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部大片,张艺谋开挂了
如今的春节档,俨然大片的天下。
大制作、大投入、大阵容、大回报,都是冲着极强的商业价值去的。
但你们可知。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片」是从哪里起步的吗?
答案是:2002年的《英雄》
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推动了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成熟。
而这都要归功于他——
张艺谋。
现年已经70岁高龄的老谋子,堪称电影圈劳模一般的存在。
单说今年,就有三部电影要上映。
分别是《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
张艺谋也是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导演。
1988年,《红高粱》拿下柏林金熊奖,成为影史第一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也让当时年纪轻轻的巩俐走入大众视野,并逐步成为一代「女皇」。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夺得威尼斯银狮奖,并提名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其精妙地构图置景,复杂的人物设计,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
1994年,《活着》不仅获戛纳评审团大奖,更让葛优成为了首位戛纳华人影帝。
至今,这部电影在豆瓣上已经有超过50万人打出9.2的均分,被视为国产讽刺现实主义电影中巅峰之作。
之后,2002年的《英雄》则是开辟了一种崭新的商业电影模式。
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序幕。
统计下来:
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12次;
三大电影节三次最高奖项,三座次高奖项,两次技术大奖。
商业成绩上,拿下过四次票房年度冠军,四次亚军。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也推动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崭露头角。
「国师」这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摄影出身的老谋子,擅长使用光影和色彩,电影风格十分大开大合。
说白了,擅长拍「大场面」。
这让他慢慢搞起了跨界,在各种典礼开幕式中留下作品。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一场画卷水墨,一场万人击缶。
在2008年的夏天成了众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场面,成了国民从此的共同记忆。
还有去年的70周年国庆大阅兵。
作为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总导演,老谋子依旧发挥了他在场景结构、光影色彩上出色的运用。
表演人员通过位置变换,展现云雨落下、树木生长,极具创意。
恢弘的人海气势,更是彰显了大国之强盛。
当时开幕式的微博下面就有网友评论说,老谋子的大场面,就是稳妥。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之一,张艺谋对于助推中国电影发展,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意义。
中国电影许多观念、模式转变的关键点上,都有他的影子。
比如被他发扬光大的色彩叙事。
《红高粱》里,是让人不安的红色。
即便过去多年,记不清具体的故事和台词,也能想到那一片红彤彤的高粱、棉袄。
色彩的记忆,是极为强烈的。
到了《英雄》,他对色彩的运用更为复杂且成熟,用四种颜色暗喻了四段故事主人公的精神状态。
在当年可以说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拍摄手法。
《英雄》上映之后,不但引发了一场关于大制作商业电影的投资热潮;
更是激起了观众对于电影艺术属性和画面叙事的热烈讨论。
如今的市场上,电影类型已经非常多样化。
但能如当年《英雄》那样极具革命性的大胆突破,也依旧是少有的。
不难发现,张艺谋很少重复做自己。
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总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总是尽力让观众看到与众不同的新东西。
就说今年的三部新片。
《一秒钟》讲述了七十年代中期,物质与精神匮乏的人们对电影世界的无限好奇与热情。
想来,或许会如中国版的《天堂电影院》,是献给胶片时代的一首情歌。
并且涉及特殊的历史时代,也颇有讲头。
《悬崖之上》则聚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斗争。
主角小队为获得日本展开反人类实验的证据,展开的秘密行动。
画风更为冷冽。
而《坚如磐石》的故事则发生在当代。
讲述一位青年警察为了保卫群众的安全,展开惊心动魄的侦查。
介绍页面中,该片又名「黑洞」,不知与2001年管虎导演、陆川编剧的刑侦剧《黑洞》是否有关联。
三部电影,三个时代,三种画风。
而且各有各的特殊。
《一秒钟》在去年年初入围柏林金熊奖,然后又紧急退赛,吊足了观众胃口。
《悬崖之上》的题材一听就是个主旋律+大动作,更有硬汉张涵予加持。
这两部片子的主演,都有张译。
足可见老谋子对他的欣赏。
而《坚如磐石》不但是周冬雨再一次跟老谋子合作,题材还是个警匪片。
张艺谋拍警匪片,想想都新鲜呐。
更有意思的是。
拍摄《坚如磐石》 时,张艺谋导演团队还单独尝试创作了竖屏内容。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竖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新的热门。
无论是爆款短视频,还是网络直播,都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谁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谁就掌握了下一个风口。
张艺谋导演团队认为,竖屏的拍摄方式,必将引领新的潮流。
而探索和学习新事物的最好方式,便是直接投入实践。
此次,张艺谋创作了竖屏系列贺岁短片。
该系列短片由《遇见你》《陪伴你》《温暖你》《谢谢你》组成,分别是四段发生在过年期间的小故事。
竖屏拍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场景限制。
但故事空间越是有限的,反而越考验戏剧冲突的设计。
前两个故事中。
《遇见你》发生在火车的卧铺区。
讲述的是一个睡在上铺的年轻男孩试图和中铺的女孩搭讪,却又各种退缩的轻喜剧。
《陪伴你》则发生在一面玻璃相隔的橱窗里。
讲述的是丈夫带着孩子等候加班的妻子的家庭剧。
短小精悍,妙趣横生。
但要论最动人的,鱼叔个人认为,是第三个故事《温暖你》。
故事的地点非常有限,就是在自动扶梯上。
每日上下班通勤的必经之路。
只是现在的人大多为低头族,尽管每天都打着照面擦身而过,但人际间的关系却相当冷漠。
这天,有个过年期间扮演吉祥物财神鼠的女孩不小心弄掉了头套。
头套一路往下滚,却没有一个人抬头去拦一脚或帮一手。
直到滚到男主脚下,他帮忙捡起来还给了女孩。
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男主对于自己的举手之劳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之后每天上班,他发现总有个财神鼠会跟自己互动。
冲他打招呼,给我拉祝福语,或是赠送一点小礼物。
在一次次擦肩而过中,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渐渐打破。
后来,女孩脱去了戏服,笑着送给了男主一个气球。
男主接过后,又转送给了自己面前的小孩子,想要逗他开心。
一来一去之间,温暖得到了传递。
短视频拍摄,看似简短,但想要拍得好拍得巧,却并不简单。
就拿竖屏这一形式来说,很多「伪竖屏」都仍然在采用横屏的拍摄思路和拍摄习惯。
并没有真正做方法上的创新探究。
载体的变化,应当带动的是思路的扭转。
比如《温暖你》 中,自动扶梯上的擦肩而过确实只是一瞬间的事。
但竖屏通过俯瞰扶梯的构图,让其在视觉效果上被拉长。
也潜在地拉长了故事的时间,提供给故事足够的发展空间。
男主和女生几次在上下梯交汇,竖屏的视觉空间强调了彼此的位置关系。
从最初相距很远的背影,到近距离的互动,再到最后镜头直接是男主的正面,主动打招呼。
人物之间的关系被扶梯和屏幕的构图巧妙勾连在一起。
《遇见你》的火车卧铺,也是不断调整视角的变化。
从一开始不敢搭讪,仰拍的竖屏给人以明显的距离感。
到后面一个意外的招呼。
用俯拍将上中下三个铺位的空间位置进行了压缩,让故事具有更强烈的交互性。
《陪伴你》里的橱窗,则借助竖屏营造了透视和纵深感。
妻子跟丈夫、孩子的互动被浓缩进方寸之间,有很强的情感浓度。
这种创作方式很好地融合了形式和内容,展现了别出心裁的拍摄技巧,更突出了竖屏的审美特点。
亲情、共情、美好、善意。
小小的屏幕,传递大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