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3-26 17:55 的文章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2017年的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第75届金球奖、第7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剧本)剧情片等大奖。

美国偏远小镇的米尔德里德的女儿被奸杀数月后,警方依然没有抓住凶手,甚至侦破工作没有丝毫进展,愤怒至极的母亲租用三块巨大的广告牌向警方发起责难。

三块广告牌上分别写着:

女儿惨遭奸杀。


还没有找到凶手?


威洛比局长,为什么?

面对公然挑衅的三块广告牌,警方、小镇公民、米尔德里德的朋友家人之间上演了针锋相对的对峙和攻击。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故事的发展充斥愤怒的火光。正如电影台词所述的“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米尔德里德的愤怒衍生了更多、更大的愤怒,她的愤怒情绪像汹涌连绵的波浪冲击着覆盖在小镇生活表象之上的温情面纱、攻击着所有人原本闲适泰然的精神堤防。

影片将仇恨、怒火、伤痛、暴力、歧视等暴露于银幕之上,并接受社会大众的拷问与审视,同时激发公众对理解愤怒、平息攻击、实现自我救赎之理性路径的探寻与反思。

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三块广告牌成为米尔德里德宣泄与表达愤怒的道具。

现代心理学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视为人的四种基本情绪。愤怒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无论是一触即发,还是一味隐忍,愤怒都是坏情绪的红色警报。

心理学家麦克雷和罗杰斯在《当愤怒伤人时》谈到愤怒的源头:

愤怒=前期压力+当前压力+间接刺激+触发想法

前期压力:能够影响你对当前人、事、物认知与理解的经历。

当前压力:现阶段所经历的痛苦感情、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所感受到的威胁。

间接性刺激:与当前处境无直接相关的因素。

触发性想法:引发愤怒的想法,它是愤怒的导火索,它与之前的因素混合后就会引发愤怒。

米尔德里德的愤怒来源同样包含以上四种因素。

①前期压力:

亲子关系紧张。

米尔德里德她与两个子女关系并不和谐,与女儿对话总是散发着火药味。女儿可能是因处于青春叛逆期,所以时常与母亲顶撞,不遵照母亲的方式来生活和社交。米尔德里德常常对他们恶语相加,外刚内柔。

婚姻情感不顺。

米尔德里德与丈夫离婚。丈夫跟一个19岁的女子生活在一起,米尔德里德内心的愤慨只能通过挖苦、讥讽的言语表现出来。

丈夫是家暴的元凶,对妻子稍有不满便拳打脚踢。广告牌发布之后,丈夫回来规劝米尔德里德,话不投机时他立马掀掉桌子、死掐住米尔德里德脖子。儿子见状迅疾拿刀架到父亲脖子上,以阻止蛮横父亲的暴力行径。对于处理婚姻情感问题,米尔德里德或许是无助、无奈的。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经济负担较重。

米尔德里德离异后一人照顾一儿一女,生活压力与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女儿无故被杀。

这一恶性事件使她身心遭受巨大打击。在与女儿的最后一次对话中,她一句习惯性的咒骂(希望女儿半路被人强奸)却变成了事实,因此,她的内疚与自责一直深埋心底、挥之不去。她觉得可能是自己的语言与行为导致了女儿被杀的惨局。

②当前压力

为了缓解精神压力、伸张正义、救赎心灵,她必须紧紧盯住警方的破案行动,她迫切希望警方能够快速缉拿凶手,为女儿讨回公道,让自己摆脱阴影。

但警方迟迟不能破案,也没有警员及时向她反馈侦破进程。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愤怒便成为她最现实、最自然的心理活动。她把对凶手的仇恨、对自身的自责全部转嫁至无为、无能的警局与警察。在她的心里,警方就是她愤怒情绪的最佳出口。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③间接性刺激

米尔德里德回家的途中无意看到路边立的三块破旧不堪的广告牌。她把车停下,好奇地端详着,也许眼前摇摇欲坠、无人问津的看板与她糟糕的生活境遇十分相像——女儿的案件也是如此的不被人关注。

④触发性想法

在三块广告牌下沉思片刻后,她咬了咬指甲,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她需要给警方一点压力——利用广告牌发布挑衅与嘲讽警方的内容。

