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2-07 16:48 的文章

《怦然心动》:比起爱情,更让人心动的是遇见那

文/糖糖姑娘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这是电影《怦然心动》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它像我们描述了世间的包罗万象,人性的风格迥异,社会的千奇百怪,同样的风景映射在不同的人眼里,所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画卷。

在《怦然心动》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性格特征、家庭教育以及处事原则截然相反的两个人(朱丽和布莱斯)是如何打破固己观念,重新认知并接纳爱情、人性、自我的生命主题的。

他们缘起于一场寻常无比的遇见,同时也在这场遇见中收获了赤裸裸的碰撞和成长。

朱丽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热情勇敢,一场青春期的懵懂暗恋,让她触碰到了布莱斯骨子里的“偏见”,这是人性中最丑陋的东西;布莱斯是一个少年老沉的男孩,受父亲观念的影响,他对朱丽避之不及,然而经过一次次心灵的触碰,他从朱丽身上看到了最美好的生命情感,一种关乎“爱与自我”的完美追求。

这部“滑稽”与浪漫并存的早恋电影,从男女主不同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场青春期的的懵懂情愫,经过逐层挖掘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关于青春期成长、家庭教育、人性底层逻辑的探索之旅。

也正如导演罗伯·莱纳说:“这是一部关于同龄孩子的初恋的电影。它关注的是成长的另一个部分。”

01 情起:爱情起于片刻的心动

布莱斯全家搬到小镇那一天,邻居女孩朱丽跑来帮忙,并对布莱斯一见钟情,吸引她的是布莱斯那闪烁如星辰的眼眸,以及那羞红的玫瑰花般的脸颊,此刻她的心愿是获得他的吻。

没错,这个仅有七岁的美丽小姑娘准备谈恋爱了,她缠着小男孩布莱斯不放,像橡皮糖一般想要黏住心上人,举止大胆热恋,吓得布莱斯犹如躲瘟神一般,满脸的嫌弃和难为情

“早恋”这个词,无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件非常避讳的事情,它的出现必定会引起家长和学校的躁动,然而该影片却由一个七岁的孩子如此直白的表达出来,有些出乎意外,在早恋被严防死守的当代,家长们更是看不得这样的事情被搬到荧屏。

在我看来,朱丽对布莱斯的好感,是她独立自信等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本能追寻,就像她喜欢爬到高高的梧桐树上,俯视落日余晖、天边晚霞一样,她喜欢的不过是一种对美好的憧憬。

她喜欢布莱斯,是因为她透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布莱斯身上迷人的地方,这是朱丽的主观感受,她所想的世界如她所看到的如出一辙,她甚至认为布莱斯能和她有同样的感受。

然而,并不是每一双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这也是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导演采取一种交替比对切换的叙事手法,来描绘朱丽和布莱斯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了同样年龄的男孩和女孩的内心世界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矛盾、以及鸿沟,无疑是“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的真实写照了。

朱丽对布莱斯的喜爱,源于一双迷人的眼睛,这个理由在成人世界看来很难成立,但细细品味下来,你会发现朱丽喜欢的是内心那个被她自己美化了的布莱斯,他的笑容如此灿烂,他的声音如此婉转动听,就连他的格子衬衫都能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味,这种仅靠思念和期待就能生存的情愫,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情感,即我爱的世界里刚好有一个如此美好的你。

02 缘灭:爱情止于深入骨髓的偏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丽和布莱斯的生活和思想都在发生微妙而缓慢的变化,不变的是,朱丽依旧喜欢布莱斯,而布莱斯依旧躲着朱丽。

朱丽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当工人们想要砍掉那一颗她心爱的梧桐树时,她爬上高高的树梢以此拒绝伐木的行为,并祈求她的伙伴布莱斯爬上树稍,跟她一起保护梧桐树,但她的哀求并未得到布莱斯的回应,绝望的朱丽抱着树枝不停地哭泣,直到父亲赶来劝说。

最幽默的是,朱丽影响工人伐木的事件还上了当地的报纸,这无疑加深了朱丽在布莱斯眼里的怪人形象,同时朱丽对布莱斯也有了第一次失望。

这一个小故事以微妙的方式捕捉到了理想主义和青春期的失望之间的鸿沟。从朱丽坚持不砍树到布莱斯面对朱丽的苦苦哀求时的逃避,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错误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这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

