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不仅军事强大,思想文化更是繁荣,强盛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文化,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样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其内容的丰富以及形式的发展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决不能将它们割裂来看待,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才共同汇聚成了今天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产生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灿烂的文笔和渊博的知识,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了精彩的历史作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国家形态也在不断更迭,从奴隶制国家到封建国家,从为奴隶制服务的思想文化到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思想文化,都体现出了各自的时代特征。国家形态的不同导致了思想文化的不同,但是在同一种国家形态的发展中,思想文化同样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贾谊
同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入,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更是凸显了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思维。当发展到国家形态,人类就开始探索各种天气情况出现的原因,天圆地方历来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所处天地之间环境的一种描述,虽然有很大的错误性,但是毕竟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渴望。
《淮南子》载:"孟夏之月,以熟谷禾,雄鸠长鸣,为帝候岁。是故天不发其阴,则万物不生;天不发其阳,则万物不成。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
西汉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第一个维持着长时间统治面貌的封建政权,不仅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实力,在思想文化、文学造诣、艺术创造以及天文历法方面也都有着相较于当时来说比较先进的发展水平。尤其是汉赋和乐府诗歌的创造,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领域的一大重镇。本文主要从文学、艺术以及科技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西汉时期先进的社会文化。
古代"天文台"
承上启下的汉赋以及汉代民歌—乐府诗歌
西汉时期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汉赋和乐府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不仅在西汉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东汉以致三国时期都还具有着深远的文学影响力。从当时西汉的文学发展情况来看,汉赋作为西汉中层以上社会一直都是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并且拥有一大批在汉赋的创作和革新上有着重要贡献的文学家。
汉赋在西汉时期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之所以称它为承上启下,首先就是因为汉赋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骚体赋。骚体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依然在西汉的诗赋中焕发了生命力,从楚国时期的屈原创立骚体表现形式一直到西汉大约也有了数百年的时间,所以汉赋对其形式的继承,不可不谓承上之功。另外一种汉赋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汉朝初年才定型的散体大赋。
《史记》载:"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军而下。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鲟兮,固将制於蚁蝼。"
骚体诗记录
这种散体大赋基本上是在西汉初年文人墨客的文学探索中创立的,虽然起源于汉初,但是发展非常迅速,仅仅经过了百余年就成为了西汉文学的主要变现形式,甚至在昭宣以后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西汉初期主要流行骚体赋,当时的政治家像贾谊、枚乘等人也有着极高的文学功底,《吊屈原赋》、《鵩鸟赋》名震西汉文坛。汉武帝之后就是散体大赋的流行阶段,最著名汉赋家就是司马相如。
其创作的《子虚赋》、《上林赋》都具有磅礴的皇家气势,深受宫廷贵族和封建官僚的喜爱。乐府诗歌的创立主要来源于基层社会的民歌,这些民歌搜罗范围及其广泛,不光具有汉族民歌,也涵盖着众多少数民族歌曲。乐府诗歌的创作内容相比汉赋来说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的主体,比如汉匈大战、民间疾苦等等都是乐府诗歌的题材来源。
乐府诗集
西汉时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西汉初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前几任统治者都比较注重为百姓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并且大幅度缩减赋税,这为西汉的经济复苏和之后的强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艺术在今天看来都算是一个比较高端的领域,在近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更是如此,所谓的艺术从当时的记载以及出土资料来看基本上都属于封建官员、贵族和皇家所有。
《汉书》载:"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并不是说民间艺术不算艺术,这主要是因为民间艺术和封建官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并不能代表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艺术风格。在那个封建统治建立的时代,从很大程度上还是官方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更具有代表性。当时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皇家的宫廷建筑、封建官员的府邸建筑以及墓葬建筑当中。
西汉作家采风
宫廷建筑的艺术风格磅礴大气,讲究金碧辉煌,当时十分流行的就是木制建筑结构,长安城是当时全国的建筑艺术中心,整个都城的建造风格基本上都是按照皇家应有的规格进行修建,皇帝所居住的内宫更是如此。相对于严肃磅礴的宫廷建筑来说,一般官员的府邸就显得十分低调和小众,但是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官员的官邸虽然在建筑形式比不上皇家,但是在艺术装饰上却十分丰富。
皇家建筑的装饰一般都较为单调,为了凸显皇帝的威严,装饰都显得十分冷冰冰,缺乏生命的气息。而官员建筑的装饰则是更加注重花鸟鱼虫、人物勾勒的美感,具有非常的灵活性和人文性。在墓葬的装饰上,最为著名就是西汉的画像砖了,里面的题材更是非常广泛,画上的人物逼真、各具形态,充分表现了当时丰富的艺术表现风格。
未央宫
西汉时期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民最为关注的就是天象了,每到夜晚,他们都会闲下心来仰望星光满目的夜空,对其充满着各种幻想。起初由于人类的思想还不够进步,只是单纯地观察而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他们开始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认识自然界,认识自己观察已久的星空。
早在中国的传统经书《春秋》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载,当时还处于春秋时期,这一发现比世界领先了千年之久。《淮南子》更是记载了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哈雷彗星,这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西汉时期更是在前人的科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总结,《淮南子》一书有着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汉书》载:"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烛地赤黄,食后乃复。辟不闻道兹谓亡,厥异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西汉画像砖
《五行志》中关于黑子的记录要比《淮南子》更加确切,主要包括了黑子的形状、出现的时间。关于天文星象的研究风靡一时,汉武帝时期还发明了浑天仪作为测量天象的主要仪器。西汉时期对于天文的深入了解,为之后的历法修订奠定了重要基础。
直到汉武帝统治前期,西汉还一直采用之前的《颛顼历》,这部历法在周朝修建,由于种种缺陷在西汉时间的界定上已经出现了重大误差。为了保证正常的作息需要和农业生产需要,西汉重新制定了更为先进、准确的《太初历》以供使用,并且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其中,这对于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太初历
评价
西汉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王朝,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虽然我们印象中西汉更加注重的是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汉匈大战只是西汉王朝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西汉统治者对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天文历法的发展以及艺术形式的创新都是十分关注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我们不可能要求西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从一诞生就能够具有明清小说时期的那种通俗形式,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正常趋势的。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始终都是不能忽视的,它从继承骚体赋这种严谨拘束的文学风格,经过西汉文学家的发展和改革,变成了之后极具皇家风范、磅礴大气、挥洒自如的宫廷文学,这是文学发展的进步。
在艺术形式上不仅仅告别了西汉以前那种单一、朴素的艺术风格,而且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起了一套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气息。皇家建筑虽然略显严谨,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装饰方面也更加具有人文气息,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普通官宦人家的房屋建筑也是更注重对于细节的装饰,如内饰风格、房屋造型等等。所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使得人们,尤其是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更加注重追求这种艺术文化。
天文历法在西汉时期取得革命性的发展,这不是仅仅依靠西汉人民才取得的成果,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再加上西汉时期的继承和创新才取得的。西汉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进步为之后封建王朝的科技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东汉时期的地动仪等等仪器设备都是在西汉的研究成果上发明创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汉书》等