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4-20 17:25 的文章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本文由心情解语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1时代大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90后甚至是00后,很多在农村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一年只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孩子就交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的亲戚帮忙养着。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在宴席上,爷爷奶奶会将好吃的东西尽数端到孙儿的面前;在逛街时,孙儿想要的玩具,爷爷奶奶马上就拿钱买给他;五六岁的小孩,爷爷奶奶还要手把手的喂饭;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签字单,爷爷奶奶束手无策……我在这样的教育中,听过最多的话便是“Ta还小,不懂事。”

一个个慢慢长大的孩子,活活的被教育成了“巨婴”。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我寄养在姑姑家的十年间,听过最多的话便是“这孩子真能干”。

当其他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撒娇索要玩具时,我背上自己的小背篓跟随姑姑去地里扒苞米;当其他孩子和父亲一起玩耍、做游戏时,我挽起袖子,搭着凳子给小蚕宝宝喂桑叶;当其他孩子吵着闹着要吃好吃的,不足灶台高的我,开始给放学回家饿了的自己做饭吃……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那时的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时,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为什么我要一个人面临那么多事情,为什么我开家长会爸爸妈妈不能来。

但我明白:就算要像野草一样坚韧,也不要没有了天真和幻想。于是我一直乐观坚强,开朗大方。渐渐地,我就习惯性的把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埋在心底,报喜不报忧。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专家研究发现: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我很庆幸,我一直乐观坚强,自己熬过来了。我不愿意让他们为我担心。感冒发烧了自己扛过去,在学校遇见了烦心的事没有人诉说,开心的事情也没有人分享。

02社会关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缺位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大概是零几年),社会上掀起了关爱留守儿童,送温柔的热潮。

倡导社会捐钱捐物,给留守儿童买日常必需品,改善伙食。那时住校的我,每天早上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称的是“爱心早餐”。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但是,这样其实既不治标,更别说治本了。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物质上的欠缺,归根结底,是孩子情感上的欠缺。

社会上的关爱对留守儿童心理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我想吃一个草莓,长得像草莓不行,和草莓的味道像不行,我想要的只有草莓。孩子渴望父母的关心也是一样的。

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即是如此。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03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在距离中逐渐消失

听姑姑说,爸爸妈妈走之后,一岁还不会走路的我,整整的哭了一个月,哭哑了嗓子,哭瘦了身子。

按照长辈的话来说,我很喜欢“充能干”,意思就是,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还是想表现一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是想得到表扬,而是爸爸妈妈说过:“你长大了,我们就回来了。”所以我想快快长大。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我会下田栽早稻,我会自告奋勇做饭,我会在姑姑回来之前弄好猪食,我会克服恐惧自己一个人睡,我会自己一个人去上学,我会自己解决老师布置的难题,我会生病了自己去药房,我会打针的时候忍住不哭……

我会自己一个人做很多事情,但我却依然希望父母的关心。

等一个人的心,等到关上了心。后来,我不愿意接他们几个月打来的一个电话,问的都是我的学习,然后就是那些几年不变的好好听话,好好学习,你要懂事。这种盘问式的交流让我的心里十分抵触。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当他们不再出远门,在我身边时,我已经感受不到他们的爱了。甚至觉得在我身边,不在我身边,都差不多。或许当我们没有在一起时,矛盾少一些,吵闹也少一些,我还更开心一些。

我习惯了自由自在,独来独往,没有人关注我的点滴。我喜欢、我也习惯了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己为自己做主。就像是幼时爬墙的藤蔓,目标是屋顶,就没有人能阻止它。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04我从“乖孩子”变成了“坏孩子”

父亲母亲都是暴脾气,做错了一点事情,或者是一点不合心意,就开始吼我。起初,我只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但相较之下,我寄养在姑姑家时,姑姑很耐心,也不怎么吵闹我。于是,我内心堆积起来的委屈越来越多,我更向往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可是,每个人都会犯错啊,何况当时的我只是孩子。《海绵宝宝》里面的派大星说过一句话:“谁都会犯错,所以人们才会在铅笔的另外一头装上橡皮。”

到了后来,我开始和爸妈顶嘴,我越顶嘴,他们吵闹得越凶。后来,不管他们说什么,我都应承下来,然后做自己的事情。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留守儿童写的诗

伤人心的话,像一把利剑,直插心房。解释成了狡辩,因成绩开心成了骄傲,整天繁忙的学业成了混日子,追求好的东西成了嫌贫爱富。“白眼狼”,“我没有你这个女儿”,“你还是不是个人,猪狗不如”。一味地责骂,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否定, 不顾及孩子成长的自尊心。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只让孩子吃饱穿暖哪够?没有亲子教育和情感支持,整个家庭就像个空壳子,亲子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岌岌可危了,孩子和父母都很危险。”《白皮书》的编撰者、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亦菲说。

我已经不记得我说过多少次“你们理解下我,可以吗”。可他们总会用经验之谈来搪塞我。每次母亲说“你是我的女儿,我还不了解你吗?”,我都会莫名的心酸。可是你是真的没有走进过我的内心。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原本坚强乐观的我,面对父母的责骂,暴怒却泣不成声。我一个人害怕走夜路的时候没哭,我被蚂蟥咬到流血没哭,我中暑发烧难受时候没哭,我切菜切到手指没哭,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找不到人签字时候我没哭。但在他们的否认与误解面前泣不成声。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说好的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是我已经悄悄自己长大了,但你们觉得我什么都不懂。

05童年陪伴的缺失,让家庭氛围不再温馨

在微博上看见一句话,“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缺席了孩子的童年,便错过了亲子关系最好建立的时候,缺席就是缺席了。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你希望她自己能扛下所有,那么孩子以后也不会觉得你是她的港湾。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刘继明认为,留守儿童回到爸妈身边后容易出现问题,首先是地域差异,包括经济,社会习惯,人际关系等,孩子来到新环境,会产生不适感;其次,0-3岁,是孩子和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这段时间孩子要和父母保持高质量在一起的状态。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对此,吴红玉也表示认同。“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是在前六年建立起来的,如果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日常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情感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孩子对身边生活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因为没有感情基础,就容易产生矛盾。”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长大后的孩子,对于父母依旧停留在小时候的——爱,却无能为力。

很想和爸爸妈妈谈心,和爸爸妈妈像朋友一样相处。虽然日子已经回归平静了很久,但是小时候缺失的安全感依然匮乏得可怜,到现在依然像一个满处找糖的小孩,可能已经拥有,但还是害怕下一秒就不在了。

留守儿童:父母陪伴的缺失,不仅是当时的伤害

而这种漠然的亲子关系,在孩子与父母的相处中,孩子觉得父母没有想象中那么喜欢自己,久而久之,无形中越来越疏远。

结语

有时候感觉真的很可悲,孩子忘记了父母怀抱的温度,忘记了父母身上的味道,做不会那个单纯的孩子,做不回那个撒娇的孩子。

后来的后来,留守儿童真的成为那个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