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影片《赛德克·巴莱》:人不能失去尊严,民
《赛德克·巴莱》于2011年在台湾上映,改编自真实发生的历史“雾社事件”。主要讲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台湾赛德克原住民一直在日本统治下,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遭受三十年的殖民压迫后,在1930年为了部落的尊严与自由奋勇反抗,率领三百多名勇士对抗日本三千大军,用生命换来部落民族灵魂和信仰的故事。
这部堪称史诗级的影片,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也是导演自称“一生最想拍的电影”。全片长达4.5小时,上映时是拆分为《太阳旗》《彩虹桥》两集,后来导演重新剪辑153分钟的内地版,简练中依然充满血性力量和民族骄傲。电影没有利用流量效应邀请明星,而是让原著民当主演;也没有大肆宣传,而是将资金全部投入到拍摄制作过程。获得豆瓣评分8.8,也是评分最高的历史片。
题目中的赛德克·巴莱,是台湾赛德克族词语,意为:“真正的人”。导演从最初发想、史料汇整、剧本策划,到拍摄制作完成,前后超过12个年头,动员2万人共同拍摄。这部因片名而埋没的电影,不仅获得名人明星的赞叹,最终也摘得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第一部真正史诗般的电影,也是全人类或全世界都会感动的故事!看了之后不得不佩服。——吴宇森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人让原住民学习日语,改变原始的生活方式,强制驯化他们。男人不准打猎须服劳役,女人不准编织帮佣陪酒,他们根本不把原住民当作人看。忍辱负重的马赫坡部落头目莫那·鲁道,决定先在雾社公学校运动会时带领族人发起反抗。于期双方展开了激烈斗争。
世代山居的赛德克族人熟悉地形,英勇善战,获得了暂时的胜利。日军被逼急后挟以山炮、机枪等武器前往雾社,与莫那鲁道带领的赛德克进行对峙。道泽部落的头目铁木·瓦力斯竟当汉奸助日围攻莫那。妇孺们为了给男人们留下粮食不拖后腿,选择集体上吊,和日本人以及当做叛徒的道泽部落决一死战。
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杀下,莫那道鲁带领的赛德克族人战败,但却永远的获得了灵魂自由。也穿过彩虹桥与祖先神灵一同守护图腾。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实,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和配乐艺术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同时也展现了恢弘壮魄的斗争场面,歌唱了一首雄壮的民族史诗,赞颂了为自由与灵魂而战的赛德克勇士们。
今天,我将从“叙事模式、镜头语言、配乐艺术”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这部电影向大众传达的主题意蕴与深刻内涵。在文章的每个部分,通过影片的叙述分析,我会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叙事模式:采用零度叙事模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赤裸裸地展现野蛮与文明的抗争零度叙事,是指作家与读者、导演与观众处于平等关系。在作品中,作家或导演只是客观的描写与拍摄,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不流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导演为了拍摄,在前期搜集大量素材,研究史实。他向大众表露,他非常想跳出 “亲日仇日” 的历史阴影与二元困境,不包庇,也不逃避,更不讲个人视野下的历史。通过中立的叙事态度,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看到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从而引发深思。
第一,影片按照历史事实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导,围绕日本政府和莫那带领的马赫坡部落的冲突展开叙述,主线突出连贯,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发展过程。
开端:影片开始简单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后,就讲述了道泽部落与马赫坡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后文二者的战争做了铺垫。在父亲身亡后,父亲告诉莫那:“要做一个真正的人。”1930年,在部落族人的支持下,莫那·道鲁决定在公学校运动会上,展开猛烈的突袭。
发展:雾社公学校运动会时,族人在莫那的带领下如期进行了激烈反抗。莫那·鲁道命令次子巴索潜入马赫坡袭击日警,长子达多到警察驻所枪毙日警眷属。熟悉地形,英勇善战的族人们不断挺进,击灭日军,获得了短暂的胜利。
影片按照时间线索讲述过程中,在呈现马赫坡部落与日本人、马赫坡部落与道泽部落这两部分的矛盾冲突中为观影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让观众更好的理解情节和内容,也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高潮:日军被莫那逼急后,日本驻台的陆军少将镰田弥彦调动三千军警,挟着大炮、机枪等武器,前往雾社对抗赛德克族人。莫那等族人在与日军交锋时,道泽部落的竟作为叛徒与马赫坡部落发生内战。
