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瑞恩也抵不过一个卡帕佐,“非理性”牺牲
《拯救大兵瑞恩》被美国收录“国宝电影”名录,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永久性保护电影,其中意义自然非同凡响。
但,你真的看懂了吗?
每隔几年重温一次经典,总有不同理解,或许是随着年纪增长,看电影的角度也有所转换的原因。
看一部好的电影,就像走进丛林里的‘毗湿奴神殿’,面对宏伟建筑,时空在穿越,只有用心探索聆听,在沧桑和坚硬的残垣里,一寸一寸、一点一点,去感受历史,感受真相。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只看到战争,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悬而未决第一问:
米勒上尉的手为什么会发抖?
电影里总共四次给予米勒上尉手抖的特写,有人说他是因为心中对战争产生了深深恐惧感,也有人说他是因为帕金森症。直到这次重温,才发现他自己在剧情中给出了答案。
前25分钟的诺曼底登陆战,导演斯皮尔伯格这人才,没有运用任何大视角镜头,自己提着摄像机,在人群中穿梭,将视角完全放在了角色身上,呼啸的子弹、飞溅的鲜血、士兵地抱怨、遍地肠穿肚烂地哀嚎等等,强烈的代入感让人忽视了摄像机抖动带来的不适,只有战场上死亡压迫来的恐惧。
能在这种大型战斗中担任临场指挥官,无疑米勒上尉表现得非常睿智勇敢,展现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但诺曼底战役的残酷,更是超越了以往经验,因此,有那么一刻,他出现幻听,人间地狱,真实呈现在他面前,从血水中拿起钢盔那一刻,心灵在颤抖。
在德军火力集中压制下,从登陆艇上下来的士兵成为活靶子,重机枪的子弹,呼啸着无情穿透血肉之躯,残余的人因此踌躇不前,清醒过来的米勒,很明确前进的方向,指挥战士向前冲锋。在血肉横飞下,他拖着的士兵突然只剩半截身体,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他们最终幸运地打开了D1缺口。
他的手又开始抖动,战斗告一段落,看着被鲜血染红的沙滩:
“好惨烈的场景啊”“没错,很惨烈。”这次抢滩登陆,C连近百伤亡,损失惨重。
他只是乡村一名英语作文教师,在这里,确成为了很大的秘密,他觉得他的妻子都不会认识他了。然他担负着军队赋予他的使命,杀敌、亦或指挥自己的同胞上前送死,他的勇敢让他到最后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犹豫怯懦,他是一个完美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他果敢而理性,但人总是有无法承受之重,奥马哈海滩更是个屠杀场,而战争对人心理的影响是长久的,隐形而无声。心理压力慢慢积累,超过承受力,生理本能与意志力形成对抗,就会造成一种“神经官能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抽动症”。
抽动症:在现代生活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高强度的课程和作业,在集体效应里,孩子们自身意识上勉强前行,在别人能做到你也能的思想控制下,压力超负荷,部分心理发育不够强大的孩子,出现了无意识的不断眨眼、点头、打嗝、抖肩等抽动症状,这是身体机能的本能反应,来转移释放精神上的压力。严重时,根本无法集中精神上课和社交,焦虑、甚至头晕,心理医生的意见是换个轻松的环境,远离压力,进行适当心理疏导,症状才能得到缓解,但以后很容易复发。而导演设置这个细节,表现的是米勒的内心变化,他是一个高能的战士和指挥官,但同时他依然是人。
从后面他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自己害怕死亡。而是惨烈的战场上,死亡的形式太过残忍,从而造成他深深的心理压力和阴影,成为一种无法承受之重,这也可以理解为战争创伤综合症。但这也成为他后面思想觉醒,能坚持去救瑞恩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与我们同在,那么谁与敌军同在?在抢滩登陆的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士兵很容易失控,敌我都近乎疯狂,生命如草芥,只问输赢。
