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中的中国武器,双方都购买不少,真实
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一场历时8年的战争,就在战争前一年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接下来清洗了很多职业军人,原来关系超级好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美国成了敌人,很多美式装备立刻失去维护及零配件供应,两者相结合造成军队实力瞬间下降。隔壁家伊拉克靠着石油发了不少财,用石油财富打造了一支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军队,看到伊朗这么乱就耍了小心眼出兵开战想吞了对方。
冒险有时不一定能得到预想中的收获,两个武器不能“自理”国家打这么长时间仗,武器储备在薄弱的国防工业下无法支撑战争需要。于是两国不约而同开始向国外伸出绿票,希望采购战场急需的武器弹药,很快来自中国的武器装备由于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又没有附加条件。只要给钱就可以保质保量绝对童叟无欺,就这样伊朗侧重于导弹和飞机、伊拉克侧重于坦克和火炮,接下来多年时间两国纷纷采购入役不少中国产武器装备。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个“国际代购”比较流行,当年伊拉克也曾这么干。1981年,通过约旦从中国购入80架歼-7战斗机,包括20架歼-7B以及60架歼-7M型。当然见识过西方装备先进性也要求进行适当改装,比如加装英国航电系统、并能使用法制R550近程空空导弹等,1985年分两批交付完成。除了新机之外由于战争损耗大,又从埃及获得一批二手歼-7战斗机,型号是较老式的歼-7A和歼-7II战斗机。
歼-7战斗机虽然经过改装,但整体性能在密布大量防空火力的现代战场生存不易,主要对阵F-5战斗机等。而且伊拉克方面还有米格-29、米格-23、幻影F1等机型充当主力,实际上歼-7是作为辅助补充机型存在,后来在海湾战争中被埋入沙漠中无数。
伊朗就没那么繁琐而是选择直接购买,1987年到了战争后期空中力量的损耗同样惨重,于是为弥补战斗力不足开始购入歼-7N战斗机。这是歼-7M的出口型,总计36架包括歼教-7BI和歼教-7N,由于到货时战争已近尾声没能迎来实战。歼-7N在伊朗空军主要负责教练训练任务,总比消耗性能更强的米格-29、F-14来的划算,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歼-7在伊朗服役中保养相当不错。
战争中后期,由于双方陆战打的有点沉闷谁也搞不定谁,开始转向袭船战。然后伊拉克又通过约坦代购了4架轰-6D轰炸机(1986年订购1987年交货),这是国内轰-6丁的出口型可以外挂反舰导弹,包括C-601、C-801等多种反舰导弹。伊拉克拿到手后简单训练就用于袭船战,总计击毁伤6艘油货轮,由于将机身涂为黑色又被称之为“黑色战神”。
不过这样的大型轰炸机不是谁都可以玩的动,交给伊拉克也就是对着油货轮扔个导弹,并没有对伊朗三军造成什么威胁。据称伊拉克还充分发挥动手能力,考虑到轰-6D没有自卫能力就安装了加油吊舱,然后由幻影F1护航并在缺油时进行空中加油。可惜的是,两伊战争后轰-6D没了用武之地,最后在海湾战争期埋到沙漠里成了废铁。
说到轰-6D就必须提C-601反舰导弹,也就是俗称的鹰击-6反舰导弹(C-601是出口型),这是一款亚音速也是国产第一代空射反舰导弹。提面提到伊拉克进口了4架轰-6D,同时随机配套了30-50枚C-601反舰导弹,正是这俩配合才能在袭船战中用半年时间取得6艘油货轮战绩。
这里注意一下,轰-6丁(D)1984年通过定型,鹰击-6反舰导弹则在1983年定型。然后1986年就实现两款战机和反舰导弹的出口,满足了伊拉克方面的急需,也以实战验证了轰-6D加鹰击-6的可靠性。
前面提到伊朗更喜欢导弹,毕竟三军全套装备来自美国而且性能相当先进,只是因为和美国闹掰不得不从外界进口。因此空军这类机型相对只能作为补充,导弹就不一样了完全可以用于打不对称战争,当时进口了海鹰-2反舰导弹(也就是苏联“冥河”导弹的仿制改进型)。
实战部署后用于封锁霍尔姆斯海峡,同样的占据海峡便利条件,在两伊袭船战中大量击落过往油轮。据称至少有一半是海鹰-2的战绩,虽然这款导弹并不先进,但狭小的海峡中瞄准万吨级油货轮不是什么难事。不是有这么一件事成为笑谈,伊朗用“蚕”宝宝攻击美国军舰,不过由于对方干扰没有找到正主在天上转了会,然后以第二个备选方案——也就是更大的目标为准击沉一艘大轮船(30万吨)。侧面说明当时的海鹰-2有点落伍,不过战斗部的威力却一点也不小,这家伙虽然落伍但在伊朗眼中还是好东西,现在有仿制品在服役中。
那年海空军不是我们强项,陆军才是战斗力的保证,不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五对轮为主多少有些尴尬。两伊原本手上有T-72、百夫长、M60这样的坦克,但也经不住战争损耗只能开始外购充数,于是我们的59式当仁不让充当首批出口坦克。不过这款应急产品单价100万人民币,在进入伊拉克后虽然战场表现还算不错,但用多了T-72总觉得59式太落后。
然后就有了在69式基础上改进的69-II坦克,1981年,中国和伊拉克签署69-II坦克军贸合同,这在当时是军工史上最大的外贸订单。包括:2860辆69-II坦克、286辆配套抢救牵引车,具体如69-IIA指挥坦克、69-IIB、69-IIC、69-IIC1改进型。这么大批量坦克上战场之后,有不少被伊朗缴获,试用之后发现操作简单性能还不错,然后在实战广告效应下也买了不少。这种坦克属于易耗品,两伊战争期间互有损伤,结束之后伊拉克在海湾战争期间被当靶子打,而伊朗则对其进行了附加装甲等改装。
其他还有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射程根据弹种不同25-38公里不等,为满足外贸双方需要还配套了8种先进弹药。包括射程37公里远程底部排气弹,射程27.5公里杀伤爆破燃烧弹,内装10000个小钢箭榴霰弹,射程37公里火箭增程弹等,成为两伊战争上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火炮之一。
也有游击界三大神器之一——63式107毫米火箭炮,这家伙虽然长的很粗糙但性价比超级高,也被称为火箭炮界的AK-47。操作简单威力大,而且机动性还特别强,一次发射12发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火力,两伊都有购入伊拉克可能购买超过700门。
最后再来一款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这也是老家伙了仿自AT-3反坦克导弹,有线制导可攻击100-4000米范围内坦克及装甲目标。也可以充当单兵火箭筒,打打碉堡工事更不在话下,更多的大小武器就不再说了,正是这些装备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出口,成就了80年代军工创汇黄金时代。
当年出口两伊武器装备在性能上并不占优,只不过这两家打的太生猛家底又太少,没办法只能紧急外购性价比高可以用于战场消耗的武器。这场战争意外救活当时大量军工企业,80年代反而成了军贸黄金时期,而且大量装备在两伊战争中得到检验,也无形中给了我们打击和创新思维。这些装备主要由两国在战场上消耗,反正作战水平也就是二代类似战绩要说多高谈不上,反而是后来的海湾战争让我们更加清楚意识到原来比拼火力不是决胜关键,否则伊拉克满地的装备都成了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