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7-08 17:40 的文章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古代皇帝仪仗队

从许多流传至今的各位皇帝画像中,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穿着黄袍,身后两侧是两位内官,有时还手持两面华盖。在影视剧里,皇帝出行都是车马严整。其出巡时的场面浩大、气势恢宏令人惊叹不已。这一切都由皇家专职的仪仗队来完成。

皇家仪仗是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中国古代皇家仪仗队已经具有了组成完整、体系完善、功能全面,气势如虹等优秀的特点,也让皇家仪仗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皇家威仪的体现与代表,历朝历代都对皇家仪仗队十分重视。而在古代,这些仪仗队被称为——卤簿。

皇家仪仗队“卤簿”,保护帝王、规范礼仪天子仪仗谓之卤簿

卤簿一词,最早出自汉代蔡邕的著作《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在汉代,卤簿一词已经成为了代表皇家仪仗的名词。"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卤簿的字面意思就是登记在册的拿盾的护卫。将此词作为引申,卤簿也可以指护卫皇帝车马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皇家仪仗队最早出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彰显皇威,而是为了保护皇帝。但经过发展,有权使用卤簿的不只有皇帝,包括皇后、太后、太子等一干王公贵族皆可使用。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虎贲军

皇家仪仗队的出现及发展

早在先秦时期,专职护卫皇帝的部队就已经出现。如果说的再严谨一些,他们是专职护卫天子的。周代有一支军队名为虎贲军,负责保护天子出行时不受刺客威胁,他们就是皇家仪仗队的雏形与创始人。虎贲军数量多为几百人,这支军队的领袖为虎贲氏,即姓虎贲的人。在那个子承父业的年代,这一官职随着姓氏代代相传。

在《文献通考》中就有对虎贲军的描写:"昔成周宿卫之制……虎贲氏有虎士八百人,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视朝则在路门之右,行卫之制然也。"

天子出行他们负责护卫天子,天子不出行时他们负责一定的礼仪任务。例如周成王驾崩,虎贲军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手持不同的武器身穿不同的衣服,作为一种仪仗参与了成王葬礼,集护卫任务与礼仪任务于一身,虎贲军可以说是皇家仪仗队的开创者。自先秦之后,皇家仪仗发展迅速。

设立卤簿的意义

车马并行,甲士随驾。卤簿最初设立的单纯目的就是保护帝王的安全。虽然在此后的几千年里,卤簿的功能一再变化,但这一目的却从未更变。皇帝出巡是为了显示帝王的权威,其仪仗自然要雄伟、大气,才能充分表现这一点,不给帝王"拉跨"。同时还是规范礼仪,卤簿仪仗以区分各级别所代表的权威,在形式上确认了等级分别。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宋代

卤簿的存在还能c。刘邦刚刚建立汉朝时国力羸弱,为天子拉车的八匹马都找不出毛色相同的,百官只能乘坐牛车。后来汉强盛之时,"帝王出而万骑随发,旌旗蔽日,声威震天。"国力之盛可见一斑。在今日,阅兵仍然是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宋代皇家仪仗:军队、礼乐结合体,目的多样

宋代是皇家仪仗发展的一个高峰。事实上,宋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虽然在军事方面的表现令人失望,但这并不能掩盖赵氏王朝兴盛的事实。两宋相比于前朝,在皇家仪仗方面制度更完备

分管仪仗队的机构

宋代设有太常礼院这一机构负责日常礼仪,但皇家仪仗队却并不由太常礼院管辖。《宋史》载:"军战卤簿,皆由兵部掌之。太仆寺作辅,分天子行驾事。"

按照流程,若遇天子出行,应由太常礼院、兵部以及太仆寺联合讨论。由太常礼院首先按照皇帝出行的目的决定出行仪仗的规模、礼仪。具体的执行则由兵部和太仆寺商讨决定并执行。这三个机构在宋代包揽了皇家仪仗队,形成互相牵制互相配合的局面。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皇帝出行

两宋仪仗队的编制与礼仪

两宋时期的仪仗队皆由京城禁军所组成,因此尽是精锐,完全担当的起仪仗这个排面。按照宋代的礼仪规定,卤簿中的所有舆服均为昂贵的缂丝绣衣, 时人谓之为"绣衣卤簿"。由此可见,宋对卤簿、对皇威可以说十分重视,不惜耗巨资为其配置昂贵的衣饰来显示宋的强大。在仪仗的旗帜方面,仪仗队拥有有摄提旗、北斗旗、二十八星宿旗、十二辰旗等二十一面。

皇帝出行的最高礼仪"大驾"中,卤簿中的马步仪队共使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时期的队伍人数更是达到了两万零六十一人。当时的京城禁军人数也不过十万人左右,拿出五分之一来,足可见宋代皇家仪仗队的豪华与强盛,也侧面表示"我大宋国富兵强",威慑外国使臣,使其不敢侵犯,减少军队压力。

