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8-12 17:06 的文章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中国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大师陈从周修过、救护过的古典园林遍布江南,沪上尤以豫园为人所知。

而陈从周设计建造的深藏于龙华寺内的一处小园林却知之者甚少。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随着国内疫情的日日向好,这座无名小园林修建40余年来的首次修缮工程也近尾声,据悉,今后此处将在每一个节假日、双休日,向市民免费开放。

在喧闹的城市中,不必远行,人们又多了一处可观可赏的山水之境。


01

老石材新铺路


这座无名小园林位于龙华古塔的东面,绕过有陈从周题字的门廊,推开低矮的柴扉,蓦然发现其中别有洞天。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柴扉内别有洞天


虽占地只有200多平方米,三面被其他建筑所困,园内却芳草如茵、奇石异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无不俱备。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太湖石倚靠着墙体层层叠起,清水自山洞中汩汩而出。一汪池塘中央冒出的青石顶上,停着三只刚从冬眠中苏醒的乌龟,毫无芥蒂地仰头呼吸春天的气息。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耳畔鸟鸣声声,泉水叮咚,午后的阳光透过岸边几株秀竹,把斑驳的树影投映在水面。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参与此次园林修缮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庞飞告诉记者,接手这项任务后,最早就是从修复园中的小径开始,因为小径已有不少坍塌之处,几乎看不见路了。

现在,细心者会察觉,此处的小径并非由常见的鹅卵石铺就,而是一块块形状错落不一的古石构件。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庞飞说,这些都来自于龙华寺院内已有的老物件石材,根据现场情况因势利导,遵循自然变化,最后引人入胜,看似不经意,实则经意至极,与陈从周当初建园时本来意境相契合,具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书境界。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以岸边的一块切面的倾斜度极为明显的石板为例,若用于别处,似一块废料,而铺于岸边的小径上,却宛若天成,石板在靠墙处窄一些,靠水岸之处放宽,自带外向的趋势。

弯下腰来,记者还在石板上发现了前人凿出的不知名的凸起花纹,经过了时间的打磨,线条轻浅圆润,自有一番古韵。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园内的小径、石板都别有韵味


02

百岁松新迎客


此番修缮园林,院落内还有30棵百年古松。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松树是一项“标配”,难得的是30棵百年松树,每一棵似有画意,宛若从宋画中迎出。站在树下,恍若在欣赏宋画。

树有曲势,得势则生生不息,神态自若。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古松经过百年风吹雨打依然蓬勃向上的姿态,不由令人联想到中国人民经历过疫情之后仍然奋发向上的精神。

而“古木名刹”四个字又是一个特殊的艺术概念,唤起人们心中对于悠远意境、山高水长的图景想象,实现“都市山林”的梦想。


正蹲在地上为古松修葺挡土墙的陆师傅介绍,每一面墙,他都以相同的青砖,铺就了不同的纹样。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每一面墙都用砖块砌出了不同纹样


据观察,庭院内的松树以姿态见长,龙飞凤舞,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而山门处的松树伟岸挺拔,张开双臂,仿佛正准备着迎接市民的到来。


03

记者手记|大家的园林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1924年来到龙华寺,彼时里头还驻扎着军队。不知白胡子老头泰戈尔,当时内心是否会有几番跌宕。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1954年,陈从周参与了龙华古塔的修建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事已高的陈从周仍把修缮保护园林当作责任,这座不知名的小园林是大师遗留在上海的珍贵文化遗产。

他喜欢石涛、八大山人的画,用画理来造园,他总说不懂中国画,就造不好中国园。

如今,园里不经意间都能遇见宛若从画里复制下来的古松,是把陈从周的园林之景延伸开去,园林与人彼此相辅相成本就是陈从周的造园之意。


天上人间诸景备!这座和豫园“师出同门”的小


最初踏入此处者会以为这里原本就是个园林,当园林重开,这里将成为疫情之后又一个公共的文化空间,大家休憩游玩的场所。

有人可以为了看猫而来,有人也可以为了赏松树而来。

于古松间徜徉,在塔影下仰望,聆听龙华晚钟,得到心灵与身体的愉悦。

江南文化就这样点点滴滴,沁入人的心灵深处。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编辑:小开

图片:©官方图、徐佳和,部分源自网络

本工作室由新民晚报文化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