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5-29 17:00 的文章

简述作为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 | 20北大传播学硕

2020年 北京大学传播学硕864

简答第二题

简述作为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

01丨答题思路

这一道题的灵感大概来自于车致新老师在19年5月份举办的一场讲座《作为方法的“媒介考古学”》,2019 年 12 月,北大也曾跨学院举办过有关媒介考古学的讲座,王洪喆发表主题演讲并参与讨论。我们先说明“作为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的主要内涵与特点,然后介绍引出代表学者的理论思想和研究取向,注意逻辑与条理。

02丨参考答案

“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脱胎于“电影考古学”(archaeology of cinema)与“知识考古学”(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常常被用来指涉一种以媒介物质为中心的、“回溯-前瞻式”(analeptic-proleptic)的研究取向,是伴随着新世纪以降的数字技术革命而在西方学界逐渐兴盛的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重构了传统的媒介研究与文化研究,在其中对媒介技术的物质性的强调,也与后人类主义、新物质主义等思潮形成了共振。

1

作为研究方法的媒介考古学的特点

(1)恢复物质性

恢复物质性,就是要借助文字或图像档案,将媒介还原为可触、可感的媒介物。媒介考古学认为不能脱离设备、系统、编程、平台等物质基础而侈谈媒介之运作机制或权力关系,而是要检视历史上人们所“遭遇”的媒介物究竟是何种类型、型号、外型。

(2)寻访异质性

寻访异质性,就是寻找那些失落已久、转瞬即逝、止于想象的另类媒介,媒介创新的扩散远非一蹴而就,在旧媒介仍新之际更多的是旁逸斜出的媒介。媒介考古学尤其重视对幻想媒介的考掘,寻找异质性还包括考察对新旧之交人们对媒介的另类实践。

(3)捕捉复现性

捕捉复现性,就是捕捉那些再次出现的媒介元素以及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似曾相识的感受。媒介考古学并不以线性时间为主轴,而是更倾向于在馆藏或档案中寻找材料,着眼于那些似曾相识、彼此呼应的媒介变体,考察它们交错纠缠、循环往复的情形。

2

媒介考古学的重要性

(1)质疑连续性历史

媒介考古学强调偶然性、强调历史的断裂,反对将整个历史看作是一个连续运动的辩证过程和历史目的论,对于将媒介分为新、旧两种的对立的、线性的、目的论式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克服非物质转向

媒介考古学的问题意识之一在于寻回媒介研究久违的物质性面向,即重视考证、复原及理解仪器设备、组织系统、软件程序、平台架构等物质基础,这是对传播学研究一向重文本、轻媒介的偏向的重要校正。

(3)后人类转向

与追问物质性密切相关,媒介考古学追问的是物质而不是追问意义,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媒介考古学试图去除人这个概念,就看技术和物质本身,尽量不介入人的主体性。

3

代表人物

■德国媒介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edirch Kittler)的系列著作,包括《话语网络》(1985年)、《留声机,电影,打字机》(1986年)及《光学媒介》(1999年),堪称媒介考古学的滥觞之作。

■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尼采、谱系学与历史》中的谱系学及来自《词与物》的另一概念知识型(Episteme),都是媒介考古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德国媒介理论家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的《媒介考古学——探索视听技术的深层时间》(2002年)是第一部明确以“媒介考古学”命名的著作。该书以发明者或设计者为序,介绍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媒介装置与媒介设想。

论文集《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Media Archeology: Approaches, Application, and Implication)》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考古学领域的理论文章

4

不同的研究取向

基特勒和齐林斯基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前者旨在恢复媒介的物质性,考察“作为文化技术的媒介”;而后者则注重寻访媒介的异质性,考察“作为地质岩层的媒介”。基特勒受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启示,将分析对象从话语实践转向媒介物质基础;齐林斯基则受益于福柯的谱系学(genealogy)分析,将分析对象从典范媒介扩展至异质性媒介。

参考资料

[1].车致新.作为方法的“媒介考古学”[Z].https://mp.weixin.qq.com/s/8alDokpHE89SX2mK5MITsg.

[2].施畅.视旧如新:媒介考古学的兴起及其问题意识[Z].https://mp.weixin.qq.com/s/xCMBkSH2GFAPLH20dJbp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