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姜大卫狄龙主演的电影《报仇》上映,作为姜大卫的头号迷妹的李碧华,在观影后得到灵感,写下了《霸王别姬》的初稿,段小楼的名字来源于《报仇》中姜大卫饰演的关小楼,小说后来被改编同名电视剧《霸王别姬》,电视剧分上下两集,罗启锐导演执导, 岳华和余家伦主演,李碧华担任编剧。当时导演和编剧都将张国荣作为程蝶衣的第一人选,不过碍于张国荣当时偶像歌手的形象只能拒绝。电视剧播出后,李碧华重新整理编写小说,第一版于1985年6月出版。
“一代侠女”徐枫女士,结婚后退出银幕,成立汤臣电影事业有限公司,自己担任电影制片人,张曼玉的经纪人陈自强将《霸王别姬》小说推荐给徐枫,读完小说的徐枫立刻联系作者李碧华,二人约谈了三天三夜,终于买下了小说版权,但因为没有合适的导演,所以迟迟未拍,直到徐枫在戛纳看过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孩子王》后,看中了他的才华,将小说推荐给他,邀请他负责执导,看过小说后的陈凯歌觉得是个三流的故事,兴趣不大,徐枫不死心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说服他,最终陈凯歌答应负责,并将小说交给编剧芦苇操刀修改,李碧华和陈凯歌都没有参与,这点很重要,特别是陈凯歌没有参与非常重要,在西安长大的编剧芦苇,花了很大精力和时间研究了解京剧和北京文化,修改完善了小说中的京剧戏份和北京方言特色,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小说的主题,将人物关系更加完善,剧本出来后,陈凯歌导演没有过多干预,只是拿掉了其中两场戏,这点特别特别重要。
《霸王别姬》上映后,大获成功,捧到华语电影至今为止的第一座金棕榈奖,全球总票房3000万美元,在口碑与商业相兼容,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是三教九流人物的时代变迁,是个人情仇和家国变换的动荡不安。
时间过去26年了,电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第一位。
很奇怪,作为小说作者李碧华的路人粉,小说却不是我的心头所爱,当初陈凯歌导演评价小说只是三流作品,虽然刻薄极端,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拿小说跟《活着》、《白鹿原》、《红高粱》这些作品来比较,有几位不是三流呢?可是李碧华的小说中的“狠毒”,可算是一流,从《霸王别姬》电影和小说中的不同之处就可以窥探一二。
主题电影的主题是迷恋与背叛。
电影刚开场时来看,窑姐艳红带着十岁的儿子小豆子,到戏班子讨口饭吃,在烟花柳巷讨生活的艳红养不了男孩子,只能给儿子找个出路,都是三教九流,学戏到底地位高点,男身女相的小豆子,让戏班关师傅一眼看中,但是祖师爷不给他饭吃,小豆子是个六指,艳红为了孩子的前途,狠心剁了小豆子的六指,签字画押,母子缘尽,小豆子容貌清秀,是难得的旦角,寄托了戏班子的希望,但是学戏的日子太苦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豆子和小癞子一起逃跑出去,正好遇到城里的名角儿登台,小豆子被舞台上的一出《霸王别姬》感动,明白了这是自己的命,就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他和小癞子一起回到戏班自愿认罚,小癞子被打怕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要挨多少打才能成角,没了希望的他将怀里的冰糖葫芦囫囵个吞下,用平日里的练功绳子上吊自杀,小癞子的死后,关师傅给大伙讲了《霸王别姬》的故事,让小豆子明白人要从一而终,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戏院经理那坤到戏班子看成色,小豆子是戏班子的绝货,代表着戏班子的前途,一曲《思凡》他又唱错了,一直护着他的大师兄小石头气得拿烟杆子捅他的嘴,鲜血淋漓,小豆子终于唱对了,一曲《霸王别姬》登台给太监张公公拜寿祝贺,戏后,小豆子被张公公玷污,出来后在街边捡到一襁褓中的弃婴,出于愧疚关师傅同意小豆子收养。