在长期被暴力、被忽视、被压抑的生活状态下,负面情绪很容易积蓄。米尔德里德原本的生活就是裂痕丛生、压力巨大,如今再加之女儿被杀,她的情绪更易失控,内心几近崩溃。所以,路边荒芜的广告牌成为她宣泄愤怒、表达愤怒的道具。

愤怒是攻击行为的情绪基础,愤怒与攻击相伴相生。

著名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任何形式的发怒,都隐含着一种对环境和周围世界的攻击性。”

米尔德里德的泄愤举动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广告牌引起了小镇连续不断的躁动、暴力、互攻,事态在持续发酵。

由于威洛比局长一贯的好口碑,所以米尔德里德的行为招来了小镇民众的不满。神父、丈夫、牙医、陌生人群、威洛比本人以及迪克森为首的警员们一致反对米尔德里德。但是他们的反对并没有动摇米尔德里德的信念,反而拔高了她的愤怒指数。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①愤怒和攻击具有延续性、传导性

在看牙医时,由于感受到牙医不友好的态度,米尔德里德愤然将钻头扎进了牙医的手指。

迪克森迁怒于广告公司,遂把公司老板暴打一顿并扔出窗外。

一天夜里,有人(应该是威洛比局长的支持者)烧毁了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里德则用一把火点着了警察局,并致迪克森烧伤住院。

米尔德里德送儿子上学,学校里的人朝车子扔罐头,米尔德里德愤怒地走下车,当场狠踢了两位同学的下体。

我们看到愤怒的情绪在小镇持续蔓延,由愤怒引起的攻击行为也在连续性地发生。米尔德里德一个人的愤怒演变成某些群体的集体愤怒,一对一的攻击也演变成一对多的攻击。愤怒与攻击就像点燃的火苗,不断地向更多的对象和更大的空间传导和扩散。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米尔德里德一开始发布广告的行为属于情感性攻击,以向社会表达情绪为主。后来实施的攻击属于工具性攻击,以对方受到物质损失及身心打击为主。迪克森后续的报复行为也属于工具性攻击。无论哪种攻击行为,无法控制愤怒都是关键诱因。

②攻击行为依赖于个体,也依赖于情境。

攻击行为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相关的情境。单一愤怒情绪不能够直接产生攻击,只有当适当的情境出现,攻击才可能形成。

牙医看病的场景为米尔德里德攻击行为创设了外部条件;面对下班后漆黑的警察局,米尔德里德躲在街对面,然后扔出一个个的汽油瓶。情绪、街道、环境都是攻击发生的情境要素。

认识到攻击是人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减少攻击具有积极意义。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③攻击不能解决问题。

从攻击的行为看,必然存在着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但是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既是攻击者也是被攻击者。

广告牌刚刚公布时,米尔德里德是攻击者,警方及警察局长是被攻击者,但随着事态的恶化,迪克森和一位进店乱扔礼品的陌生男子成为了攻击者,米尔德里德变成了被攻击者。

轮番地攻击之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份界限完全消失了。

米尔德里德集受害者与加害者于一身,同样其他涉事的人也既是受害者亦为加害者,当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冷静与克制时。

仇恨与宽恕、善良与罪恶,从来只是相对,不是绝对。从这个角度检视,依靠攻击消解愤怒是徒劳无益、得不偿失的。攻击只会激化矛盾、两败俱伤,让愤怒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弥漫且坚固。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管控愤怒才能改变行为。

威洛比不久后开枪自杀,留给世界三封信。这三封信充满了乐观冷静的智慧,成为化解愤怒、缓解紧张的重要力量。

一封信写给自己的妻子,表达遗憾与不舍。一封信写给迪克森,威洛比赞赏他是一位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勇士,如果学会冷静思考的话,他将是一名出色的警探。这封信一下子唤醒了迪克森,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定决心改掉暴躁脾气和暴力倾向。最后一封信写给米尔德里德,告诉她下月的广告费自己帮付了,威洛比理解并支持她的行动,并且交代自己的自尽与她没有关系。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看到信以后,已经被辞退的迪克森重新投入到破案工作之中,他不再心浮气躁,不再抱怨米尔德里德。米尔德里德对警方的工作也多了一份理解,她的心底隐现一丝忐忑和愧疚。

