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里的庆帝,为什么这么圈粉?张若昀
文/小白说娱S姐 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庆余年》一播,老戏骨陈道明又火了。
本以为是出口文邹邹的康熙帝: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
本以为是毫无草莽痞气的汉高祖:你觉得我这个头儿当得怎么样;
没想到却是一个不好好梳头的腹黑庆帝:朕这些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说我是个老妖精。
这部戏里,庆帝,是你猜不透的老狐狸。
陛下在家不好好梳头、不正经穿衣,做起事来又是老谋深算、睿智敏觉,这样一个融合现代沙雕风的宗师皇帝,全化解在陈道明精湛的演技里。
陈道明的演技又上了热搜,而张若钧的一跪,庆帝才是真的圈粉。
几年不见,陈道明,才是你真正猜不透的老戏骨。
张若昀的一跪,摸清了老戏骨接网剧的谜团“你好像从来没在朕面前跪过。”第33集的《庆余年》皇宫内院里,深藏不露的庆帝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范闲表示,范闲憨憨的说:要不我现在给你跪一个?
所以,他跪了,在《庆余年》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不同的是,这一跪是对陈道明一句话的受宠若惊。
“这本原著小说看过还不错,作为老人也想向年轻演员偷师。”
向年轻演员偷师,简短的7个字道出了陈道明为什么会出演《庆余年》古装网剧的初衷,也解答了所有人对老戏骨接网剧的疑惑不解。
陈道明是谁?是一个无心做演员却被评委选中进入人民艺术剧院的破格生;是一个毕业6年不到出场就是中央电视剧导演的天赋少年;是一个出场主演《末代皇帝》立马斩获两个最佳男主的演员;是一个从演员陈道明优升为中国电影协会主席的老艺术家……
太多的头衔,让媒体们不敢随意采访,让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万万没想到,像陈道明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却接下了最令人意外的穿越古装剧,打破了不按常规出牌的刻板印象。
在大众的视野里,像陈道明这样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似乎只能出演《橙红时代》、《小酒馆》、《人民的名义》,才能配得上“挑剔”的眼光和精湛的演技,然而所有人却忘了也有一批老艺术家渴望吸取新鲜血液,陈道明就是其中一位。
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终有一天他们会上山取代你;上山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风光时你还在山下。
2015年,陈道明的“上山说”成了综艺《一年级大学季》的年度最佳,这位殿堂级的老艺术家就像潮范年轻人,背着双肩包酷酷的打了声招呼,开始了一段刻骨铭明星的经验之谈: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机会又很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与时代接轨不赶超市场的发展,哪怕是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世界抛弃你连招呼也不打。学习与进步,是任何行业都要具备的与时俱进,18岁、30岁、60岁,不过是人生长的数字,却不是人丢掉学习的借口,用进废退便是这样的道理。
向年轻演员偷师,这只是陈道明“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一面。
此举最大的反差,不是年轻的张若昀向老戏骨玩笑的一跪,而是一位64岁的老人向31岁年轻人的“一跪”。这一跪,不是倚老卖老的不可一世,也不是“我吃的盐就是比你多”的高高在上,而是抛掉多重身份之后,愿意向年轻人潜心请教的姿态。这是向年轻演员偷师的另一面。
谦逊与学习,是陈道明红极一世的人生哲理,也是张若钧的一跪,圈粉的人却是陈道明的原因。所以,你能懂得陈道明为什么要接下这部截然反差的古装剧了吗?
庆帝不羁的乱发,看清了老戏骨颠覆戏路的心思要说最大的反差是老戏骨接下来这部大跌眼镜的网剧,还不如说匪夷所思的庆帝油头,才是蜜汁疑惑的反差萌。你说一个皇帝专业户的老戏骨怎么就愿意“自毁形象”,演上颠覆以往精致皇帝的威严?