同时宋廷还专门设立了卤簿使、仪仗使来管理仪仗队列。每逢正时,即摆兵架卒,宣扬大宋国威。可惜的是,尽管宋有着豪华的阵容与优秀的配置,但宋在真正的军事方面却是弱项。

宋代卤簿的队伍组成

宋代的卤簿队伍最前方为指南车,是正确方向的象征。其次是旗队,举旗代表国家与帝王。太常前部鼓吹队负责行进游行的奏乐任务。之后的是引驾十二重,顾名思义是引导护卫御驾的十二辆战车。皇帝的车驾居正中,司徒车队、御史大夫车队、兵部尚书车队等车队排在龙辇后方。由清游队、朱雀队等禁卫部队殿后。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努尔哈赤

《宋史》中就有关于这一段排列的描述:"卤簿之仪,兹以车指南,然后旌旗,鼓乐行于道而十二重车引卫。龙辇居正中,司徒、大夫等星拱曜日,以清游、朱雀尾之。"

如此的盛大礼节,一方面能使人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宋国力强盛,有外敌来犯即击破之。二来让外国势力明白大宋并非任人拿捏之辈,是"秀肌肉"之举。若单单显示皇室威仪,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场面。如此复杂的军队、礼乐结合体,其目的也一定多样。

承明而自优的清代卤簿制度

努尔哈赤自十一副盔甲起兵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领土的扩大,对文化礼仪方面也开始重视。而他们对于礼仪并没有汉族这样深厚的底蕴,于是将明代汉人的制度先抄袭过来,再进行自己的优化和改变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八旗

由"加黄盖"到《皇明会典》

努尔哈赤虽然对汉族的礼仪不甚通晓,但也知道帝王加有华盖。因此出行时"加黄盖,铭鼓奏乐,以彰圣威。"同时积极学习,至皇太极即位改后金国号为"清"之时,在登基大典上已经"具法驾,设卤簿"。此后的6年时间里,清制定了属于自己的礼法收录于《皇明会典》之中。规定了皇帝、亲王、大臣等各级的卤簿规格。

经过数十年的同化优化,清代的卤簿制度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快速发展,至乾隆年间,清代的卤簿制度已经完备并且繁盛,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完备的标准。《皇明会典》的编纂,一定程度上说明清廷已经逐渐走上正统之路,在自我文化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与规定。清晰取明之优点,又能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改,虽未完全成型,亦是一大进步。

清代皇家仪仗队的编制与礼仪

清的军事制度为"八旗制度",将部队分为八支分管。理所应当的,仪仗队的责任就由八旗军担负。而皇帝直接掌管的"上三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当仁不让地接过了此重任。卤簿编制礼仪方面,将皇家仪仗由用途定为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三种。大驾卤簿用于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百官集会。

规格上对使用的物品及数量有明确规定,如直柄九龙伞十六,直柄瑞草伞六,直柄花伞六,方伞八……由于品类庞杂数目繁多,故不一一罗列。仪式的规范化、繁琐化,是一个国家国力增强的标志,也是其展示自身成就的标志。"天朝上国"逐渐刻入了清廷的脑海之中,过度的自信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古代皇家仪仗队—卤簿,专职护卫军队有表演性

銮仪卫

负责管理仪仗队的机构——銮仪卫

清军入关前,清太祖清太宗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在军事之上,对礼仪这些方面则无暇顾及。清军入关后,沿袭明代制度设立锦衣卫管理龙辇凤舆之事,仪仗队的管理权就落到了锦衣卫手中。稳固中原之后,清廷着手对皇家仪仗制度进行改革,将锦衣卫更名为銮仪卫,同时废除其作为特务的职能。顾名思义,銮仪卫从命名上就体现出它的职能。

清《啸亭杂录》卷六《銮仪卫》记载:"本朝锦衣卫相沿明锦衣卫之制而不思缉探之事。掌卫者一人……后所掌旗、瓜、吾仗,驯象所掌仪象、骑驾、卤簿、饶歌大乐;旗手卫学金证、鼓角诸物。"

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步妙招,能够防止锦衣卫内有人通过情报工作得知皇帝出行计划来拟定刺杀计划,降低了帝王面对风险的概率。

总结

皇家仪仗队作为体现皇帝威严之工具,历朝历代都将其视为重点。自周天子设虎贲军以来,专职护卫的军队开始有了表演性。汉代正式定名具有仪仗职责的军队为"卤簿"。宋代在经济文化层面的成就颇高,在卤簿方面有着成熟的规定。由兵部、太仆寺、太常礼院共掌卤簿事务,由禁军作为卤簿。

清朝虽无此长,但入关后积极学习,在承袭明制的基础上自行改造、优化,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卤簿文化,同样将禁军作为卤簿。清将锦衣卫去查探之事更名銮仪卫,专掌卤簿事。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以说清在卤簿上的成就,绝不下于任何一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