结局:内战结束后,日军派遣飞机投掷毒气弹,用飞机、大炮对抗猎枪柴刀,抗日族人伤亡惨重。赛德克妇女们为了给男人们留下粮食,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选择集体自缢。赛德克族人最终英勇牺牲,用生命越过彩虹桥获得了灵魂的自由。
影片按照历史事实发展的线性顺序,一步步道来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真实再现日本人的迫害,部落之间的仇视,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看的过程让人十分压抑,但看完后热血沸腾,荡气回肠,也让人唏嘘不已。
第二,真实地还原了赛德克族的原生态生活环境,让人物本身说话,赤裸裸地再现野蛮与杀戮。
首先,影片中的赛德克族人都是裸露的原始人的造型,还原族人传统的生活习惯。木棍枪支、捕鱼狩猎、不穿鞋袜等等,这都是那时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譬如最开始的“出草”场景,就让我们看到了野性无畏的莫那·鲁道这个真性情的草莽英雄,通过他的在生活环境中的动作,来建立观众对他的态度。
其次,小到日本人的军靴徽章,大到军舰建筑也都十分地逼真。莫那带领马赫坡部落的族人与日本人抗争时,体现的原始血性和野蛮,真实而赤裸。日本人对族人的杀戮,让观众悲痛欲绝。但表现这些的方式都是让人物本身与观众进行对话。
通过原生态生活环境的描述,展现野蛮的部落文明以及日军屠杀的真实场景。开篇没有酝酿描写赛德克族人生活的悲惨让观众同情;而是直接在冲突与抗争中叙述,呈现历史的开放空间,让观众思考真正的文明是什么。
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呢?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先进的文明终将替代落后文明,但文明不是强制教化,不是侮辱威胁,更不能是以丧失信仰和尊严为代价。日本人所谓的文明是殖民化,侵略与占有。当日军以文明的方式侵略那就是一种野蛮,真正在别人看来赛德克的野蛮确是一种让人敬佩的追求灵魂与信仰的文明方式。
这或许就是导演通过零度叙述模式,想要向观众传达的哲理。期望观众,能够走出自己的骄傲,走出历史的痛恨,铭记并反思真正的文明。
镜头语言:血腥场景与唯美画面的强烈反差,在不同色调中,凸显生与死的悲壮镜头语言是一部电影重要的元素之一,它能够清晰地再现事件的真实场景,也能传达导演的思想和创作手法。魏德圣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多利用空镜头、全景镜头来展示这场恢弘壮观却又带有血性的战争。尤其运用这类镜头描写血腥场面和唯美的画面。
残肢、断头、鲜血多伴随着美到让人窒息的山川河流,运用不同的色调,在强烈的反差对比中,引发观众对生与死的思考。
第一,不同镜头的运用,表现出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烘托人物的心理变化,为观众营造宏大战争场面的紧张气氛。
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影片中多用这种镜头展现山川河流画面,既有强大的感染力,又富有生命意义,也体现出唯美的意境。
在影片开头就有山川河流的镜头,展示自然的原始力量,同时也能体现赛德克族人征服自然的力量美。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彩虹,代表着一种对先祖与神灵的向往,通过彩虹桥就能够触碰到灵魂与自由。
还有大量的全景镜头,日本人与赛德克人对抗时,会用很多全景镜头来描写。譬如对栈桥的刻画,体现紧张而刺激的战争场景,让观众能够看到战争的险恶,从而与濒临危险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血腥场景的特写镜头。影片中的小孩逐渐长大成人,想要参与部落斗争,需要在脸上刻上图腾印记。当给巴万刻写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更能让观众近距离的感知疼痛,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影片将血腥场景和唯美的画面时常交织在一起进行强烈的对比,在反差中凸显自然的美与赛德克族人生命的美,也让读者在视觉体验中感受生与死的抉择与宿命的安排。
第二,利用不同的色调,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表达不同的主题内蕴,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同色彩的运用,可以体现电影传达的主题,同时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突,从心理层面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
整个影片都是以森林的深绿色为主,体现着原始的生命力,和赛德克族人的原始蛮力相照应。山区栈桥以及崎岖的道路,表现出赛德克族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在血腥杀戮场景中一般呈现黑灰或冷蓝色调,例如影片中妇孺们为了不拖累族人,选择集体自杀。当母亲把藤条套进自己孩子的脖颈,丈夫将尖刀划向妻子时,都是冷蓝色调的画面,表现出族人死时的平静和肃穆。
影片最后,日本少将镰田弥彦,看到漫山的红色樱花,深深感叹:“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区见到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红艳了吗?”
