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2-11 18:18 的文章

铁打的老二,流水的头头,梁山智囊一一吴用

当看到马云口若悬,舌烂莲花,言必讲战略,开口叨未来的时候,我十二万分地相信了战国苏秦是有真本事能够合纵诸侯,挂六国帅印,使虎狼之秦十多年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看到郭德纲讲述自己创业屡败屡战,一路风刀雪剑跌跌撞撞才开创德云社盛世,并且懂得关了门知道相妇教子,开了门晓得课徒待客,上得了综艺当评委做主持,下得了剧场说相声唱大戏,这一关一开,不就是鬼谷子的"捭阖”之道吗?

苏秦的口才侧重点在于政论,在于天下大势,恢宏博大。

郭德纲的口才在于洞察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间烟火,鸡毛蒜皮,七情六欲,花鸟虫鱼……吴用似乎更像郭德纲。

《水浒传》里,读书人不多,大部分都是孔武有力,一言不合抄家伙杀人放火的粗囟汉子,草莽英雄。

但统领他们的偏偏是书生,有文化的人儿:王伦,宋江,吴用。

王伦是梁山的第一任山主,是位落第秀才,人不笨,懂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道理。林冲一上山,就知道会危及自己的事业:自己没十分本事,手下的杜迁,宋万武艺平常,假如林冲看破自己是黔之驴,来个霸王硬上弓怎么迎敌?

王伦是个聪明人,但不识时务。结局果然被林冲火拼,杀了。

如果是吴用,他会怎么处理?

他肯定会让贤,迎请林冲做老大,自己做老二,他的处世哲学是,枪打出头鸟,老二活到老。

郭德纲被问到想不想做全国相声的领头羊,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打死不做。为什呀,做了就会被别人打死。

吴用是《水浒传》高层人物里唯一一个善始终的人,水浒传前七十回来来回回讲得都是怎样救人和怎样被别人救,但只有吴用没坐过牢,没尝过死亡滋味,甚至狼狈都没沾过身。凭什么呀?

高智商,读书多:

万卷经书曾读,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读书多是否真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呢?我们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能,街亭失守马谡不能,及时雨宋江不能。

宋江是一个县吏,“自幼曾攻经史,长大亦有权谋",但杀了阎婆惜亡命江湖后,就像一个职场小白,善良有余,变通不足。什么装疯吃屎,坐牢问斩,九死一生,没有一次是通过自己的学问逢凶化吉,绝路逃生的,这证明了不能解决问题读了再多书也白搭。

唯一例外的是 吴用可以用所学的经史知识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这证明他是个天才,既然是天才却又偏考不上功名,吴用是位穷教书匠,没办法,或许只能再次解释为他是一个不会考试的天才。

话说刘唐,公孙胜,吴用三人想谋取梁中书的生辰纲,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晁盖。

晁盖这人喜爱结识英雄好汉,不论好歹,只要来投奔,管吃管住,走的时侯还发工资。在江湖博得了美名。

在组建劫持生辰纲团队时,吴用起了主导作用,他对晁盖说:

人多做不得,人少也做不得,庄上空有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

晁盖讲:怎么办?先生假如有心腹好汉可以请来成就这事。

从建团队这事可以看出:

‘①吴用很狡猾,他推荐了自己的三个心腹阮氏三雄,等于入股份50%。

② 晁盖智商不高,书中说他“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一遇上正事,既没心腹,又没朋友,他既没结到英雄,也没识出好汉。施耐庵用词不当,既然晁盖根本就一孤家寡人,何来“结识"一词?

③晁盖没眼力,识不破吴用诡计,主动权被吴用抓住,为曰后步王伦后尘打下埋伏。

吴用除了谋略高之外,口才极佳,自诩“三寸不烂之舌”,主要体现在说服三阮劫生辰纲,化装算命先生策反卢俊义。

他找着两年未见的三阮,不急着和盘托出目的,而是如同《向往的生活》一样,寒喧叙家常,喝酒吃美食,彼此熟络之下后还不说,非要去阮氏家里做客还礼,再摆酒菜成席唠兄弟情。

吴用说:东家办宴席,想要十几条十四五斤重的金色鲤鱼

三阮:这个没有。

吴:这个可以有

三阮:这个真没有

吴:为什么呀?

三阮说出了原因,梁山泊水大鱼大,但被一伙武艺高强的人霸占了,一年多不敢去招惹,很想向往梁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没人担保引见还怕不够资格,生生要被尿憋死了。

这时吴用才引入正题:晁盖有一套富贵,正缺人手,我不是坏心引诱,只要这富贵到手,保一辈子快活。

三阮就这么被吴用说服:一腔热血卖与识货得。

吴用的智慧是不做头头,宋江上梁山后,排了老二,吴用做老三,他心甘情愿。晁盖一死,宋江扶正做了头,惦着把卢俊义弄上山来做二头领,吴用是爽心地承诺,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卢俊义做成一碟梁山的菜。

吴用对人性洞察得入微,把控人性出神化。对李逵这种情绪化的人来疯,他安排燕青跟他搭档,小乙哥的摔跤术天下无人能敌。

当晁盖的观念阻碍梁山向招安的方向发展时,他忽然就被史文恭射死了

要知道当年王伦阻碍了吴用的前程,他轻而易举地挑拔林冲火拼王伦,被一刀捅死。

多年以后,梁山招安进了国家军队,剿灭了方腊,每人加官进爵。吴用说出了心里话:

吴用是一寸学究,始随晁盖,后遇宋江,救护一命,坐享荣华,到今数十余载,皆赖兄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