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2-06 13:08 的文章

张艺谋的1987年,除了巩俐,还有厚重人生的“释

世俗和理想相对于生命而言,就好像城市中的市井街头和大雅之堂,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意味。而当我们在用生命去上下求索人生的意义时,总免不了会在世俗的诱惑和理想的坚持之间徘徊。特别是在一些沮丧的暗无天日的年代,因为家庭的问题,因为先天的不足,现实和理想之间总有着跨不过的艰难险阻。然而越是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越是心情低落沮丧的时候,人们总会对人生的现状耿耿于怀,以至于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悬梁刺股,也要一尝夙愿。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孑然一身,却了无牵挂,意气风发,将理想等同于生命的核心价值。

张艺谋和前妻

在我国,有一位导演在很长的时间内,代表着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他便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说到此人,如果不是资深的影迷,可能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他极具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如早期的文艺片《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等,以及后期以《英雄》为代表的,国产的中国风商业大片。在一段时间内,张艺谋无论是在文艺片领域还是商业片领域,他几乎代表着国产电影的最高水平,以及国产电影的发展方向。

在张艺谋众多的电影作品中,他的处女作《红高粱》一直被视为其职业生涯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自当年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同名小说。而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当年张艺谋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多年。通过前几年在国产电影圈的摸爬滚打,当时张艺谋已经是一位著名的电影摄影师,但是他的志向远不止如此。因为当时在他自己看来,他已经掌握了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所有技能。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没有好的题材。

《红高粱》剧照

这一切让张艺谋当时的妻子肖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丈夫能够找到一个好的题材,肖华利用工作的业余时间,翻看了各种资料。最后她看到了当年莫言刚刚发布不久的小说《红高粱》,于是她把这个题材推荐给了张艺谋。而莫言又是张艺谋非常喜欢的一位现代作家,当时张艺谋的工作已经由广西电影制片厂调到了西安电影制片厂。之所以同意“跳槽”,是因为时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吴天明,同意张艺谋在和他合作完《老井》这部影片后,让张艺谋转型为一名电影导演。

《红高粱》剧照

《老井》的拍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1986年,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不仅担任影片的摄影师,同时他还是《老井》的男主角。也是凭借这部影片,张艺谋首次登上大银幕,便获得了包括东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三个影帝。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让张艺谋感到满足,他迫切地希望能够成长为一名电影导演。于是张艺谋在1987年开始筹备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银幕处女作《红高粱》,这一年张艺谋37岁。

张艺谋和巩俐在片场

这一年,在《红高粱》女主角的选角过程中,张艺谋遇到了22岁的巩俐,那时候张艺谋有自己的家庭,巩俐也有自己的男友,在最初的合作过程中,张艺谋和巩俐也仅仅是简单的工作关系。让他们走到一起的,单纯的是为了创作一部经典的电影。在选巩俐做主角的过程中,巩俐俏瘦的外形并不符合大家心中“我奶奶”九儿的形象,甚至是几乎不干涉影片创作的原著小说的作者莫言也认为,张艺谋可能是看走了眼。

“第一印象是清秀、聪明。当时她穿着一件宽大的衣服试镜,与我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经过进一步接触,发现她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外表很纯,不是那种看起来很泼辣的样子。外表不张扬、夸张,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张艺谋后来回忆巩俐试镜时,如是说。

《红高粱》剧照

的确当影片上映之后,银幕上的效果一出来,大家都知道,张艺谋的决定是正确的。就连莫言也说,他很庆幸遇到了张艺谋。《红高粱》的成功是具有一定轰动效应的,这个效应主要体现在,在1988年初,《红高粱》参展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并获得了电影节上最高奖项金熊奖。这是当年国产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记录,是国产电影的第一次。这次获奖不仅仅是张艺谋,参与影片创作的整个团队都感受到了电影带给他们的荣光。这也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知名度上最大的一次提升。

