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每到年底,网上各类统计数据会从各个维度盘点年度剧集,各种民间奖项也开始分猪肉广发奖项,就像大家辛辛苦苦搞了一年,年底坐在一起聊聊:

今年,谁爆了啊?

然而,在提到爆款时,大家的口径一致吗?

有人拿着收视率说自家剧是爆款,看看今年迄今的收视排行,还有参考价值吗?

2019年已完结剧集收视排行(含双台联播),来源维基百科

排除双台因素,含播出中的剧集收视排行

有人拿网播量说爆款,那曾舜晞版《倚天屠龙记》和邓伦的《封神榜》应该是爆过《小欢喜》的。really?!

同样地,微博数据也受营销影响,水分巨大。

所以,抛开那些容易做手脚的硬指标数据,在软指标上,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部电视剧是不是爆款、爆到什么程度?

我结合了这几年的观察,扔出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一家之言,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了。

√:是 ×:否 ○:不一定

让我们对照近年来的热播剧集,一一解释。

1 圈层广泛的观众

我们经常说一部剧有没有破圈,其实探讨的是其影响到的观众圈层是否广泛

通俗点说,下到大中小学生,中到广大社畜,上到学生与社畜的父母,不论男女,不论观剧偏好,影响力辐射得越广,剧也越爆。

所以,本来是父母辈最爱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却冲破圈层,让青年一代追剧欲罢不能,玩梗玩到上头。

女性家庭题材本是婆婆妈妈的最爱,《都挺好》却靠一个个苏家男人被骂而出圈,让苏大强成为一个形容词,播出时,没看过的人甚至会有社交失落感,这还不爆?

但也有些剧,本就是大众剧种,固有圈层天然宽,那它能在自己的宽泛圈层里获得很大的影响力,也不能不说人家爆了。

比如《亲爱的,热爱的》,标准都市偶像剧,包括婆婆妈妈在内的所有女性观剧群体都是潜在受众,它在这批人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

从观剧习惯看,想突破圈层到父母那个群体,或下沉到最广泛的市场,上星与否影响很大,网剧天然劣势,但也不绝对。

去年的《延禧攻略》,大把妈妈们跟女儿一起追到飞起

今年的《破冰行动》,也有很多父亲跟你我一起,边追边骂剧情的崩坏。

而《陈情令》与《镇魂》这类耽改剧,受众天然狭窄,在圈层内爆到炸,也很难突破固有圈层,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

2 全民热议的话题

这是一部大爆剧和小爆剧之间最显著的区别。

我们来比较一下《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

前者关于重男轻女,关于女性对家庭及事业的取舍,关于女性婚恋的选择与困局,掀起一阵阵社会热议,热到无数不相干行业的媒体自媒体都要蹭一波剧的热度。

而后者的微博热门话题,就只有苍白的甜甜甜和“现男友”。

所以我的判断里,《小亲爱》只能算小爆,达不到大爆级别。

仔细想想,那种大爆剧引发的广泛而热烈的话题背后,是对社会隐痛乃至全民需求的戳中。

比如《欢乐颂1》里社畜的辛酸和阶层的差别待遇

比如《人民的名义》里腐败的触目惊心。

所以现实主义题材,显然在这一点上有天然优势,但前提是,你的现实主义不是主创团队的臆想,而是真的浓缩了人间真实。

那么问题1悬浮剧就一定不会成为大爆剧吗?

也未必,悬浮大爆剧戳中社会的,是那些现实存在的普遍需求。

比如《延禧攻略》,戳中了“爽”这个字,让所有观众抛开现实重重压力,跟魏璎珞一起过关斩将遇鬼杀鬼。它的话题性看来并不集中,却都围绕着同一个愿望:“做女人当做魏璎珞,没有心而slay一生。”

问题2:造梗出圈或表情包出圈,是不是就代表剧引发了社会热议话题?

并不当然。如今剧集宣传的造梗能力越来越强,有些梗在拍摄时就已作为热搜预备而植入剧情,表情包出圈可作为剧集大爆与否的佐证,却非决胜因素。

不得不提的是《我的前半生》,我始终觉得它不算大爆,便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放弃了天然契合的现实主义,去跨界悬浮偶像路线。前夫哥虽出圈,可“千年修得贺涵”这种话题在女性意识抬头的当下,委实太轻飘飘了。

3 主配角升咖

这一点应该不用过多解释。

如果一部剧播出后,对参演的主配角都毫无提升作用,那无论怎么吹自己“爆了”,也无法取信于人吧?

