标介绍牌、鸟类花园步道、公共面包房、户外小剧场……在记者眼里,这里与其说是个村庄,更像是座微型城市。

  资源来源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出台的《“改善农业结构和海岸保护”共同任务法》和州政府层面的乡村更新计划提供了部分支持,主要施工工作,则要靠村民义务劳动来完成。村庄成立的各类协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弗隆姆博恩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上,每个月都有各类协会的活动更新,如村民倡议组织的景观施工、妇女协会组织的除尘日清扫等。

  每月一次的“烤面包日”是村里的“盛事”。在历时3年亲手搭建起的面包房里,自带面粉食材烤出各家需用的面包和点心,已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面包房还有一个专门的社交账号,每月预告活动和烘焙菜单,其中一篇这样写道:“让我们在舒适的氛围中,用柴火烤炉一起制作土豆面包、面包卷和美味蛋糕,并与咖啡一起享用。”虽然村里大型连锁超市可以买到新鲜廉价的面包,但村民们似乎更喜欢回归传统,在烤炉旁增进交流,讨论村庄公共事务,提升凝聚力。

  邻村埃佩尔斯海姆在村庄美化协会的努力下,沿着源自中世纪的护城沟,打造了一条1.3公里长的健行步道。在绿植的掩映下,沿途可以看到曾经的古城门,以及由废弃石灰窑改造的休闲设施。副村长尼科·齐默尔介绍说,步道的日常维护并非一项简单工程,费时费力,但村民大都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愿意义务作出贡献。

  不仅是保护古老步道,村民也积极参与村庄建设。负责维护步道的村庄美化协会,自1880年起就开始了提升村庄居住环境的工作。正是人人参与治理的悠久传统,造就了埃佩尔斯海姆宜居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