最终原来一直针锋相对的米尔德里德和迪克森一起踏上了搜寻真凶的道路。

从影片故事的演绎,我们可以洞见一些减少愤怒、纾解情绪的思路与方法。

①改变认知与信念

根据情绪管理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

一切情绪的发生都根源于我们对事件的信念、评价或解释。愤怒情绪的发生同样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与信念发生了偏执或偏差。

米尔德里德一直坚信,案件没有侦破,凶手没有伏法,是因为警方的懈怠和消极造成的。警方的不给力造就了无法原谅的现实。米尔德里德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导致其愤怒爆棚。加上后来众人对其的反对,她的想法就越来越偏执,愤怒也越来越强烈。

而事实情况是并不是警方不尽心尽力,而是其它一些特殊因素影响了案件的侦破。

因此,当遭遇愤怒时,我们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认知和信念,是不是自己顽固的执念造就了情绪的困扰。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事件本身没有问题,而对事件的看法却可能把我们拉下情绪的深渊。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观念角度,就可以减少我们的愤怒情绪。

②积极调整前期和当前压力

如果没有前期和当前压力的牵制,米尔德里德的愤怒可能不会“蓄势待发”。

米尔德里德属于控制性母亲,对于子女“出格”的做法只是一味抱怨、指责,缺乏化解与缓和的方法、技巧,紧张的亲子关系使得她身心疲惫。与丈夫离异后,又忌恨丈夫的生活,醋意、恨意、敌意交织,让自己在负面情绪里沉沦颠簸。面对失女之痛的精神压力,她过于强势、偏执,欠缺与政府公权机构有效沟通的能力,总是恣意发泄愤怒,却不能觉察愤怒的来源。

因此,充分认知压力,重视理性思维,主动释放压力,有意调节情绪,这样才能减少愤怒,避免错误的攻击行为。

③非暴力沟通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则要求我们在爱自己的前提下,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认真倾听,互相尊重,用充满爱的语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因为彼此的爱而获得对生活的热情。

米尔德里德从一开始的发布广告,到电钻扎牙医、点燃警察局等,显然都属于暴力沟通范畴,她的果断、冷峻、冲动,似乎容不得对方一丝辩解,她在孤立自己的同时,也在孤立社会和世界。

如果起初米尔德里德能够在情绪缓和的心境下主动与警方保持“非暴力沟通”,正确表达诉求,理性分析客观现实,照顾各方感受,最后提出适当的请求,威洛比局长一定会谨慎对待,仔细解释,并且这样的沟通才更有利于侦破工作的进行。

其实,影片中威洛比局长给迪克森和米尔德里德的信,便是良好的“非暴力沟通”的范例。在面对愤怒、仇恨、冲突、暴力时,唯有有效地沟通才是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良策。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④理解、觉察、接纳情绪

深刻理解愤怒以及其它负面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清醒冷静对待刺激事件,尽量采取中道的立场看待生命现象与物质世界。

善于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识别情绪所蕴含的来源、强度、特征。针对负面情绪,需要更多体察情绪对身体功能及生理成本的影响,比如经常愤怒会伤肝,会让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目眩甚至全身发抖,对人的健康极为不利。

接纳情绪,将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负面)情绪都看作是人的情感的必要组成部分,接纳不是排斥或压抑负面情绪。发泄方式不对并不会减轻愤怒,反而有时会加剧愤怒并引发攻击行为,就像影片中的米尔德里德,为发泄愤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接纳情绪更多指的是在心理建设的过程中冷静旁观情绪的起伏而不施予进一步的能量供给,在不破坏环境、不诋毁他人的前提下适当表达情绪。

《三块广告牌》:当愤怒到达顶点,我们该怎么

《三块广告牌》以直面愤怒与攻击的态度,揭示了个体创伤对生命体验、社会生态的影响,并从中找寻人性的温暖和人生的意义,为观众创设了将困惑不安的心灵从沉沦痛苦中解救出来的生动图景,唤醒大众与情绪和解、与生命和解的自觉愿望和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