主角团队升咖应是标配。

姚晨靠《都挺好》、马伊琍靠《我的前半生》分别重回一线;杨紫邓伦罗云熙靠《香蜜》分别进阶;聂远秦岚靠《延禧攻略》咸鱼翻身;李现靠《小亲爱》终于出头;杨紫则靠《小亲爱》顺利跻身一线扛剧小花,能跟昔日顶流吴亦凡掰腕子,至今未输。

而已经升无再升的一线,则可靠爆剧稳固地位,再slay江湖。

《知否》里赵丽颖演技虽被诟病,但这部起码小爆的剧帮她稳固了扛收视的业内认知,隐隐站在了85花的最前列。

有一个并不绝对的标尺是,越能带大量配角飞升的剧,爆的程度也越高

《人民的名义》不仅带热了汉东boys,还令胡静、高亚麟、侯勇等重回公众视线,还带火了季检、赵东来、丁义珍等一大批配角。

《延禧攻略》除了聂远秦岚吴谨言,还带火了许凯、佘诗曼、王媛可,和有观众未必记得名字但绝对记得角色的尔晴、明玉、海兰察、袁春茂等。

《都挺好》的苏家一大家,《小欢喜》的三对父母+子女,都是剧爆的受益者。


而《香蜜》、《小亲爱》在这方面显然差了许多。

《我的前半生》则介于两者之间,这与大众体感的“爆”度基本一致。

不过,有些演员得不到提升,真的别赖剧不够爆。像陆毅、赵子琪、黄景瑜、李墨之那种被观众恨不得从剧中抠出去的存在,剧爆到月球上也带不动他们。

4 圈层狂热与流量飙升

这两项放在一起写,是因为构成直接因果关系。

国民度流量,在中国娱乐圈,是一对很难兼得的标签。

因为即使不考虑明星自行造假的部分,贵圈大部分瞩目的流量也绝非自然形成,而是一小撮狂热忠诚的粉丝辛苦耕耘出来的数字游戏。

所以狂热,才是流量的源头。

加缪说,爱可燃烧,或持久,不可兼得。

把持久这个时间维度换成空间维度亦是同理。若把狂热看成爱的烈度,把大众向看成爱的广度,占其一已是难得,想兼得,真心可遇不可求。

于是,在特定圈层里被狂热喜爱的剧集,一般都不大众,最典型的,莫过于耽改剧。

而这种基于剧的狂热,一定会延伸到主要演员身上,令其数据飙升,跻身流量。

早年的《上瘾》造就了黄景瑜许魏洲,去年的《镇魂》造就了朱一龙白宇,今年的《陈情令》造就了肖战王一博,这种造星成功率,在每年海量的剧集中,显得多么可怕。

不过当然,剧在特定群体中大爆后,剧中演员能流量多久、流量到什么程度,不仅得益于本人与剧中角色的契合度,也严重依赖背后团队操盘粉圈的能力。

什么情况下,大众爆款也会触发圈层狂热呢?

回忆一下《伪装者》+《琅琊榜》两部剧集,大众看的是复仇与谍战,某圈层看的是一对又一对感觉爆棚的cp。

所谓“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当细节足够丰富、演员足够有化学反应时,特定圈层也能在大众爆剧里狂欢。

也许是看到了这一点,这一两年里很多非腐向剧集在主创或平台的指挥下恶意卖腐、乱炒cp,不仅没讨好到腐向观众,还流失了固有圈层的基本盘。

5 小结

以上述标准衡量,2019年唯一大爆剧,无疑是《都挺好》;《小欢喜》在社会热议题方面略弱,介于大爆与小爆之间;《知否》、《小亲爱》则是标准小爆;《破冰行动》有个大爆趋势的开局,却被主角的拙劣演技和剧情的崩坏拖累;《陈情令》则显然是特定群体内大爆。

√:是 ×:否 ○:不确定

当然,以上结论皆要加上三个字:我认为。

因为上述大部分衡量指标,都需要加入主观判断。而你我的判断,也当然会出现偏差。

没有数据化比较那么一目了然,我知道。但很必要,且重要。

因为在内容方面,根本就没有绝对客观的评价指标。

什么样的内容是好内容?什么内容能引爆国民话题,为什么?如何引领、挖掘而非追随观众喜好?哪个演员能和角色产生奇妙的反应?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如何被量化?量化指标又如何保证不虚假?

所以是的,我们复盘爆款,需要数据的佐证,但更需要对各种软性指标进行专业判断,去触摸好内容能打到人心的过程。

未必客观、不够准确,但起码不会机械,不会被数据牵着鼻子走。

我曾在蔡徐坤微博转发过亿被央视批?流量对娱乐圈的统治到头了吗一文中阐释过流量思维的底层逻辑——对外行友好,评估标准简单粗暴,比较与衡量傻瓜化,方便层层汇报,易于撇清责任。

比较起来,这种软指标评价更会令人争执不休。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去主观化”呢?又不是要选出个皇位继承人,争论碰撞本身的意义未必低于结论。

何况,之于内容创造者这一特殊人群,之于内容制造这一特殊行业,不正是那些迥异的判断、别具一格的思维、疯狂的想法和极致的情绪,而非冰冷的数字,才造就了精彩纷呈的内容世界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