剁指,暗喻剁去小豆子多余的东西,身体阉割。
烟杆捅嘴,暗喻对小豆子的精神破处。
唱对台词,暗喻小豆子性别认同。
张公公的玷污,暗喻身体破处。
收养弃婴,暗喻精神和身体的认同,母性情感的觉醒。
最后小豆子死了,程蝶衣活了,成了舞台上风华绝代的程老板,成了人戏不分的程蝶衣,成了从一而终的虞姬。
从此,他把段小楼当作是自己的霸王,把京剧当成自己的精神。
可是霸王辜负了他,娶了菊仙。
失去霸王的程蝶衣还有戏,舞台上的他还可以继续从一而终,可以继续做梦。
但是批斗时,把他的戏也剥夺了,师兄段小楼下跪揭发,曾经无数人追捧的京剧成了被打压的牛鬼邪神,自己也成了罪人受人侮辱。
信念彻底崩塌,但他依然活着,直到十年后,程蝶衣与段小楼重聚。
纠缠大半生的师兄弟再度扮装上演《霸王别姬》,只是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再次唱错,也点醒了程蝶衣。
他醒了,选择了从一而终,拔剑自刎,段小楼的一声“蝶衣”,电影结束。(有其他版本是小豆子。)
电影的开头,就将高度立起来了,电影中程蝶衣不是完美无瑕,他会为了一把宝剑委身袁四爷,会为了赶走菊仙拿段小楼作为要挟,会在菊仙帮自己从火堆里捡剑时将怒火发泄在她身上,会抽大烟、体罚小四儿,他不完美但无辜,错误不是他造成的而是时代。
在时代下,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悲欢离合,三教九流的底层人,也要有个活法,程蝶衣的活法就是让自己成为舞台上从一而终的虞姬,迷恋着力拔山兮气盖世霸王,只有这样他的人生才有了目标和追求,就像他长大后总给自己娘亲写信,告诉她自己一切都好,然后让人给烧了,在他心中娘亲已经死了,写信不过是寄托自己的念想。
电影的结尾是一种成全,菊仙与程蝶衣都是真虞姬,最后从一而终。段小楼是假霸王,辜负了两个同样爱他的人,选择活着。
小说的主题与电影就有跟大的不同。
虚情假意,苟且偷生。
小说的结尾程蝶衣没有自杀,段小楼偷渡香港,苟延残喘的活着,纠缠半生的师兄弟在香港偶遇,此时的程蝶衣已经得到平反,因为过去的辉煌成了京剧团的艺术指导,嗓子哑了的段小楼成了蝼蚁般的小市民,靠写卑劣的伎俩骗取补贴过活。
程蝶衣丢了一根手指,自杀过又被救活,之后再也不敢死了,他选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听从组织的安排,跟一个在茶叶店办公的女人结婚。曾经,程蝶衣希望段小楼明白他的心意,再重聚时他只希望段小楼什么都不要提。可是段小楼还是提了,不仅提了还婉转地表明自己一直明白他心意。
这是小说最残忍的地方。
电影中的段小楼不明白也不想明白程蝶衣的心意,所以他只是个普通人,现实中的人,即使犯错,也可以理解。
小说中的段小楼一直都明白,但装作不明白,看着程蝶衣和菊仙为他争风吃醋,他佯装不知。
因为不懂,所以残忍。
明明懂得,依然残忍。
程蝶衣走后,段小楼也没有太多悲伤,家国恨,儿女情,都比不上他的落脚地,过去已经过去,生活还要继续,苟延残喘也好,狼狈不堪也好,至少活着。
有情有义到底是戏台上的词,人间,只是抹了脂粉的脸,穷途末路下,才能看到人性。
最通俗来说,电影就是理想主义,小说就是现实主义。
情节不同第一:母亲艳红
电影中母亲艳红跪求关师傅收徒,断指后,理了理头发,将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披在儿子身上,施礼离开,下一幕,同屋的孩子嘲笑小豆子,他负气将棉衣丢到火盆里,此处表现出小豆子幼年的性格,外表清秀,但是个有骨气的男儿,虽然无力反抗,但会做最后一点斗争。
