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汉王谋逆之心已久,到底该不该趁
作者\墨舞盈屏
昨晚播出的《大明风华》里,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襚这对狼狈为奸的同胞兄弟,还是不顾家国的安危和百姓的生死,最终起兵造反了。
哥俩一边从南边向京师进军,一边又勾结昔日的敌首瓦剌部大汗马哈木,从关外向明军进行挑衅和骚扰,对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实施两面夹击之势,一度致使大明君臣人心惶惶,朝局动荡不堪。
不过这或许也是件幸事,虽说兵祸难免,天下少不了又是一番生灵涂炭,但最终还能够重整河山。
可若是当初汉王接纳了赵王的建议,要先进军长江以南,在拿下江南七省之后,再挥师北上的话,恐怕就不光是人心惶惶和朝局动荡这般简单,很有可能会再度改朝换代。
这里面有段小插曲,不但可以证明赵王这个人诡计多端,颇为善于筹谋,同时也表明汉王亦有其过人之处,自当不可小觑。
就在两军陷入僵持之际,赵王便有些心生怨怼,继而就对汉王发了一通牢骚,嫌其当初不肯接受自己南下的策略,以至于如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可汉王当时听后并不以为然,而是接着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你这个人攻于心计、颇有手段,就是猜忌心过重,不愿意相信那些替你卖命之人。我与你不同,我对追随自己的弟兄可以挚诚相待,也对他们体恤有加,所以他们都愿死心塌地的为我效命。
汉王说的没错,你既然愿意诚心待我,我自然会以死相报。
原来当年有个跟了汉王十年的亲兵,因为汉王一直不给其提拔,嫌官小没前途,后来就去投靠了前太子朱高炽。
可汉王并未因此就对其萌生恨意,在其儿子北征时不幸战死之际,汉王给了其家人足够多的抚恤金,可谓善待有加。
这件事不免就让那个亲兵颇受感动,所以在看到局势对汉王不利后,他便选择了叛出朱瞻基的阵营,并为汉王带去了重要情报。
由于自己人反水,致使朱瞻基的中军大营被偷袭成功,一下子就溃不成军。朱瞻基自己亦被汉王一路追击,无处遁形。
朱高煦也的确天赋异禀、力大无穷,在追击仓皇逃窜的朱瞻基之时,一个人面对朱瞻基和两个亲兵,竟都被他陆续给干翻。
原本还以为朱瞻基的武功了得,可不承想在与汉王对战之际,却不堪一击。
难怪朱棣当初会替他担心,就连朱高炽也说他不是汉王的对手。
朱瞻基一直自视甚高,可他怎会想到竟被汉王接着好一顿暴揍和凌辱。
这对昔日的亲叔侄,如今却刀剑相向,拼得你死我活,也是颇为叫人揪心。
生在帝王家有什么好,一天到晚活得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还时不时搞点同室操戈。当家人在时还好,一旦挂了必起波澜。
就像当年的朱元璋殡天之后,朱棣造了侄儿朱允文的反。
现在朱棣死了,汉王又如出一辙造了侄儿朱瞻基的反,真是上行下效,因果循环。
都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古至今,但凡家大业大必起争端,看来人性好恶才是真的。
你看老朱这一家人,自从打下了这片大好河山,哪还有一天消停的时候,简直天天都在刀尖上讨生活,处处透着血雨腥风、阴霾漫天。
其实像这种情况,原本是可以掐死在萌芽状态的,但毕竟又是血亲,一时的犹豫不决和不忍心,最终才造成了眼下的这种困顿局面。
朱高炽这个人本身又仁义慈悲,把亲情看得也相对重些,还天天都在为天下的百姓操心,所以他最怕见到得就是手足相残和重燃战火。可有些时候,并非你不想,别人就不去做,往往到头来更容易使自身陷入被动。
若是昔日的朱高炽能够听进朱瞻基的进谏,将汉王和赵王在为朱棣守灵时给杀了,又岂会有今日之忧患?
虽说朱高炽当时是有所顾忌,他同时也怕杀了汉王和赵王后,会引发天下众藩王的不满和心寒,但他难道不知依着汉王和赵王的性子,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吗?
一旦放虎归山,那是势必会咬人的。可能与必然,哪个更为糟糕,但凡明眼人一看便知。
朱高炽的仁慈和博爱,若是放在安定的国度里治世,绝对会是天下芸芸众生之福。可在面对一味步步紧逼的虎豹豺狼之际,一再地隐让和委曲求全,就是对家国天下最大的不负责任。
什么才是真正的慈悲?
就像《庆余年》里范闲问海棠朵朵:有一百个人要死,但若你杀了其中的49个,其它的51人可活,你杀还是不杀?
大爱是要有所抉择和取舍的。作为一代君王,心存善念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为此就变得做事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任由他人去摆布。有时的雷厉风行和杀伐果断,才是拯救更多苍生的可行之举。
你觉得当初朱高炽要是听从了朱瞻基的话,及时将汉王和赵王一并给杀了,难道局面还会比今天更为难堪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