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2-06 13:11 的文章

《鹤唳华亭》中的“贞”与“缪”,简单的一个

《鹤唳华亭》中的皇太子萧定权,虽然身为男主,却似乎缺了本该有的主角光环,时不时的就来段哭戏的他,给观众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缺爱的孩子。生在帝王之家,父亲对自己的不理解与不信任就如同一根刺,不断刺痛着他的内心。此时这位可怜的皇太子,只有从老师卢世瑜的关心中寻找慰藉。

皇太子太子对父亲的距离感,以及对这位恩师依赖不是没有原因的,要知道在《鹤唳华亭》前十几集的剧情中,几乎每次太子被皇帝老爸“抛弃”,恩师卢世瑜都会如“守护天使”般,出来给太子化解危局。但也正因为多次忤逆皇帝,卢世瑜最终自刎于御前,试图用自己的生命弥合这对天家父子的裂痕。

卢世瑜死后,太子本想挽救女主一家人的性命,却不得不在皇帝的威逼下,做出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救女主一家性命,要么保全恩师卢世瑜的谥号,最后皇太子与女主挥泪告别,忍痛选择了后者。

那么为何太子会如此看中老师的谥号呢?

文官一生的追求——一个谥号

谥号是古代官方对于人死后(一般是官员)的评价,大致相当于现如今的光荣称号,比如烈士、见义勇为英雄,国家特殊贡献奖等等,区别是谥号只在人去世后才会授予,而除了烈士以外的荣誉表彰则无此类限制,生前即可获得。

古代的谥号看似无形,却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标。正如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诗句中所说的那样: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身后名指的便是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中由朝廷官方授予的谥号是这些评价中最为核心的一环,也是后世史家文人品评历史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谥号除了关系一个人的历史评价,同样也是留给后世子孙的的无形资产,试问有什么遗产会比留给家族后代一个美名更好呢?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起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位名人——曾国藩(1811年-1872年),中国近代史中的两位伟人都曾对其有过极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后世人对他的认可。想当初曾国藩从无到有建立湘军,而后又输的精光差点投湖自尽,被人救下后又从头再来,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最为关键的是在其功成名就后,还能够不忘初心,恪守君臣之道,没有因个人的欲望而置百姓国家于水火。

正因为如此,在曾国藩死后被清朝授予了“文正”的谥号。这几乎是明清两代文官最高的谥号,尤其在清朝,只有皇帝才有权利圈定“文正”这一谥号,因此在清朝200多年国祚中,被授予“文正”谥号的官员,包括曾国藩在内只有区区8人。官方的肯定,世俗的认可,正是这份余荫,加上曾氏的家风教育,让曾国藩的后人依旧活跃在中国近代的医术、文化和科学领域,赢得世人的赞许和认可。

既有美谥,自然也有恶谥

从曾国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谥号的重要性,下面让我们回到《鹤唳华亭》的剧情,在太子恩师卢世瑜去世后,皇帝给出了两个谥号让太子选:

先来看右侧的“贞”,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对这个谥号有这样的解释: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美谥,在文官谥号体系中是一个仅次于“文正”的谥号。一旁的“缪”则是有些偏负面的谥号,虽然没有达到恶谥的程度,但也差不多了,正如《鹤唳华亭》中皇太子所说的:

清白守节为贞,伤人避贤为缪,忧国忘死为贞,防善蔽仁为缪,名实不爽为贞,名与实爽为缪。

如果卢世瑜被安上一个“缪”字的谥号,那皇太子老师的一生基本就被否定了,所以皇太子才会如此纠结,最后甚至牺牲了女主一家人来与皇帝作为交换。

从中肯到荒谬,谥号的千年之殇

谥号,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便下令废弃了商代以来对逝去人使用庙号的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谥号制度,以后便一直沿用下来。在秦朝一统六国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问题,便将谥号制度废止,直到汉朝初年又重新被启用。上文说的恶谥在北宋时期便不再被人使用了,而只用美谥或平谥(中性的评价)。

不过任何评价体系都有其自身的“保质期”,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其评价客观性便受到了影响,甚至于成了文臣溜须拍马的手段。

对比下我们就会发现,汉朝时的谥号最为简略,也很客观,汉高祖刘邦的谥号为【高皇帝】,汉惠帝刘盈谥号为【孝惠皇帝】,汉文帝刘恒的谥号为【孝文皇帝】。

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便开始有所增加,如开国皇帝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还算勉强说得过去。

时间来到宋朝,皇帝的谥号便开始飘了,最多的为十六个字,如宋仁宗的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宋英宗的谥号为【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已经有些花里胡哨了。

明清两代谥号就基本被玩跑偏了,明朝皇帝谥号逼近20字大关,而清朝帝后的谥号则都是20字起步,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影响的慈禧太后,其谥号更是高达25个字,而且都是实打实的美谥,让我们来欣赏下【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如此多的溢美之词,用在了慈禧身上,真的是对执笔史官最响亮的巴掌,千年传承的文人风骨,经沦落至此,可悲可叹。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船夫聊历史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