有两个镜头,面对举手投降的德军,C连的战士依然止不住开枪。被德军强征来的俩捷克人,已经举手投降,不停求饶,被士兵开枪射杀,而他们只是听不懂他们的话。米勒上尉想阻拦已来不及,欲言又止。
《速度与激情》让范•迪塞尔成为了一线演员,这个帅帅的光头,在《拯救大兵瑞恩》这里,还只是二线演员,二十多岁的他饰演卡帕佐,这个配角在任务中很快退场。而卡帕佐的存在和死亡,对后面拯救瑞恩的任务起到推动的作用。
牺牲在继续……
当感性的卡帕佐想要帮助小镇上的法国家庭,米勒阻止他不要妄动,卡帕佐举着手说话,被敌军狙击手误以为他是指挥官,被射杀。
第二天,继续寻找瑞恩的途中,米勒上尉坚持袭击了德军的雷达小站,致使勇敢热血的军医韦恩牺牲,但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的文员厄本,却拿出日内瓦公约中不杀俘虏的规定,极力要求释放投降的那名德军。直到厄本再次看到他时,这个德军在战场上毫不犹豫开枪击中了米勒上尉,他才明白过来,战场上,敌人就是敌人,对敌人怜悯,就是对自己残忍,他在最后才果断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枪,杀了自己的怜悯。
在后面的守桥战役中,帅气的杰克森手握春田狙击枪,一边射击一边祈祷:
“天主,求你别远离我,你是我的力量,求你助我!神啊,我信靠你。别让我蒙羞,别让敌人在我身上奏凯歌!神啊,赐我力量。主是我力量,他教我的手战争,他教我的手指头打仗。他是我的上帝和避难所,是我高塔和解脱者,他是我的盾牌,我所倚的。来吧……帕克,趴下。”
他看到坦克把炮口对准了自己,却只记着战友的安全,但塔楼被击碎,他俩牺牲。
厄本披挂满身武器,瘫软在楼梯上,眼睁睁由着自己的战友被德国人刺死。对于厄本的懦弱,很多人无法认真去批判,似乎没有参加过战斗的新兵蛋子,大多都会出现这个情况,多数对他的软弱报以理解同情。
记得我们的抗日老兵在回忆中说,战场是惨烈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多数人都忘记了害怕,大家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支撑着,奋力向前。然而,不可否认事实,既然有英雄,那肯定也有狗熊,存在即合理,导演只是还原真实的人性而已,批判与理解,估计也就由着观众自己的内心去选择了。
神若与我们同在,也与敌人同在,所谓的神,在战场上,也无问西东。
牺牲六位久经沙场的老兵,换一个二等兵瑞恩回家,是这部电影让很多人不能理解释怀的地方,也是这部战争电影的主题。前面诺曼底登陆战,只是为了塑造前七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实在出发的田野上,众人有讨论这个问题,厄本首先质疑这次任务:“请解释给我听,为什么八个人要冒险去救一个人?”
莱宾:“想想那个可怜虫的妈妈吧!
……
米勒上尉:“我会说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长官,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值得不惜一切,而且我深深的为列兵瑞恩的母亲感到难过,我愿意付出我甚至于我手下的生命,尤其是你莱宾。以告慰这位母亲。”
当然,这里他只是以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才这样戏说的。但似乎也让很多的观众从这句话中去理解电影真正的主题思想,但这只是一把钥匙而已。
瑞恩的三个哥哥在不同战场上牺牲,他的妈妈同时接到三份讣告,对于一位母亲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真实事件,太平洋战争中,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五兄弟,在同一艘舰艇上被击沉,给那个家庭带去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惨痛的事件,让军队有了新的规定,兄弟不能在同一个连队服役。
在诺曼底登陆战的头一天晚上,詹姆斯•瑞恩所在的101空降师没有在指定地点降落,这个空降的乌龙是真实的,美电视剧《兄弟连》也是以这个事件为背景。
还好,电影没在搜寻瑞恩上兜太多圈子,瑞恩很快就被找到,但他坚持要完成守桥的任务,他要坚持自己的使命,和战友们一起不抛弃不放弃,他已经把战友看成自己的兄弟一样重要,米勒上尉没有反对,决定和他一起把任务完成,其他成员也没有异议。
那么瑞恩到底值不值得拯救?