小说中没有下跪,直接切断六指后,签下契约,悄悄塞给给小豆子留下一包点心,嘱咐了好些话,才恨下心离开。母亲离开后的小豆子表现的很害怕,是师兄小石头一直安慰他。
第二:小癞子的戏份
电影刚出场一个逃跑的孩子,是个惯犯,总是逃跑总被抓,抓回来后就是一顿毒打。他疯疯癫癫,总说大话,后来又得机会逃跑时,还不忘叫上小豆子,两人偶然遇到当时当红的名角儿登台,台上的名角儿在演《霸王别姬》,台下的两个孩子都哭了,小豆子哭是认清了自己的追求,他要做虞姬,要从一而终。小癞子哭,是不知道要挨多少打才能成角,自己这辈子能不能成角儿。最后小豆子选择回戏班认错受罚,跟他一起回去的小癞子一路上说大话,到了门口却不敢进去,看着小豆子挨打受罚的他被吓怕了,将怀里的糖葫芦一颗颗吃下去,让后用练功绳上吊自杀了。小癞子的死让小豆子有了生,让他有了目标,要做台上的角儿,要做虞姬,要从一而终。
小说中小癞子的戏份就两场,第一次跟电影中一样,在天桥下表演时趁乱逃跑被抓。
第二次是小豆子表演完《思凡》后,小癞子被发现死在杂物房,用腰带吊在木架子上,也是自己成全自己,至于原因,小说中没有提,或许是因为受不了打,或许是知道自己成不了角,总之一样的无关紧要,在当时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第三:小四儿
电影中的小四儿,是小豆子捡回来的弃婴,小豆子给了他生,长大成后的小四儿却要他死。到底是畸形下的孽种,注定要造孽。
小说中的小四儿是在戏班子里学戏的孩子,偶然见过程蝶衣后,求爷爷告奶奶,上赶着给程蝶衣做跟班,长长见识,小四儿的资质一般,成不了角儿,所以机会来临时,选择走捷径。同样是背叛,只是没有电影中那样有深意。
第四:烟杆捅嘴
电影中,小豆子将《思凡》唱错时,是师兄小石头一把夺过关师傅的烟杆,捅小豆子的嘴。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隐喻小石头和小豆子的关系,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这样一来情节就连贯了,长大后的程蝶衣迷恋着师兄段小楼,不仅仅是年幼时同甘共苦的情谊,也是因为当初是小石头用烟杆捅了小豆子的嘴,精神上的重生。
小说中, 用烟杆捅嘴的是师父,这样一来,更加直白的表明小豆子对小石头情感,就是爱,没有一点误会,一直都很清醒。
第五:菊仙护剑
电影中,披斗时菊仙不计前嫌从火中捡回了蝶衣的宝剑,菊仙明白这把剑的重要性,也明白蝶衣对段小楼的情谊,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同时,菊仙为蝶衣捡剑的举动,让他彻底崩溃,他最爱的楚霸王段小楼为了活下去将宝剑丢到火里,而他恨了的女人却舍命护剑,西楚霸王无情无义,风尘妓女却重情重义,所以他发狂了,将怒火发泄在菊仙身上,揭发她的过去,间接逼她悬梁自尽。
小说中,是程蝶衣自己不顾一切,冲入火场救回宝剑,之后他也恶毒了,除了揭发菊仙,连段小楼也不放过,似乎要将他们俩碎尸万段,小说太残忍了,一个都不放过,只有菊仙,都是悬梁自尽,从一而终。
电影中,是程蝶衣拔尖自刎,成了虞姬,完成了自己的从一而终,美丽的事物只有被毁灭才能成为神话,所以程蝶衣死了,但人物升华了,他成了虞姬,他所有行为的都可以理解同情。
小说的结尾,程蝶衣和段小楼重逢后,也登台再演了一出《霸王别姬》,戏演完了他也醒了,在梦中他拔尖自刎,醒来后照样妥协地活着,虞姬的从一而终,注定是在舞台上,在梦里。他选择活着,嘴上说“这辈子就想当虞姬”,现实中妥协地活着。
人物性格不同第一:程蝶衣
电影里的程蝶衣是活在戏里的“痴人”,除了师兄和戏,其他的一切都跟他没有关系,他把师兄段小楼当成了西楚霸王,自己是他的虞姬,可是后来师兄娶了菊仙,他就只剩下戏,在戏里面继续做梦,依然不关心其他事物,电影结尾时,他的梦醒了,知道是自己一直错了,他选择一错到底,从一而终,这样大家都理解了,他只是在时代变动下,一个执着又单纯的“痴人”。
