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4-04 00:39 的文章

佟丽娅:翻山越岭只为感知世界

  2019年底,国家大剧院迎来舞剧《在远方·在这里》,身兼主演与策划的佟丽娅收获满堂彩;2020年央视鼠年春晚舞台上,她又献上主持首秀,端庄沉稳。

  演员出道的佟丽娅如今在不同的领域里从容游走,在多元的身份中穿梭自如。她低调努力,辛勤耕耘,塑造了饱满的角色,树立了良好的观众缘。演过古装美女,演过现代剧集,演过军旅题材,她说,因为不想被定格固化,所以什么类型的戏都会尝试。

  自家乡新疆伊犁起步,佟丽娅为演艺事业打下一块块稳固的基石,她说,人应该为了热爱而奋斗,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翻山越岭只为感知世界。

主演舞剧 《在远方·在这里》

  给故乡寄一封情书

  2019年11月,舞剧《在远方·在这里》登陆国家大剧院,倒计时钟滴答作响,领衔主演佟丽娅在备场处偷偷观察,见到台下座无虚席,她压抑不住激动,泪落如珠。编导董杰见状,赶紧给了佟丽娅一个抚慰的拥抱:“丫丫,别哭了,我们的梦马上要实现了!”

  为故乡献上一台舞蹈节目的期待,已经在佟丽娅心中盘桓了很久,终于在她阔别新疆二十周年之际,《在远方·在这里》问世。

  在这部舞剧中,佟丽娅不止主演,还肩负着策划和制作人的职能,从主创的选拔到演员的敲定,从篇章的设计到吃住的安排,均要亲力亲为。她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圈子里找人,请上戏舞蹈学院任教的董杰做编导,回到新疆艺术学院,在学生里挑演员。

  做出这番安排,佟丽娅经过了深思熟虑:“董杰是我的老乡,和我相同,他一直想为新疆创作艺术作品,出于同样的热爱,我们心灵相通,一拍即合。我从新疆走出,在北京小有所成。家乡那些学舞蹈的师弟师妹们也需要窗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这些青春的面孔上,佟丽娅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一名小演员个子矮,舞姿相对生疏,几次差点落选,但音乐响起,就会踮起脚尖,追随大家的步伐。“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因为比别人矮,人还好强,会把头发盘得高高的,脚绷得直直的,跳啊动啊,希望老师能注意到。”佟丽娅说,那一瞬间,她确信,这部舞剧能铺筑通往理想的桥梁。

  此时的佟丽娅,早就从专业舞者转行成影视剧演员,虽也曾在晚会和镜头前翩翩起舞,却都仅限于片段式的表演。在《在远方·在这里》中,需要她连续跳上整整两个小时,对体力和技巧的要求相当严格,她甚至半开玩笑地和董杰说:“他们跳技术,我就跳情感好了。”搭档不接招:“你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个人。”

  玩笑归玩笑,佟丽娅全身心地投入到旋律中,忘记了十几年暌违舞台,仿佛回到了求学的教室,每天跳满12小时,收工后汗水洇湿地板,回到家里,还时不时下腰劈叉,保持状态。

  佟丽娅说:“很多观众是冲着我的名字来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不仅要带着孩子们排练,他们的饮食起居都是佟丽娅的挂心事,住哪里,吃什么,日常事务将她环绕,无暇喘息。

  佟丽娅曾经在微博上放出过一张照片,瘦弱的胳膊抱着一百个馕,那只是团里几十号人的部分口粮。

  舞剧进入宣传期,外界有观望,也有嘲讽,有人说,这是玩票;有人说,演员闲着没事干,还想捞过界。

  票务很看好演出效果,佟丽娅本人却很忐忑,但热情的反响很快给她递了枚定心丸:第一天,基本是剧迷捧场。到了第二天,观众席里坐的全是舞蹈界和演艺圈的内行。

  《在远方·在这里》凝结的心血打动了这些专业人士,全剧共分为遇见、致父亲、致母亲、致爱情、致远方、致这里六个章节,新疆近十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灌注其中,舞蹈元素和剧场情境巧妙融合:“致父亲”讲述了锡伯族自沈阳出发,历经艰苦跋涉至天山脚下定居的风云过往,西迁的漫长路线投映在大屏幕上;“致母亲”中,塔吉克族的舞蹈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远眺表现得淋漓尽致;“致爱情”中,《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曲调流泻,年轻男女浓情喷涌。

  艺术的创意托举出壮美的史诗,鹰的动作展示刚强,门框的道具倾吐惜别,裙摆旖旎,配饰璀璨,现代技巧和乡愁情怀温柔相拥。

  在第三场演出中,佟丽娅带上了三岁的儿子朵朵,让他拿起象征男孩子的弓箭,挂在锡伯族记事祈福的“喜利妈妈”上。

  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象征了血脉的延续、代际的传承。

  《在远方·在这里》落下帷幕的第二天,佟丽娅在微博里写道:故事没有结局……这只是一段序章……

  在所有演员的节目册上,佟丽娅留下寄语:开始,便是成功的第一步。

  佟丽娅说,这部舞剧是给故乡的一封情书,不是跨界,而是回归,舞蹈是她演艺生涯的初心,在远方的新疆,也在这里的北京。

  背一袋子馕去北京

  在佟丽娅的际遇中,1999年应标记“转折”的注脚,正值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佟丽娅作为新疆舞蹈团的一员,登上了庆典的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