砍树事件是故事推向另一个高潮的端倪,但真正拉开朱丽与布莱斯的距离,使他们决裂的事件有二,一是,布莱斯把朱丽送给他们家的鸡蛋偷偷扔到垃圾桶,因为他觉得朱丽家的院子杂乱不堪,鸡蛋会有细菌,二是布莱斯和同学嘲笑朱丽的叔叔是一个傻子,并把这种嘲笑延伸到朱丽身上。

经过这两件事后,朱丽对布莱斯的态度变得十分冷漠,她开始思考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的意义,那个曾经阳光美好的布莱斯,也不过尔尔,他的内心世界如此不堪,举手投足之间的偏见是深入骨髓的。

书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生命最初都是美好的,没有善恶之分,小孩子哪里懂得深什么是好是坏,唯一能使他们认知固化的是成长环境,布莱斯对朱丽家的偏见,源于他父亲对朱丽一家的嘲讽和轻视。

小孩子就是这样,很容易习得父母所传递的世界观,并延续这种观念去对待人和事,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大抵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布莱斯之所以有偏见,是因为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他从不去思考那些表象之下的真相,毕竟懒惰是人的天性,拿着现成的东西来用要比亲自去实践方便得多,相反,朱丽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她并不害怕与众不同,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拥护内心世界的美好,是一个有担当有智慧有独立人格的人。

偏见就像一面高墙,它阻挡了人的视线,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唯有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将其打破,从而看到绚丽的世界以及彩虹般的人生。

03 转折:思考和内省是情感与成长得以延续的关键

随着故事的推进,布莱斯对朱丽的情感发生了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外公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是第一个帮助布莱斯看到朱丽身上发出迷人彩虹之光的人。

他主动帮助朱丽修葺院子,打理草坪,在布莱斯的父亲嘲笑朱丽爸爸有一个智障兄弟时挺身而出,外公的行为让布莱斯看到了人性中最善良的光茫,更让布莱斯明白的是,外公所做的一切不是讨好,不是偏激,而是因为朱丽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她值得被爱更值得被尊重。

在外公的影响下,布莱斯开始注意朱丽了,他偷偷收藏朱丽妨碍砍树时的报纸,实验课上偷偷注视对方,并找一切机会接近她。此刻他发现,原来那个讨人厌的跟屁虫并不像原初想象的那般不堪。

然而在午餐约会的拍卖会上,朱丽的所作所为,让布莱斯羞愧难当,他以为朱丽肯定会选自己,但朱丽却把票投给了一个身形胖乎乎的小男孩,这是布莱斯青春期受到的第一次背叛与伤害,更可怕的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昔日里那个不受自己待见的怪人。

这种情感的偏移使得布莱斯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内心,朱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对朱丽的情感是否已被偏见所埋没了?

另一方面,朱丽也在思考,她的爱情并不是盲目的,当布莱斯想亲吻她的时候,她拒绝了,尽管这个吻是她六年前就期待的,她也坚定如铁,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布莱斯的美好形象早已坍塌,她不能接受布莱斯,其实是不能接受自己妥协的软弱,那个与她不同的世界,她是有勇气说不的。

影片最后一幕很温馨,布莱斯在朱丽家的院子里,为她种下一颗梧桐树幼苗,这一幕屋内的朱丽看在眼里,她为之所动,眼前这个勇敢有爱的布莱斯才是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这棵幼苗就好像朱丽和布莱斯之间的纽带,只有两人共同出力,且力量均衡,树才能不偏不移地“长在”两个人的心中,同时它也是布莱斯与朱丽美好情感开端的象征,更是两位主人公对情感、自我、世界等新的认知感形成的起点。

从两位主人公对彼此情感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思考和自省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它让我们看到自己与他人所处的位置,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表象之下的真相,及时思考和自省,是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的前提。

