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2-05 16:29 的文章

《鹤唳华亭》:三度背主,生而为人不能太“张

张陆正应是《鹤唳华亭》中最另人生厌的角色。用前中令李柏舟的话讲:天地造物不测,竟将他也覆载其中。如此乖张之人竟能生出像张绍昀那样心智单纯的公子和贤良淑德的太子妃,也真是让观众费而不解。

如果说剧中谁对权利最为痴迷,皇帝排在第一,那张陆正定会排在第二。他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游走于皇帝、太子、齐王之间,看似一步步走进了权利的核心,岂不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实际上离众叛亲离也越来越近。

太子的开局并不差,文有卢尚书在朝护政,武有顾思霖外军中加持,竟硬生生将一副好牌打的面目全非。自卢尚书走后,张陆正贵为泰岳,理应成为太子在朝中最忠诚的支持者,但凡有一点公心用在辅助太子身上,太子也不至于沦落到进退维谷的地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张陆正,如不是他妄动私心擅杀陆英,或许今时今日还有回旋的余地。

前中书令李柏舟谋反案,张陆正借故将陆英父子划作李氏妻族,以此为借擅杀了他们。太子的过失就是太轻信于张陆正,不仅自己成了此事的替罪羊,还要念及他是太子妃的父亲而加以庇护。正因为如此也为日后皇帝重启调查陆英之死埋下了隐患。

本以为张陆正经此事会有所收敛,但是太子妃亡故,他对太子又生起了异心,故而暗投齐王门下。童谣一案中太子甘受皮肉之苦,目的就是想将此事以大化小。张陆正却受齐王旨意纠结御史台行封驳之权,使龙颜大怒,让已经平息的局面又再生波澜。

太子给过他机会,只是张陆正没有将他的告诫铭记于心,他在投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敏锐地觉察到皇帝与太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担心太子这棵大树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于是他将宝又压在了齐王身上。将自己的女二公子许配给了齐王做侧妃,如此以来,无论将来谁登上帝位,自己作为国丈的身份也永不会改变。

陆英的死皇帝知道这不是太子的本意,但依然将它作为与太子制衡的砝码,皇帝本打算借着童谣一事收回顾思霖的兵权,但无功而返。所以他才旧事重提,故意重启陆英一案,为的就是逼迫顾恩霖交出兵权换太子平安。陆英被妄杀,作为监国的太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脱不了。

太子清楚皇帝偏偏在这个时候重启调查陆英一案,明面上是为陆英平反,暗地里直指舅舅手中的兵权。所以他才会手书一封让顾内人夤夜送到张府交于张陆正。希望张陆正能自行请罪,同自己切割开来。可大殿之上张陆正将所有事情都推卸给了自己,直言是受了太子的胁迫,才杀害了陆英。皇帝只是要借机收回兵权,万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张陆正的指证甚至让皇帝都措手不及,更不用说已经方寸大乱的太子。皇帝就算是有心袒护,当着满朝文武也只能将太子交予控鹤再行处置。

张陆正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太子,相信很多观众都不耻他的行事作风。张陆正的最终结局必定是凄凉的,毕竟像他这样见风使舵之人如果能笑着活到最后,怕是很多的观众都不会答应。他有三大不忠:假借太子之手除掉陆英陷太子于不义是为其一不忠;暗地投靠齐王,让太子苦心化为须无此为二不忠;大殿之上明哲保身,构陷太子此为三不忠。如此不忠之人竟能添掌中书令,堂而皇之立于大殿之上,又将满朝文武置于何地

如不是他的私心使然,或许这一切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太子妃也不会带着满腔的愧疚离开。张陆正从来就没有痛改前非,他幼稚的认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永远处在不败的境地。却从没想过到头来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