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斯坦·李

纪念斯坦李的漫画。

金庸

  “漫威之父”斯坦·李于11月1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作为美国漫画产业的一代巨匠,他与搭档杰克·科比一道,用妙笔勾勒出宏大丰富的漫威英雄世界。不论是代表正义和良心的“美国队长”,还是于正邪夹缝中挣扎的“惩罚者”,超级英雄皆用强大的能量密度影响了现代美国英雄体系的构建。我们把很多漫威英雄取名“xx侠”,或许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侠文化不谋而合。

  在几十年的耕耘和创作中,几千位形态各异的超级英雄被老爷子赋予了多样的灵魂,在斯坦·李的世界中,超能力不再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想象;责任和使命感搭配人间烟火,让英雄们变得幽默、亲切和至真至诚起来。

  比起DC漫画中冷艳刺骨的深刻人性,漫威于影像中更见左右逢源和纯熟老到。或许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右派思潮的感召、民众对家庭和亲情的普遍回归,反而让由迪士尼牵引的漫威宇宙更契合观众审美和主流价值。自2008年漫威电影公司成立且创作第一部《钢铁侠》电影开始,漫威亦在多年影像的摸索和转换中,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形象上脱胎换骨再配上近70年的炉火孕育,漫威于今日终成全球第一大影视IP。

  其实早在漫威公司被称作“惊奇漫画公司”时,“侠”之盛名早已通过影像席卷全球。2001年《蜘蛛侠》豪夺北美年度票房冠军,两年后《X战警2》则携汹涌之势,在全球席卷了4亿美元的票房。斯坦·李的“大侠”们一次次利用神威拯救地球时,美国的主流价值也变得柔软和可及。当超级英雄们融入真实世界后,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蒙面人成为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美好寄托;在法律触及不到的地带,“侠”秉持公正、赏善罚恶。

  我们把很多漫威英雄取名“xx侠”,或许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侠文化不谋而合。正如金庸先生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漫威英雄们正是对“侠之大者”定义的恰当诠释。郭靖以血肉之躯抵挡蒙古异族大军的入侵,复仇者联盟亦齐心协力对抗外星大军、化解地球危机;蜘蛛侠飞檐走壁,抵御城市犯罪团体,这何尝不与神出鬼没、劫富济贫的神雕侠相互印证。

  但文化背景不同又造成了侠客成就途径上的差异,斯坦·李注重外在辅助,反观金庸群侠则在于自我成就;在对超能力的获取上显然斯坦·李更直截了当,机缘巧合和力量强行提升共同成就了超人类:如绿巨人的力量来源于化学药剂,金刚狼的能力来源于艾德曼金属注射,而蜘蛛侠的奇遇则更无逻辑可言。反观在金庸宇宙中若要成为绝世高手,内功修炼才是不二法门,无论扫地僧、张三丰还是王重阳、逍遥子亦是如此,内功的构筑更如自我内心秩序的建立,气脉疏导完成方为侠,毕竟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宇宙。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如果说金庸以侠为媒说江湖,那么斯坦·李则以宇宙为媒说侠;比起东方脱离于现实之外的自建侠客体系,斯坦·李和漫威更愿把人设回归普罗大众。在创作前期,斯坦·李倾向于让英雄融入日常生活,并解决人类都市中最关切的棘手问题;偏向实用主义的人设则博取了孩子们的无尽好感。反观中国人的侠义更如泼墨点滴,由侠骨柔情到天地正气,构建出一个人人皆可为侠的江湖生态。即便钢铁侠如此放浪不羁,就洒脱和自在上却逊令狐少侠三分。雷神粗犷豪放、心怀正义,正如萧峰大侠正气凌然、豪气干云,可舍身成仁却让萧峰成为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不朽。

  在早期漫威电影中,正邪对决成为简单不过的主题。而此模式在漫画英雄之外的类型电影中亦随处可见,约定俗成的老套路在身经百战的美国观众面前十分不吃香。经历了几部正统续作的票房失利后,超级英雄再次被观众打入冷宫,创新和反思成为英雄再造的当务之急;但在此道路上DC则比漫威走得更远。正如丐帮帮主萧峰对自我身份的反思和苦恼,在DC宇宙中,无论是《黑暗骑士》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倒重建,抑或《守望者》中黑暗悲凉的侠客童话,皆让我们的思考驶入了深水区域:这个世界真的需要超级英雄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