04 结合主人公对生命情感认知的转变,谈谈影片带给观众的几点现实思考和意义。

一:家庭教育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关键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朱丽的家庭在物质上是贫穷的,她们的房子是租来的,院子是杂乱无章的,但她们家的生活是快乐而自由的,比如朱丽作为一个女孩子爬到高高的树上而不被责骂,比如朱丽的双胞胎哥哥在饭桌上唱歌时得到的是家人的倾听和掌声,比如科技展上,朱丽的父母会陪着女儿进行一场孵化小鸡的实验,一同感受生命初生的喜悦,再比如父母因为家庭压力而吵架时,他们会到朱丽的房间安慰她,并告诉朱丽这不是她的错……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朱丽的家庭是充满爱与温暖的。

反观布莱斯的家庭充满了严肃和隔阂,尤其是他的父亲,说话时尖酸刻薄,言语之间充满了嘲讽与不屑,从他对待长辈、妻子、孩子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与家人的感情颇为平淡,在这种冷冰冰的气氛中成长,布莱斯的内心一定是缺乏安全感的。

我们都知道家庭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走向,热情和善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是阳光的,相反尖酸刻薄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也是孤僻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什么,孩子就学什么。

正是朱丽的父母给予了她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她才不会因为家庭的贫寒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为布莱斯一家的偏见而失去自我,也正是因为家庭给予的温度,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自信、独立、乐观、勇敢、善良,如彩虹般的朱丽。

二:“爱人先爱己”的自我认同感是爱情的基础

朱丽发现布莱斯怀疑鸡蛋有细菌并把它们扔掉时,她主动跟父母说要打理院子,在我看来她并不是因为害怕被嘲笑才这么做,而是她期待租来房子能给她带来一些美好,这是她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使然。

也正是因为这种追求美好的本性,才能让她在受到布莱斯的嘲笑与侮辱时,果断离开,当眼前这个“劣迹斑斑”的男孩,与自我内心美好的情感背道而驰时,决绝是朱丽内心的底气,也是她自爱的表现。

在大多的电影和书籍中,作者会刻意去描写女性在爱情中柔弱的一面,将她们勾勒成美艳且娇弱的花儿,她们一边追寻爱情,一边在爱情中迷失自我。

比如,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爱而不得,抑郁而终;

比如,《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在捍卫爱情时的跋扈与偏执:我要找到掠夺我爱情的人,杀死她,找到背叛我爱情的人,同爱情彻底决裂。

再比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杨的“北大女生”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危险地位,如果不能自爱,必定会迎来一场彻底的毁灭。

特别感谢《怦然心动》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独立又自爱的伟大女性的形象,也教会了我们,爱情婚姻的幸福程度源于我们看待自己的高度,爱人者先自爱的自我认同感才是爱情婚姻长久的关键。

三:“整体胜于局部”的格局观是打破世俗成见拥抱美好人生的法宝。

当朱丽的父亲告诉她“整体胜于局部”的价值观时,我备受感动,一位父亲,在发现女儿早恋时没有责备,而是引导她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这样宽松平等的亲子沟通方式背后藏着很大的智慧。

再来谈谈朱丽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的含义,布莱斯就是整体逊于局部的典型例子,他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但他性格胆小懦弱;而朱丽则是整体胜于局部的,她爱爬树,爱粘人,甚至有些“自以为是”,但细品下来,你才能看到这些表象之下藏着一个人格完整的灵魂。

识人选择整体还是局部,决定了结果的走向,女主朱丽就是选择了前者,放弃那个达不到自己标准的布莱斯,才能在最后收获完美的爱情。

然而不单单是爱情,在任何事情中,我们都要有“整体胜于局部”的格局观,你获得价值取决于你眼睛所看到的和心里所感知的一切。

早在1948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生命问题》中首次提到了系统论。系统论和机械论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机械论认为整体可以分成局部,局部可以合成整体,而系统论则认为整体胜于局部总和,即使把整体中所有的局部都弄清楚了,也不意味着将整体研究清楚了。

就好比,一个单词中的每个字母你都认识,合起来未必就懂得单词的含义,一个句子中的每个单词你都认识,整个句子合起来也未必是单词字面的意思。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整体胜于局部”的格局观是一种对完美状态的追求,更是一种不妥协、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写在最后,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美丑并不取决于ta的外貌,更多的是取决于那一俱皮囊之下的内心世界,比起外貌,我们更爱那些存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而比起爱情,更让人心动是遇上自尊自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