《庆余年》这部戏,有一半的笑点来自庆帝的乱发,这个笑点成了全网津津乐道的吃瓜,到处都弥漫着“解密庆帝乱发的两重含义”、“为什么庆帝的头发总是乱乱的”揭秘猜测。
凌乱的头发里透露着威严,是你不懂的老戏骨的深深心海。
原著作者猫腻很早就说过庆帝这个人剑走偏峰,他是一个大权在握又极度隐忍的老狐狸,同时也是皇宫朝廷里隐藏最深的反派宗师,双重身份的复杂人物注定了庆帝这个角色恰恰需要放荡不羁,那这个放荡不羁怎么诠释?那就衣服穿不好,头发梳不清吧,反倒让庆帝这个人物一本正经的鲜活起来,以小见大,让生在江湖也要活出自我的庆帝,成为观众肥宅的快乐源泉。
换句话说,庆帝的乱发不过是符合角色实况的小细节的一环,力求真实的再还原,是角色这样设计的巧心。要知道,庆帝成为大神之前,只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三皇子,即便年轻时爱上穿越者叶轻眉,在权力面前仍旧挥剑斩情丝,就算如今当上了皇帝,也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一边悄悄的潜心修炼,一边追求一代宗师的至高使命。
将人心当作战场,是帝王深不可测的人心之术;将武功当作使命,是惊心动魄的帝王颠覆。这个颠覆不仅仅是庆帝这个角色,还有陈道明以往的戏路。
当了几十年的皇帝,有谁见过多智谋会武功的康熙帝?有谁见过蓬头乱发又反叛一生的末代皇帝?庆帝是他这么多的皇帝中,最不可思议的存在,也是一个从不雷同的虚拟人物,演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容易,演活一个只存在脑洞的皇帝真难。
孵化此作的猫腻说:庆帝这个角色就是按照陈道明写的,要说贴切这个形象,更不如说他的演技中有种很难言语形容的劲儿,入戏三分。
陈道明却说:七是失败,三还算可以。
一分可以,是紧贴在庆帝的乱发上,道出了精致皇帝隐藏着绝世武功的双重身份;
二分可以,是紧贴在庆帝回眸和眼神上,道出了戏要走心不浮其表面的细节;
三分可以,是紧贴在深不可测的城府和隐忍武功的矛盾上,道出了从未试水的新奇戏路。
从细节入手步步斟酌,才能演活虚拟的庆帝,还原每个人脑洞里的幻想原型,才能成功拿下从未尝试过的挑战。
我想,陈道明能接下这部戏的谜团,不仅仅是向年轻演员学习吧。
三顾茅庐陈道明,明白了老戏骨清高背后的敬业“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提到陈道明,冯小刚毫不客气的说了一句文艺腔的评价。
正如这部《庆余年》,陈道明确实是三顾茅庐请来的“清高”庆帝。四个月的沟通,从美术方案到剧本修改,从人物的发型到胡子的设计,来回面聊不下七八趟,才“请”来了捉摸不透的庆帝——陈道明。
看一部戏要历时四年钻研剧本,一门心思琢磨编剧研究生活,这是对观众的负责;接一部剧要先体验3—5个月绝不赶场子,吃完一碗饭再吃下一碗,这是对观众的负责;演一部戏临场发挥,修改剧本,擅自加戏,这也是对观众的负责。
庆帝这个角儿,沟通四个月的剧本又如何?和以前比起来根本微不足道。严格律己的陈道明演一部戏都要研究四年,演一部《围城》都要上钱钟书家里坐上几个月。和害怕消失几个月无人问津的现代演员不同,陈道明一点也不畏惧这样的消失,仿佛有一种与生俱的孤傲,这份孤傲沉淀了更多的静心,千年磨一剑,换来的是60多部戏的终身成就。
冯小刚说的没错,向世人清高是对别人的负责;对角色低头是对作品的负责,正如《围城》导演黄蜀芹三顾茅庐后感叹:“陈道明挑剧本挑得结棍(厉害的意思),不是他拿架子,实在是他太认真了,他怕自己演不好。"
生怕演不好,那就沉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每一页的剧本,吃透每一个细节的深度,这不是清高,是敬业。仿佛是对现在演员拈轻怕的现象,敲响的一个无形警钟,作为演员,他可以两个月减重25斤,可以一边点滴一边高烧不退,搀扶着上台给观众回戏,这没什么可矫情的, 正如他所说演员这个职业就是这样,而有人却把它当成了敬业。
什么是敬业?
比正剧更精彩的是《庆余年》的花絮。有一段津津乐道的梗:导演不喊卡,陈道明不敢停。长公主面见庆帝的一集,陈道明全程指着下面呵斥许久,台词念完了,却迟迟没听到导演喊卡,陈道明没有选择停下来提醒导演,而是硬着头皮自行发挥,深知一本正经的拿起书来长叹一气:怎么还不停机啊?
陈道明不仅要接导演的梗,还要接上对手喊错词的戏。在花絮里,对手一上来就口误直呼自己是“朕”,陈道明毫不客气的接着抛来的梗,又丢了回去:“你竟敢称朕?”
无论是四年如一日的磨剧本,还是临场发挥的应变力,陈道明的表演已不再是演技精湛可相提并论。
正如《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一段话:我们生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一个聪明和高尚的目的,必须好好的尽我们的责任。这是几千年前,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心声,何尝不是如今的陈道明内在的想法?
不把吃苦当敬业,这就是演员——陈道明。
所以,你懂了为什么陈道明这么拧巴也要接下这部戏的原因了吗?
陈道明这个人呐,站在喧嚣的名利场中央,用那双平静犀利的眼神穿过层层迷雾拨开前方混沌的朦,以清醒通透的明理撩拨着娱乐圈的真假是非,像极了桌渐清杵食客中,三言两语点醒梦中人;又像始终站在真实和本心的天秤两端屹立不倒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