是这三百多名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早开的樱花。他们登上彩虹桥,用鲜血染过的生命盛开了一片樱花。而这暖色调的红色,不仅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能让观众心生对莫那·鲁道战士的敬佩,引导他们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影片中的色彩不仅可以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还能带给观众强烈的情绪体验,同时引导观众反思生与死的价值意义。
配乐艺术:在民歌古曲的渲染下升华情感,体现赛德克族人坚定追求自由灵魂的内心世界配乐是电影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法。在特定的场景播放特定的音乐,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填补画面空白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影的配乐艺术也是衡量一部影片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部影片的配乐很别致,配乐插曲共二十七首。其中何国杰的《看见彩虹》被评为当年台湾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影片中大量的原住民鼓乐、民歌,古曲等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塑造了赛德克族人的人物形象。
首先,根据情节故事的进度发展以及镜头的转换,利用不同配乐迎合片段主题,营造气氛,释放观众的情绪。
影片开始的镜头,莫那·鲁道在原始森林中参加成年礼狩猎,密集的鼓点音乐配合着莫那身手敏捷的身影,在营造紧张而刺激的氛围,极大地满足观众的听觉感受时。将观众带入情节中,也充分展露了赛德克族人善于狩猎、血性阳刚、充满原始野性的精神特点。
你们看,美丽的彩虹,在山的那头......是祖先在召唤我了。妻儿啊,你们在通往祖灵的路上了吗?我们也该上路了 。——《看见彩虹》
影片的最后,放着《看见彩虹》,当这首悲壮的史诗演绎完之后,通过舒缓的音乐带观众回味影片中的细节,同时播放与故事相关的日本侵华历史,观众在回望历史中释放情绪,发泄悲愤,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感。
除此之外,以一种沉稳坚定的平静曲调,释放血腥与死亡带给人民的恐惧,给观众以缓解的空间,也使得影片的氛围更加立体、丰盈而多层次。
第二,运用歌谣现唱的方式,填补对话,塑造人物内心世界,鲜明地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当莫那·鲁道心中苦闷,坐在泉边时,忽然看到了父亲的神灵。他告诉父亲,我阻止不了异族人,期望父亲给予解答,而父亲并没有正面回复。而是邀请他一起合唱一曲,于是二人在彩虹之下唱起了激昂斗志的《赛德克巴莱之歌》。
我来到这里,我曾英勇守护的山林。这是我们的山,这是我们的溪,我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赛德克巴莱之歌》
首先这段歌谣的歌词,回答了莫那·道鲁向父亲提出的疑问,父亲通过歌词告诉他应该如何做,填补了人物对白,推动情节的发展,也使得这一段叙述更加完整。
其次,能够塑造莫那道鲁的人物特质,在和父亲合唱后,他更坚定了反抗的意志,通过音乐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也在画面意境中深化了赛德克族人为争取灵魂自由而愿意献出生命的精神品质。
影片的配乐配合情节设置,塑造人物内心,凸显了赛德克族人充满张力的生命精神。通过真实背景,宏大场面的配合,释放观众的情绪,并将人的思索引向对自由的追逐与灵魂的拷问,给观众带来内心的震撼与救赎。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评价极高的战争片,被认为是台湾版的《阿凡达》《勇敢的心》。观众不仅能从中了解雾社事件的历史真相,还能够拥有丰富的视听体验,同时还能感受到关于文明与野蛮、生与死、身体与灵魂的永恒命题和主题意蕴。这部史诗级别的电影,从内容主题、视听语言、音乐艺术都为其他电影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虽然拍摄这部影片在投入资金、拍摄环境等方面都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导演并没有放弃。导演魏德圣曾说:对得起良心的电影,才会打动观众。而这部影片就是我心中的满分电影,也是我心头的number one。这种对灵魂与自由的追逐,不仅是赛德克族人的,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但可悲的是,这部可以和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的史诗级电影,并没有很多人知道。片名难懂、宣传不够、无明星演员等各方面影响,最终叫好不叫座。但是经典是不朽的,写出影评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影片,从中找到灵魂的自由和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