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李鸿章三个富甲天下的子孙,左宗棠令人感
李鸿章与左宗棠同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后人给予他们的评价却有着天壤之别,李鸿章因屡次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条约而受尽责骂,左宗棠则因为收复新疆广受称赞。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这样评价李鸿章,他认为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因此,只凭上面这点对他们进行褒贬,未免过于牵强,今天,我们从金钱观这个角度来了解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系列的官办、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多个行业,而李鸿章也从中攫取了巨额财富,当时的人是这样描述的:
“岁用正款以数百万计,其中浮支冒领供挥霍者不少,肥私橐者尤多。”
李鸿章究竟有多少财富,如今我们难以统计,但历史以来“宰相合肥天下瘦”,更何况那些企业的总办、督办、协办等人,都是由李鸿章挑选的亲信来担任的,换句话说,这些企业最后的最大受益者还是李鸿章。
梁启超曾保守估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而曾参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容闳,更是称“(李鸿章)家资踰千万,其弟兄子银私财又千余万。”因此可以说,李鸿章家财万贯一点都不为过。
李鸿章位高权重,他的子孙也当仁不让,他们大都旅居在海外,其中还出现了三个亿万富翁。相对比,左宗棠的四个儿子就寒酸很多了,左宗棠在去世时,留给儿子的遗产,平均下来每人仅得5000两,虽然这数额在平民百姓中不算少了,但要知道,以左宗棠的官衔,在当时一年能获得几万两养廉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算左宗棠不贪不污,到他去世那会至少也有数十万两白银,那为何他留给儿子的遗产只有区区2万两白银?那些银两都去哪了?事实上,大部分被左宗棠捐给了穷人!左宗棠早在68岁时,就曾给子女们立下遗嘱,里面有一条就反映了他的金钱观,“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877年,山西、河南等地出现百年一遇的干旱,左宗棠一次性就捐了1万两白银。左宗棠捐款时一掷千金,自己生活却无比朴素,“自入军以来,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除此之外,左宗棠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非常高,从小教导他们不能铺张浪费,要学会自食其力,帮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