这要从米勒上尉的转变上去解读,很多人都认为,米勒上尉在前面攻打雷达站的堡垒,是为了证明自己手抖不是恐惧。其实不是,在卡帕佐牺牲后,米勒在当晚烛光里的一段对白,已说明他内心纠结原因:
“这个瑞恩最好值得我们去救,希望他回家后能行医救人,或发明长寿灯泡等有用的事情,我想十个瑞恩也抵不上一个卡帕佐。”
卡帕佐的死,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内心对救瑞恩这件事的代价,心理上产生了动摇,一个很挣扎的过程,他开始质疑任务的可行性,他很焦虑。
当看到雷达站的机枪堡垒时,于是“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的主张重新占据了他思想的高点,端掉德军机枪哨卡,此刻在他心里,肯定是比救瑞恩来得更有意义更实在的事,因卡帕佐的死,他也意气用事了。
然而,在这次行动中,韦德中枪,在临死时喊着:“妈妈,妈妈,请带我回家。”
战友的死亡,让生命在战争中那样苍白无力,随时可以被夺去,这使米勒心中的本能爆发,痛苦而愤怒,拿着卡帕佐写给父亲的信,他感觉到了辜负和愧疚。导演设置韦恩的死,让众人对待这次任务,心理上得到充分转换认可。
他也说出了对于这次任务关键的对白:
“瑞恩,我并不知道他是谁,他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名字,如果找到他可以使我有权回到我妻子身边,那么我就会完成这个任务,你想离开?你想重返战场?好的,我不会阻拦任何人,我甚至可以帮你提交报告,我只知道,我每杀一个人,就会离我的家乡越远。”
一如在守桥战役前米勒说:“希望我们最终都能赢得回家的荣誉”,这是灵魂上的救赎觉醒,他找到了拯救瑞恩真正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解读人类生命的价值意义:
就像电影TOP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对放置虫洞的They地解读,They隐喻为未来人类,他们的源头是人类,但已经进化成了更高层次的物种,他们甚至不存在肉体,仅仅以能量的形式存在,就如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中表现的“星孩”一样。他们引导库珀到五维空间,是为了一个要素“爱”,在科幻电影里,爱变得可以被量化、可以被传递,力量巨大,因为未来人类的世界里没有爱,“他们”想要一个有爱的世界,所以他们才帮助库珀把A计划干成,从而改变历史,建造一个同样的平行空间。未来人类从此迎来了有爱、有恨、缤纷多彩的世界,所以,在这里拯救世界的,恰恰就是虚无缥缈的‘爱’。对于士兵而言,战场杀戮是不能避免的,战争初衷本是为了维护和平、维护爱、维护美好,人若只是为了战斗而战斗,人就变成战场上的血肉工具。让人类拥有感情,把爱当成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染红大地的鲜血,才有了更高的荣誉和价值,才能得到慰藉和安抚。而千千万万因战争失去亲人的家庭,也会因为一份人情味得到心灵慰藉,人类整体社会也因此而变得温暖而有希望。
人类社会因为有爱,才能更加坚定向前发展,才能拥有文明,正义才能持久,世界才能有幸福的曙光。
用简单的人道精神来解读拯救的意义,是太过浅显的。二战并没有记录这样的拯救行动,导演虚构这个故事,是表达人类价值体系上的哲学思想,瑞恩只是一个象征意义。斯皮尔伯格本就是个充满爱心的家伙,他想要人类保持爱的初心,让世界充满善意,不管是战争的目的,还是已经在和平时代,做为人类社会,应该要坚守住我们爱的方向,不忘人性向往美好的初心。
影片中所遵循的这份价值观,才是电影真正被永久性保护起来可靠原因,但今天的美国政客们,他们似乎已放弃信赖这份信仰,想来也是有点讽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