莫言在谈到电影《红高粱》时,感慨道:“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红高粱》剧照

在如此成功的事业之下,张艺谋的婚姻和家庭却出现了变故。在《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的信息传来时,他当时的妻子肖华,刚刚度过了一个阴冷孤独的春节,因为在这之前,她发现和自己相恋了20年,并结婚10年的丈夫张艺谋移情巩俐,而此时他们的女儿刚刚4岁。即便是这样,肖华还是期待着张艺谋的回心转意,但是她等来的,却是张艺谋和自己的渐行渐远。

张艺谋和巩俐在戛纳

肖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她和张艺谋感情的结局:“我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张艺谋在我脑海里的影子越来越遥远。在我的心底里永远有一块圣洁的土地,虽然这块圣土已被玷污,但我依然怀念着昔日的纯真和诚实。是呀,这个从年少时就在艰苦环境中拼搏出来的人,竟也会那样软弱。他能克服许多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但却永远不能战胜自身的欲念。《红高粱》塑造了一个有作为的导演,也最终熄灭了一颗曾经真诚过的心。在我与张艺谋二十几年的交往中,我似乎成了个悲剧人物,但我相信张艺谋也不会例外,时间会证实一切。”

张艺谋和李连杰在《英雄》片场

的确,如肖华所言,张艺谋出生在一个命途多舛,却又家学深厚的家庭,即便是现在,相信很多人也很难相信张艺谋的家世会如此的“显赫”。张艺谋的爷爷是一名县长,具体应该是在民国时期吧,当时正值他管辖的区域匪患严重。张艺谋的爷爷组织力量大力剿匪,但是因为满腔热血,却缺乏实际经验,以至于当官不成,还连累了家庭。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这正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后来张家就此衰落,但是这也让张艺谋的爷爷有了“兵法”的意识。

张艺谋和巩俐

以至于张艺谋的父亲和张艺谋父亲的两个哥哥,都被张艺谋的爷爷送去了黄埔军校。本来不相干的事情,也最终让未出生的张艺谋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后来张艺谋的大伯去了台湾,他的叔叔下落不明,而张艺谋的父亲则留在了老家。这些老一辈人的经历,也让张艺谋在自己的年代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也正是压力重重的人生,让张艺谋展现出了老一辈人的倔强。

“从一九六八年往后数,张艺谋插了三年队。三年间,无非春种秋耘,夏收冬藏,闲时便去修水利,几十个人住一孔窑,一干就是百十天。就在这种传了几千年的耕作活动中,他见到了为活着而劳动的农民,他也尝到了穷的滋味。一次,他跟我说起夏日里割麦的麦客,一顿吃得下几斤面条,撑得打滚儿了,就用擀面杖自己的肚子。泄过以后,下一顿又再吃下几斤。”陈凯歌在他那篇《秦国人》中这样描述张艺谋曾经的经历。

而就是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之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张艺谋遇到了他的前妻肖华。在艰难的岁月中,肖华的存在给了张艺谋很大的支持和鼓舞。这段经历,便是肖华在回忆录中所怀念的“纯真和真实”。后来张艺谋为了摄影梦想,他不惜卖血买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照相机。而正是摄影的爱好,改变了张艺谋的人生。

在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张艺谋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从此他和陈凯歌、田壮壮等人成为了同学。而当时已经超龄的张艺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就读,也是因为前妻肖华家人的帮助。张艺谋再之后的人生经历,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张艺谋和高仓健

而1987年,可谓是张艺谋实现梦想的一年,东京得影帝,柏林得金熊,从此37岁的张艺谋,天下知名。这里如果必须找一个词来形容张艺谋,他的老同学、老搭档、也是竞争对手陈凯歌的一句“心比天高”再贴切不过。张艺谋自己也非常认同陈凯歌对自己的评价,并引以为傲。

然而这一年,他却让和自己相识,相爱了20年的前妻肖华,成为了“悲剧人物”。中年男人张艺谋,在此时拥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他在理想世界里,成为了一名逆袭的英雄,一方面他在世俗的世界里,没有抵制住诱惑。他在释放“厚重”人生之后,放飞梦想的同时,也自我沦陷在了温柔乡里,从此张艺谋踏上了和曾经37年经历,完全不同的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