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5-14 18:08 的文章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这是一场关于时间的旅行,从过去到未来,不断发现那些见证和成就中国历史的故事;这是一场关于空间的旅行,从塞北到江南,不断探访那些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文化遗迹;这是一场关于文化的旅行,从西方到东方,不断深入理解那些未曾了解的中华文化。近期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的纪录片《寻脉》就带领观众一起跟随英国BBC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萨姆·威利斯的脚步,探寻中国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迹,踏上一场不一样的文化之旅。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寻脉》从敬天、法祖、人寿、年丰、安居、兴业等六大叙事角度,以建筑、文化遗址、石刻、壁画、馆藏文物等为主要拍摄对象,讲述文物和它承载的精彩故事。《寻脉》在展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重点呈现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精髓,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进一步表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以及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发展。

了解农业发展,凸显科技的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的美食数不胜数,各具特色,而成熟丰富的饮食文化则根植于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成就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延续的重要基础。纪录片《寻脉》从都江堰水利工程讲起,远至四千年前的小米面条,近至现代农业科技园,为观众全方位展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从古至今,中国人采用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治理河流,用于防患自然灾害,灌溉农田,促进农业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寻脉》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设计原理、重要意义等多方面向观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银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人字堤、百丈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从而解决江水分流、控制进水流量、自动排沙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发展,使得成都平原成为物产富饶、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对于水利工程技术的掌握,使得原本岷江流域从洪水泛滥之地变为富足安乐之所,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显微镜下的物体引起了《寻脉》摄制组的注意,主任研究员吕厚远介绍其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4000年的面条。经过专家组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制作原料为小米,为了增加小米的粘性小米面条的制作步骤繁多,需要经过加热、醒面、捶打。古人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烹饪方式,不厌其烦的对小米进行加工,从而丰富小米作为烹饪原料的口感,对农作物的精加工从侧面表现出了4000年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农作物的种类日益增多,加工方式也渐趋复杂。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几千年来,中国的农业始终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更多的粮食成为了农业学家的共同追求,在北京的郊区,一个开创性的实验项目正在进行。北京国际农业科技园以科技加旅游的定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科技园内的蔬菜种植采用竖式栽培技术,从而达到节省空间,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园区内采用的旋转浇水的灌溉方式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力。园区负责人向《寻脉》节目组介绍称竖式栽培方式比起土壤栽培种植时间能够缩短三分之一,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更多的蔬菜。

农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先民的开创与努力,他们不断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奋斗在中国大地上不断耕耘,开创新的奇迹。

溯源中华文化,探寻古老的天地观

中华文明对于天地始终持有尊重、崇仰的态度,而对于这一态度《寻脉》以《尚书·尧典》为例进行了更为直接的展示。“钦若昊天,历象如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这段话直观地展示了尧对于历法的重视,历法即为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对于历法的重视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天地运行规律的探索与遵循,在那个靠天吃饭的时代,对于天地变化的掌握是保障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主持人萨姆·威利斯在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陶寺遗址上面对出土文物“琮”惊叹不已,在中国人们相信天圆地方,琮与璧相对,琮代表地而璧代表天,琮适用于阴而璧适用于阳,故而琮常象征地神专以祭地。天与地相对,阴与阳相对,中华文化对于“和谐”的追求如此可见一斑,正如《寻脉》中所言“天是秩序的宇宙模型,地代表着人类的领域,代表着人类社会应如何被有序的安排,代表着和谐的理念。”对于天地和谐的描绘本质上显示的是古代先民对于社会和谐,万物蓬勃发展的追求与向往。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在《寻脉》中主持人萨姆·威利斯登上了历代帝王封禅的所在地泰山,参观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建立的故宫,到访了1442年建立的古观象台。每一次的到达,都在不断更新与丰富萨姆·威利斯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从古代都城的选择到历代帝王泰山封禅,从远古祭坛遗址到众多宫殿设计原则,从循序历法到重视天文学的发展,这些行为无一不展现出古代中国对于天、地的探寻与尊崇。传统的天地观的背后是古代人民对于社会稳定、生活富足的追求与向往,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用仰望天空的方式寻求自己生活的指引,又用脚踏实地的实践一步步实现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走进中国家庭,展现特有的家庭文化

家、国自古以来便密不可分,家是国的最小组成单位,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来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里生活着近5亿个家庭,在中国,家庭观念尤为浓厚。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在《寻脉》的第二集中,萨姆·威利斯到达福建带领观众参观客家土楼,直观地感受家族的力量。土楼中通常生活着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层楼有超过30个房间,最多可以容纳800人同时居住生活,客家土楼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在传统中国人眼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是幸福和繁荣的完美写照,而土楼则是对这一观念的最生动的展示。尽管随着社会发展,几百人同时居住在土楼中的场景已经一去不返,但是对于家庭团结的追求仍是永恒的时代命题。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孔子历来重视家庭的作用,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他的思想反映在家庭当中就是“孝悌”二字,“孝”就是对父母的敬仰和赡养,“悌”即为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关注,这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要构成部分。家和万事兴,对于父母、兄弟的尊敬友爱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

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纽带在中国依然牢固,这是一种古老的粘合剂,不仅仅在过去,也在今天凝结着整个社会。家庭观念在新时代散发出了崭新的活力,正是因为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繁荣发展才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团结富强。

探寻中国历史文脉,《寻脉》带你重新理解中国

纪录片《寻脉》是对中华文明的寻根溯源,是对中国文化的又一次重新理解,它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未来进行了连接,从最本质的角度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展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向观众深度剖析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帮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观众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