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抵制高片酬,高亚麟痛批演艺圈:影视降
“消费降级”这个词,在前两年很火。
在保证不降低消费品质的情况下,选择更为低廉的产品,让消费回归到产品的使用价值上,归于理性。
这就是“消费降级”。
能出门坐公交的话就不任性打车,衣服还能凑合穿的话就不买新的,不是太饿的话就不再花钱买夜宵……
有网友调侃道:“曾经的千手观音,如今的断臂维纳斯,去年冬天只给自己买了一件毛衣。”
或许你需要的并没有那么多,不必追求品牌,也能活得热气腾腾的模样。
不过我们需要认清一个现实——整体的经济增长相较于往年的超速增长已趋于平缓,对应到中国影视市场同样也会有所谓的“消费降级”。
因此基于消费降级,有人提出了“影视降级”的概念。
影视降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烂剧横生,质量下滑
纵观这几年的影视圈,许多被寄予厚望的作品,似乎没有达到我们预期所想。
要么有流量,但是没口碑;
要么有口碑,但是没有足够的关注度;
甚至有的影视作品,全方位烂到体无完肤,拎出来只有被鞭尸的份。
整个中国的影视圈,是否真的处于倒退的状态?
让我们开启“上帝视角”,抛开一切的主观偏见,理性地讨论一下。
01 演员门槛变低,老戏骨自降身段
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瞬间刷爆全网。
她说道:
“这次疫情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某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
其实明星的“天价片酬”,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张“祖传”的片酬排名表,流传这么久如今仍是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明星片酬虚高确实是事实。
李兰娟院士一番话更是透露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吐槽,她问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想要当什么?
孩子胸有成足地说道——当明星。
问其理由时,孩子竟认为——因为当明星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不是如今年轻一代的理想变得幼稚可笑,而是相对我们那一代来说,从小引领的价值观导向不同了。
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股脑地往演艺圈里挤。
据统计,2019年北京电影学院共计划招收520人,报考人数就近6万人,较去年增长近14000人次。
的确学院派出身的演员,是整个行业未来的主力军,专业素养肯定没话说。
但并非必须是演绎专业的人,才有资格当演员。
流量小生能当演员,歌手能当演员,网红能当演员,甚至是拍小视频的普通老百姓也能自称为演员。
如今演员的门槛相比以往大幅度降低,谁都能淌这一浑水,因此才会有人吐槽——现在的演员,演技没有以往的好了。
就像高亚麟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
“中国演员的片酬已经是傲然全球了,比国际影星拿的片酬都要高,但是你真的会演戏吗?拿这个钱亏不亏心?不难受吗?”
那么,老戏骨们呢?
在这个被各类流量明星霸屏的时代,老戏骨失去了以往的优势。
再加上“限薪令“等打击之下,”没有戏可以接“自然成为他们所面临的窘境。
要想在演艺圈里存活,无奈只得自降身价,大多抱着捞钱的心态,差不多的戏能接就接了。
“网剧一哥”白一骢表示:“头部演员降了近九成,正常艺人薪酬至少比巅峰时期降两三倍。”
以上种种的因素会导致什么情况呢?
配置再好的剧,新锐演员的专业素养撑不起来,连烂剧都接的老一派演员更不再是主心骨,最后导致推陈出新的作品趋显疲软。
影视行业的“降级“,离不开演员本身的这一因素。
影视业逐步下沉,最终受到深刻影响的对象,作为观众的我们正是其中之一。
试想下,以前的我们获取影视作品资源,大多是从电视中获取。
上星卫视播什么,我们就看什么。
除此之外,上星卫视会帮助观众筛选优质的影视作品,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早已卡在第一关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资格都没有。
那时候的我们,接收信息是被动的。
同理,我们所看到的影视剧作品,是经过层层过滤出来的。
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上星卫视,各类网络播放平台层出不穷。
而我们对于影视作品变成基于自己的喜好,坐拥更有主观性的选择权。
所以说,没有人再帮助我们剔除糟粕了,观影权力全然交到我们观众的手上,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的烂剧,更容易入侵我们观众的生活中了。
另一方面,片方随着观众的喜好进行调整,只要是高流量+热门ip,就能吸引到无数观众。
本末倒置!
再者,我们所认为的好剧,就一定是好剧吗?
就像是一段感情中,总是在渣男堆里找男人,永远只能找到渣男。
同理,如今影视作品质量总体上下滑,烂剧横生,确实有好剧的出现,但放在以往它就不一定对得起“好剧“这个标签了。
说白了,时代不同使然罢了。
当然,咱们不能把所有的锅,都扔到这个行业市场身上,影视降级的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自己?
现代人的节奏,其实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总要被不顺遂的职场和生活的重压所劳累。
谁不想逃离生活的一地鸡毛?
而“快餐式“的碎片化娱乐模式,不偏不倚地与现代人的状态相契合。
爽剧、短剧,俨然成为我们选择观影的喜好偏向,充当解压的出气口。
或者更有甚者自降要求——只要能下饭的剧都行。
可是盲目地追求“爽剧“,一直安慰自己做到不带脑子看剧就行,真的好吗?
我并非在苛责观众的审美底线下降了。
而是下沉的影视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下,逼迫我们不得不“在垃圾堆中找垃圾“。
影视降级,正如消费降级一样。
它一直存在着。
影视业进入寒冬,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当影视业降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会触底反弹,毕竟作为观众的我们并非逆来顺受,我们也会做出挣扎。
《流浪地球》为何能成功?
特效方面另说,单纯是因为其核心内涵——讲了一个足以打动人心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作品,评判标准人云亦云。
但有一点很确定——好的作品,并非用数据评定的。
这让我想起著名编剧海岩采访时的一句话:“现在已经很难做文学艺术判断了,只做数据判断。”
如果影视作品只剩下干瘪的数据,那么其所传达的内容又有什么灵魂呢?
影视降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让整个影视市场回归理性,静下心思考出路,确实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们对影视行业的回春,仍然寄予厚望。
正如《喜剧之王》里柳飘飘与尹天仇的那段对话。
“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