小说中的残忍来自程蝶衣的清醒,他就是爱上了师兄段小楼,会因为段小楼娶菊仙而出于报复地赴了袁四爷之约,会跟菊仙争风吃醋,嘴炮攻击,跟两个市井妇女没什么不同,最后经历万千磨难,选择妥协地活着。
没有电影中的无辜与高贵,只有现实与庸俗。
第二:菊仙
小说中的菊仙更加精明更加会算计,她见程蝶衣的第一眼就大约知道了他的心意,将他当作是自己的“情敌”,一直撺掇着段小楼不要跟他一起唱戏,没有抱着宝剑跟袁四爷谈判,也没有为程蝶衣从火中救下宝剑,会为了救段小楼而牺牲程蝶衣,小说中的菊仙没有电影中的大义凛然,两人之间唯一一次温情,是程蝶衣戒毒时痛苦的叫“娘”,菊仙抱住他,不过是“穷鸟入怀,猎师也不杀。”的同情。
第三:段小楼
电影中的段小楼是个明白人,活得明白,台上他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台下他是吃喝嫖赌的名角儿段小楼,唱戏的时候就唱戏,生活的时候就生活,程蝶衣只想跟他唱一辈子的戏,他反而劝他在凡人堆里要生活。面对蝶衣炙热的情感,他不理解,当然也不想理解,所以电影中,他可恶可恨但也能被理解,毕竟大家都是个普通人。
小说中的段小楼是残忍的,他明白师弟对他的心意,但佯装不知,享受这跟师弟台上的默契,跟菊仙台下的恩爱,一个狠毒的男人。
第四:袁四爷
电影中爱戏,爱程蝶衣的虞姬,他以宝剑相赠,愿作尘世中的知己,但到底离不开占用,程蝶衣被抓时,他袖手旁观在家喂鸟,趁机奚落段小楼,是菊仙抱剑要挟,才上法庭作证致辞,程蝶衣拒绝说谎串词,他气愤地离开,一句:“我走不走,他都死定了。”
没有半点情谊与留恋,程蝶衣的死活跟他无关,他已经仁至义尽。
小说中袁四爷是个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的中年男人,他跟程蝶衣的关系更加直白,达官贵人包戏子,袁四爷是戏迷,但戏到底是娱乐,程蝶衣也只是他的占有品。都是假霸王。
个人总结当初段小楼在张公公府里看中一把宝剑,一边玩弄一边说:
“霸王要是有这把剑早就把刘邦砍了,到时候当上了皇上,那你就是正宫娘娘了”
一句孩子的玩笑话,程蝶衣却当了真,他找了多年,终于从袁四爷那里拿到了,连夜抱着宝剑去找师兄,此时段小楼已经跟菊仙定亲,一群人在屋子里热闹。他把宝剑送给师兄,这是他最后的希望,可是师兄早就把当初的玩笑话给忘了。
对于程蝶衣而言这就是背叛,他拒绝与段小楼同台,因为他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霸王了。
小说中,程蝶衣一直想办法让段小楼和菊仙来分开,即使在被批斗时,他都在希望菊仙为了生存跟段小楼划清界限,这样师兄就又是他一个人的了。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现实有又庸俗,但这也是人间。
说实话,电影中的每一处安排都可以用精美绝伦,人物关系层层连系,没有一点是多余,而小说情节有点散,确实格局不大,只是在情爱中徘徊,但文风冷冽毒辣,陈凯歌说小说“俗”,可是谁不是活在这俗世之中呢?二者各有各的精彩,无法比较。
不过写完《霸王别姬》后的李碧华依然是“文坛妖女”,妖娆冷冽独树一帜。
而拍完《霸王别姬》的陈凯歌,似乎找不到方向了,他沉醉在自己的文化浪漫中无法自拔,框架太大,渴望的内容太多,却总是不能把故事讲好,他口中李碧华小说的“俗”,正是他不具备的东西,电影《霸王别姬》将格局与情感相融合,使故事得到了平衡,最难得的是,陈凯歌没有插手编剧的工作,小说作者李碧华也没有,全权交给编剧芦苇负责,这太难得了。
电影的成功,不是陈凯歌一人的成绩,而是全剧组全有人的功劳,当时的他们,真的做到了不疯魔不成活,大家一心只想拍好电影,不知不觉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二十六年了,电影依旧辉煌。两个虞姬从一而终,只有霸王落寞的站在舞台中央,孤零零地站着。
真的很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